今日小滿,當晨露還未完全消散,田間地頭已悄然泛起層層麥浪。二十四節氣中,小滿是最具詩意的存在 —— 它帶著對豐收的期許,又蘊含著 “滿而不盈” 的智慧,讓這個時節的每一縷風、每一片葉都浸潤著生命的張力。
一、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 此時北方冬小麥籽粒漸滿未熟,南方早稻初結青穗,枇杷黃透枝頭,楊梅紫潤欲滴,天地間充盈著 “小得盈滿” 的蓬勃生機。這種 “未滿” 的狀態,恰是生命最美好的模樣:既有成長的喜悅,又留有余地以待更豐碩的未來。正如歐陽修筆下 “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小滿的田野里,成熟與新生交織,奏響一曲自然的贊歌。
小滿的智慧,更藏在節氣的命名之中。不同于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的對稱,小滿之后并無 “大滿”,這與 “滿招損,謙受益” 的古訓不謀而合。古人以節氣為鏡,提醒我們在追求圓滿的路上,需常懷敬畏之心,懂得留白與節制。
二、農事畫卷:南畝插秧北麥黃
小滿時節,南北農事各有忙碌。北方麥浪翻滾,冬小麥進入灌漿關鍵期,農諺 “小滿不滿,麥有一險” 道盡農人對雨水的期盼。安徽廬江郭河鎮的田間,收割機轟鳴作響,金黃麥粒傾瀉入倉,新質生產力賦能下,夏糧豐收在望。而在南方,“立夏小滿正栽秧” 的農諺指引著農耕節奏。太湖縣百里鎮的水田中,農人彎腰插下嫩綠秧苗,水田里倒映著藍天白云,勾勒出 “鄉村振興” 的生動圖景。
傳統習俗亦與農事緊密相連。江南水鄉有 “小滿動三車” 之說,水車、絲車、油車齊動,祈愿風調雨順。祭車神時,農人在水車基座擺放魚肉香燭,將一杯清水潑入田中,質樸的儀式里飽含對水源的敬畏。而在安徽靈璧,出嫁女兒帶著油旋膜、綠豆糕回娘家慰問夏忙,“小滿會” 上農具與戲班相映成趣,將農耕智慧與生活情趣融為一體。
三、食苦嘗鮮:時令里的養生哲學
小滿飲食,講究 “吃苦嘗鮮”。《周書》載 “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成為這個時節的味覺記憶。苣荬菜清熱解毒,苦瓜健脾開胃,苦菊清肝去火,這些苦味食材不僅能對抗暑熱,更蘊含 “苦盡甘來” 的生活哲理。太湖縣圖書館的孩子們在小滿活動中親手制作枇杷膏,金黃的果肉熬煮成膏,酸甜滋味里藏著對自然饋贈的珍視。
中醫認為,小滿濕熱交蒸,養生需 “小得盈滿”。飲食宜清淡,可多吃赤小豆、冬瓜等利濕食材,避免貪涼飲冷損傷脾胃。運動以散步、太極為宜,汗出有度,方能 “使氣得泄”。太湖縣地處江南,小滿時節氣溫漸升,早晚仍需添衣,順應 “春夏養陽” 之道。
四、小滿未滿:生命的留白藝術
小滿之美,在于 “未滿”。它是蘇軾筆下 “雨細方梅夏,風高已麥秋” 的從容,是元淮詩中 “映水黃梅多半老,鄰家蠶熟麥秋天” 的閑適。這種狀態,恰似人生 —— 不必苛求十全十美,留些遺憾與期待,方能在歲月長河中保持前行的動力。
在這個小滿之日,且看田間麥浪起伏,枝頭碩果初成。愿我們都能在生活中把握 “小滿” 的智慧:既為當下的收獲欣喜,又為未來的成長蓄力;既享受奮斗的充實,亦懂得適時停下腳步,欣賞沿途的風景。正如曾國藩所言:“花未全開月未圓,半山微醉盡余歡。何須多慮盈虧事,終歸小滿勝萬全?!?小滿未滿,正是人間最好時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