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北京歸來,我便收到了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
不久前,我們駕車出游,在等待紅綠燈時遭遇了一起追尾事故。盡管當時心情沉重,但考慮到“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我沒有對對方司機過于苛責。對方司機也表現得非常誠懇,承認全責,并表示自己擁有100萬的商業險,讓我們放心修理車輛。
我的車在5月6日已經送至4S店進行維修。查看了4S店的定損金額,一萬多元。原以為事情會順利進行,因為費用并不高,但出乎意料的是,對方的保險公司卻不斷拖延。直到5月14日,我向對方司機明確表示:“若再不賠付,我將采取法律行動”,這時“保險代表”才通知我,他們愿意賠償2000元。
請注意,他所說的賠償2000元,是包括交強險在內的。交強險本身就要賠償2000元,他所說的總共賠償2000元,意味著作為“商業險”的部分,他們一分不賠。一萬多元的維修費,“保險”僅賠償2000元,那么剩余的費用只能由對方司機承擔。
那位司機雖然購買了“商業險”,但實際上并未獲得任何“商業險”的保障。我相信許多網約車司機都在購買這種“保險”?,F在,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巨大的陷阱!這種保險有一個名稱,叫做“眾籌保險”。
“眾籌保險”是一種利用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多個個人或機構風險共擔、互助保障的新興業務模式。聽起來非常正式和深奧,但實際上它只是“抱團取暖”的一個變種。
舉個例子,一個中間商收取了十位司機的保費,這些保費就成為了這十位司機的賠付總額。如果其中一位司機發生了事故,那么事故雙方的費用都從這些保費中支出。如果這十位司機一年內都沒有發生事故,那么這些保費就全部歸中間商所有。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一個沒有保障的產品,百度搜索的第一條鏈接竟然是“可以買”!
中間商并非慈善機構,他們要盈利,只有在一年內十位司機的總賠付額低于總保費時才可能獲利。但交通事故是不可預測的,一旦不慎撞上一輛價值百萬的豪車,可能一下子就耗盡了一年的賠付額度。
為了確保盈利,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事故雙方的維修費用。
我的案例就很好地說明了他們是如何定損的:無論4S店的報價如何,無論你的損失怎樣,最終的維修費用只能由他們決定。就像我,明明需要維修一萬多元,他們卻只給2000元的定損額,而且這還包括交強險。
重要的是,作為事故受害方的我,甚至無法投訴他們。因為他們并非保險機構,不受保監會監管。最終,我只能通過自己的保險進行“代位追償”,但只能向對方司機發起賠償,無法牽涉到那家公司。
我看了對方發來的所謂“保單”,雖然格式類似保險保單,但內容中卻找不到“保險”二字,只有各種服務項目。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出險”后,對方沒有保險的報案單號,而是讓我們直接聯系定損員。
對方的“投保”機構——眾x聯合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也只是一家注冊資本100萬的小型企業,僅能從事機動車、電子產品和日用產品的修理業務,與保險業務毫無關聯。目前該公司已有4宗法律訴訟案件,其中包括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這種“眾籌保險”,除了價格低廉外,沒有任何保障。
首先,它只是工商注冊的公司,與你簽訂的只是一份普通的商業合同,一旦發生任何糾紛,你只能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因此,一旦事故費用超出控制,對方很可能直接毀約,甚至逃之夭夭,最終損失只能由車主自己承擔。
其次,即使你按照他們的指引到指定的維修廠進行維修,并接受了他們的賠償額度,維修時間和維修質量也完全沒有保障。網上有一個案例,一輛網約車受損后,通過“眾籌保險”維修,結果在指定修理廠停留了整整兩個月才得以修復。
這當然可以理解,因為這些“眾籌保險”為了確保最低的維修費用,自然不會使用原廠配件,而是尋找副廠件、拆車件,甚至可能為了降低成本而犧牲配件質量,給車主留下許多后遺癥。
因此,各位車主在購買保險時,切勿貪圖便宜而選擇這種毫無保障的“眾籌保險”,一定要仔細查看自己簽訂的是否為正規的保單,并且要清楚區分交強險和商業險的保單——這種“眾籌保險”具有極高的欺騙性,因為它會幫你購買交強險,并向你展示交強險的保單,聲稱這是由某家保險公司背書的。(文|大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