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臺山之前,珊姐姐和很多人一樣,只知道上、下川島。后來因為工作原因頻繁往返臺山,才發現這座城市像個巨大的寶藏盒,藏著數不清的驚喜。這次趁著在臺山逗留,我意外發現了一處“小眾”的游玩地——公益埠,一個充滿故事的百年商埠。
公益埠挨著曾經新寧鐵路的公益站,隔著潭江和開平水口埠遙遙相望。如果不是了解歷史的朋友,誰能想到,如今這個韻味十足的地方,以前就是片荒灘?1904年,歸僑伍于政提議在這里建商埠,選址在潭江河畔。更有意思的是,設計師照著“紐約城市規劃”來設計,街道布局是繁體“無”字造型:最上面一橫是筆直的主街,下面一橫是埠東小河,四點則是四條特色街道和四座跨河石橋,太有創意了!
1908年商埠建成,取名“公益埠”,寓意“公共得益”。新寧鐵路公司跟著在這里建了鐵路分局大樓、機器廠、碼頭等,水陸交通變得十分便利,華僑和富商紛紛來投資。一時間,金鋪、銀號、茶樓冒出來,熱鬧得不行,沒幾年就成了新寧縣(臺山的前身)第二大墟鎮,還被叫做“紐約街”,繁華程度可想而知。
這天,我是和朋友從臺城開車來到公益埠,車程大概40分鐘。那天,本想早點去好好逛逛,結果路過水步草坪村時被美景絆住了腳,在草坪村游玩后再到公益埠已是十一點多了,沒吃早餐的我肚子餓得咕咕叫,聽當地人推薦,來到當地一家開了60多年的茶樓吃過點早茶。沿著公益埠上海街走,一路都是熱情招呼的餐廳,根本不用擔心餓肚子。
吃飽喝足,終于開始逛公益埠。走在潭江河畔的街道上,第一感覺就是這兒和開平赤坎古鎮有點像,都是華僑建的,沿江的二三層騎樓,滿滿的民國風情。不過赤坎古鎮現在是純旅游區,收門票,配套齊全;公益埠還保留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居民和游客和諧相處,免費參觀,更原汁原味。游客來到這里有什么值得看的呢?
第一、9條縱橫交錯的騎樓街。青灰色和淡黃色的騎樓洋樓群,像在無聲地講著過去的故事。臨街的建筑都是西洋風格,街道寬敞,有的地方兩輛車都能并排過。九條街各有各的歷史,中環街、中興街、蘇杭街最有代表性。
中環街以前是公益埠的南北中軸線,現在還是很重要,不管從哪兒逛,走到這兒就像找到了“主心骨”。蘇杭街以前專門賣絲綢、紡織品,現在街道修整過,瀝青路面干凈整潔,騎樓墻上還留著不少舊時的字跡,特別有感覺。中興街以前是金融街,銀行、金鋪扎堆,現在還能看到“寶昌隆”“鉅昌隆銀號”這些老招牌,仿佛還能聽見當年算盤珠子噼里啪啦的聲音。
第二、公益禮拜堂讓人眼前一亮。我在廣州看過圣心大教堂,可看到這座1932年由旅美華僑捐資建的仿哥特式建筑時,還是被驚艷到了。雙尖頂磚石結構,紅磚外墻,兩側尖頂蓋著綠色琉璃筒瓦,正中間十字架高高立著,中西合璧,建筑工藝絕了。
第三、越華中學的胥山紀念堂,藏著一段超有意義的歷史。抗日戰爭勝利后,盤踞江門、新會6年多的日寇,就在這兒的二樓簽了投降書!現在它是文物建筑,也是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可惜此建筑在校園里,暫時不對外開放,只能在外面看看,有點小遺憾。
在公益埠閑逛,處處都有小驚喜,過程中我還看到仁泰酒莊的猴子酒,百歲坊屋頂長著的大榕樹,遠離水道的維新橋……每個角落都讓人好奇背后的故事。走著走著,我突然想起巴金先生。1933年他坐新寧鐵路火車來公益埠訪友,寫下《機器的詩》,把輪渡載火車過潭江的奇景描寫得栩栩如生。現在讀著這篇散文,更能感受到公益埠的文藝氣息。
曾經繁華的公益埠,后來怎么就慢慢安靜下來了呢?抗日戰爭時,日軍33架次飛機轟炸了12次,新寧鐵路、商鋪、火車渡輪全被炸了,一下子就衰敗了。1938年新寧鐵路全線拆毀,公益埠沒了交通樞紐的地位。1987年公益大橋通車前,公益渡口還熱熱鬧鬧的,大橋一修好,這兒的人氣就漸漸散了。
好在,這幾年,公益埠開始“煥新”。老建筑修舊如舊,環境變美了,居民生活也更舒心。這個藏著無數故事的百年商埠,正慢慢變成臺山大江鎮的新名片,等著更多人來發現它的美 。如果你來臺山旅行,不妨來這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