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悉尼奧運會的十環靶心到體育管理的廣闊舞臺,陶璐娜的轉身詮釋了一名冠軍的蛻變與擔當。2000年,她以氣手槍金牌叩響人生新篇章,到如今身份變成上海射擊射箭運動中心的管理者,她始終以“精準”為信條——賽場追求極致,管理凝聚共識。面對“00后”運動員的多元思維與科技浪潮下的選材革命,她以案例教學啟迪新人,用智能指環量化潛能,在梯隊建設中探索產業化未來。而榮耀背后,她也坦言事業與家庭的取舍之艱,直言“登頂者必承遺憾”。本期《她說》專訪,走近這位奧運冠軍的管理哲學與人生信條,看她如何以科技與經驗為翼,助力更多子彈命中時代的靶心。
奧運金牌:人生轉折點與社會責任的起點
2000年,陶璐娜在悉尼奧運會上摘得氣手槍項目的金牌,這枚獎牌不僅為她帶來榮譽,更徹底改變了人生軌跡。“成為奧運冠軍后,我接觸到了過去無法想象的領域。”她回憶道。從受邀與朱镕基總理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到在人民大會堂面對數千人演講,再到成為全國政協委員,陶璐娜坦言:“這些經歷激發了我對培養更多冠軍的使命感。”
金牌帶來的不僅是光環,更是責任。她頻繁與各行各業的精英交流,不斷拓寬視野,坦言壓力巨大:“如何超越其他行業,培養更多世界級運動員?這是我要面對的課題。”
射擊運動:從活潑少女到沉穩冠軍的性格鍛造
年少時的陶璐娜活潑好動,甚至“夏天沒穿過一條裙子”,但射擊運動重塑了她的性格。“它讓我變得細致、冷靜。”她分享了一次家庭出游的細節:當孩子不慎落水時,她第一時間冷靜提醒“救生衣能浮起來”,這種臨危不亂的能力,正是射擊生涯的饋贈。
射擊不僅錘煉心理素質,更賦予她強大的抗壓與抗挫能力。“運動員必須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她強調,長期的團隊協作與溝通也讓她學會社交與共情,“這是體育帶給孩子的隱形財富”。
從賽場到管理:團隊凝聚力的新挑戰
退役后,陶璐娜轉型為體育管理者,挑戰接踵而至。“當運動員只需管好自己,管理者卻要協調整個團隊。”她直言,不同代際成員的目標差異是最大難題:“有人追求滿分,有人覺得及格就行,如何統一價值觀?”面對“00后”運動員與“70后”教練的思維碰撞,她將目光投向“人的培養”——無論是選材還是訓練,她堅信“目標一致才能走向成功”。
經驗傳承:案例教學與自主思考的平衡之道
豐富的賽場經驗成為她管理的基石。她常以自身案例啟發運動員:“我會告訴他們如何分析問題,但不會要求照搬我的方法。”她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解決一個問題容易,難的是舉一反三。”面對全運會名額競爭,她的建議樸素而務實:“把握每一發子彈,專注每一天訓練。”
精準選拔:射擊與射箭的共性與差異
作為目前上海射擊射箭運動中心的管理者,陶璐娜對選材標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唯一共通的要素是‘想成為冠軍’。”她對比項目差異:步槍、手槍更依賴心理穩定性,而射箭與飛碟對體能要求更高。如今,科技正顛覆傳統選材模式。她展示了一枚記錄生理數據的智能指環:“心理壓力、臨場發揮都能被量化,未來選材將更精準。也希望將來人工智能、大數據,能幫我們篩一點人才。”
上海射擊:科技助力下的梯隊建設
上海射擊人才體系已形成完整鏈條——從U12青少年賽到全國錦標賽,層層選拔與考核確保“苗子”不斷涌現。陶璐娜特別提到“以賽代練”的價值:“有些選手訓練出色,一上賽場就露怯,比賽是暴露問題的最佳試金石。”此外,激光射擊俱樂部與長三角賽事正推動項目產業化,“體育消費與文旅結合,是未來的方向”。
生活剪影:工作狂的文旅觀察與家庭取舍
被問及放松方式,陶璐娜坦言“幾乎沒有時間玩”。工作之余,她熱衷觀察創新活動:“逛美術展、市集,研究它們為何吸引人。”電影是她少有的消遣,懸疑片與《哪吒》這類國漫是心頭好。
談及事業與家庭的平衡,她直言“做不到”:“頂尖事業與完美家庭難以兼得,總要有取舍。”兒子正值初三,她卻無奈“管得不多,只能任其野蠻生長”。這份坦誠背后,是她對職業的極致投入:“若想在某領域登頂,必然要承受遺憾。”
【結語】
從奧運領獎臺到管理崗位,陶璐娜始終以“精準”為信條:賽場追求十環,管理聚焦目標,人生直面取舍。如今,她正以科技與經驗為雙翼,推動上海乃至中國的射擊射箭走向下一個高峰。正如她所言:“冠軍的使命,是讓更多子彈命中未來的靶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