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一個承載著豐富歷史與文化內涵的詞匯,最早現身于清代啟蒙思想家鄭觀應呈給李鴻章的奏章之中。“華”,是華夏大地的古老稱謂,“僑”,則有寄居、客居之意,所以華僑,我們可以理解為那些在國外定居,卻依然保留著中國國籍的游子。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有四個聲名遠揚的僑鄉,分別是泉州、潮汕地區、梅州和江門。其中,泉州堪稱華僑人數之最,多達750萬人,數量是第二名江門的兩倍有余。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第一僑鄉”的桂冠卻并未落在泉州頭上,而是被江門下轄的臺山摘得。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秘?懷揣著這份好奇,珊姐姐在臺山游玩時,特意前往臺山新文化地標——臺山華僑文化博物館一探究竟。
臺山華僑文化博物館坐落于臺山臺城德政路臺山新寧體育館東側,并且免費向公眾開放。這座博物館規模宏大,建筑面積達10271平方米,共有6層展館。因為珊姐姐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臺山的僑情僑史,所以便將參觀的重點聚焦在了2 - 3層的展館。
走進展館,率先經過序廳《內外臺山》,隨后踏入《走向世界》的展示區域,這才知曉臺山出現移民現象,背后有著諸多因素,是地理、環境、歷史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正是這些因素,促使臺山成為了“中國第一僑鄉”。
第一、從地理因素來看:臺山市地處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邊陲,南瀕南海,與港澳毗鄰。其海(島)岸線長達697公里,沿岸分布著廣海灣、鎮海灣兩大海灣,還有557個大小海島(礁)星羅棋布。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臺山人開展海外交往和出洋謀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第二、追溯歷史,據《隋書譙國夫人傳》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有臺山人與海外有往來,這是目前從史書上能看到的臺山與海外交往的最早記錄,距今已有1500多年。唐宋元時期,臺山與海外的交流愈發頻繁,尤其是在1279年元滅宋之后,大量臺山人為了求生,逃亡海外,主要前往南洋地區,他們便是臺山早期的華僑。到了明清(至鴉片戰爭前)時期,一方面,海外貿易的蓬勃發展,讓向來以“販海”為生的臺山人有不少選擇出洋做生意;另一方面,朝政腐敗、朝代更迭,農民起義失敗后,眾多失敗者逃亡海外;再加上倭寇侵擾、西方殖民者與內地不法之徒勾結,“掠良家子女賣之”,特別是海盜張保仔被清廷“招安”后,反對降清的數萬兵民(其中不少是臺山人),大多逃亡南洋。這一時期,形成了臺山古代先民第二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活動。
廣海鎮劉重民先生所編的《臺山華僑滄桑錄》有這樣的記述:據《山背鄉志》記載,1774年廣海山背村的陳學進已在南洋謀生。端芬梅耀萱于1786年從馬六甲前往檳城,臺山人最早前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被稱為去“南洋”,后來也有人前往美國、加拿大、古巴、墨西哥等地。
第三、古代臺山人多地少,到了19世紀中期,糧食短缺的情況愈發嚴重,百姓生活困苦,青壯年男子出洋謀生逐漸成為一種傳統。與此同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發現金礦,隨后美國、加拿大修建橫貫大陸鐵路,都急需大量勞動力,這吸引著臺山人從傳統的東南亞移民方向轉向北美和大洋洲。在海外拼搏掙錢,回家鄉“買地、建房、娶老婆”,成為了華僑們的三大心愿。
珊姐姐在館內細細觀看,不難發現臺山成為我國著名僑鄉,并享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主要是在鴉片戰爭以后。
1、從鴉片戰爭(1840年)至1949年的這一個多世紀里,臺山人先后3次掀起國際性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現在1848 - 1860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相繼發現金礦,掀起“淘金熱”,無數臺山人懷揣著“黃金夢”,奔赴這些國家;
2、第二次移民高潮是在1862 - 1885年,美國、加拿大修建太平洋大鐵路,成千上萬的臺山人被招募為“苦力”,成為修建這兩條鐵路的主力軍;
3、第三次移民高潮發生在1943 - 1949年,中國人民以及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相繼廢除排華法并修改移民法,允許華人入籍。加之抗戰勝利后僑民迫切渴望家庭團聚,又因國內全面內戰爆發,許多臺山人通過家庭移民、婚姻移民等合法途徑,移居到美、加等國。
4、在新中國成立前,臺山人出洋的方式有賒單華工、豬仔華工、自由移民等,但大多數出洋之路充滿了艱辛與血淚,是一條白骨嶙峋的不歸路,書寫著一部悲慘的歷史。建國后,臺山人移居海外則主要是出于自愿,并且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以與親屬團聚為目的,他們的合法權益也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5、改革開放后,臺山又掀起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新移民浪潮”。國家落實華僑政策,臺山僑鄉的移民步伐至今仍未停歇。許多僑眷、港澳臺同胞的家屬,通過合法途徑獲批后移民海外,與親人團聚;而一些原本沒有直接“海外關系”的人,也通過婚姻、勞工、投資等方式,達成了移民海外的目的。據數據顯示,2022年臺山現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多達180多萬人,他們分布在世界六大洲110個國家和地區。而此時臺山的常住人口才90多萬,在外人員比全市常住人口還多,因此便有了海內、海外“兩個臺山”的說法,毫不夸張地說,臺山人基本家家戶戶都有親戚旅居海外。
那么,臺山究竟是什么時候被正式稱為“中國第一僑鄉”的呢?據《溯源月刊》記載,1958年12月,董必武視察臺山,途中經過那金、上澤、端芬時,被一路上造型獨特的洋樓和碉樓、鱗次櫛比的僑房所吸引,不禁贊嘆道:“臺山不愧是全國第一僑鄉,名副其實,毫無夸張。”從此,臺山便有了“中國第一僑鄉”的稱謂。
如今,臺山與泉州、潮汕、梅州的華僑分布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他三個僑鄉的華僑大多分布在東南亞,而臺山的華僑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在當時是新興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代表著西方文化圈。如果說泉州、潮汕和梅州的華僑為當地所引進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那么唯獨臺山僑鄉能夠見證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這一獨特之處在中國的僑鄉中實屬罕見,所以臺山被稱為“中國第一僑鄉”實至名歸。
最后,這次參觀,讓我感受到臺山華僑博物館無疑是一個了解華僑歷史的絕佳之地,館內的展品令人驚嘆不已,它們充分展現了華僑在海外奮斗歷程中的重要貢獻,讓人們對他們的拼搏與付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尊重。如果你也對華僑歷史充滿興趣,不妨來這里走一走,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