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8 日至 19 日,由渭南師范學院主辦,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承辦,陜西高校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陜西省翻譯協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學科建設辦公室、科學研究處協辦的“陜西非遺文化譯介與對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渭南隆重召開。校長李強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會議由副校長盧愛剛主持。
來自國內外 33 所高校及美國、英國、埃及、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泰國、韓國等7個國家的55名專家學者,與我校師生和渭南市相關部門的領導、代表齊聚一堂,共商非遺文化譯介與對外傳播大計。
李強校長在歡迎辭中指出,渭南作為關中文化核心區,擁有3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居全省之首,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學校始終堅持“扎根渭南、深耕教育,培養新時代大國良師”的辦學理念,以文化傳承為使命,在“華陰老腔”學術研究、《史記觀止》英譯工程及渭南民俗文化翻譯實踐中成果豐碩,為非遺傳承注入國際視野。他強調,本次研討會既是對學校非遺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實踐。
陜西高校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楊躍、陜西省翻譯協會會長胡宗鋒在致辭中高度肯定我校在非遺外譯領域的探索,圍繞“人工智能時代翻譯的堅守與突破”提出深刻見解。他們指出,技術賦能下更需堅守人文底色,以有溫度的翻譯傳遞文化靈魂,實現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
主旨報告環節,七位中外專家從多維度分享前沿觀點:
講好中國故事的高校擔當:西安外國語大學黨爭勝教授結合圖像資料,提出“精準選題、立體選材”策略,強調高校應發揮學科優勢,在塑造“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中勇擔主力。
多模態譯介破解文化折扣:劉全國教授針對跨文化傳播中的“語言障礙”,提出“方言轉寫保原味、意象轉換促理解、數字技術強呈現”的三維策略,主張構建“翻譯教學+文化傳播”協同體系,推動地方非遺向世界文化資產轉化。
海外視角下的翻譯實踐:美國漢學家白亞仁以《徐霞客游記》翻譯為例,解析文化負載詞處理技巧,揭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復雜性與獨特魅力;西京學院外籍教授 Robin Gilbank 結合《走進隱秘的陜西》,從“文化陌生化”視角探討社火、面花等術語翻譯,強調差異帶來的傳播張力。
技術時代的翻譯倫理:西安外國語大學姜亞軍教授通過盆景、拼布案例,指出AI在文化隱喻處理上的局限,重申人類譯者在情感傳遞、語境適配中的不可替代性;西安工程大學胡偉華教授系統梳理數字人文工具在非遺傳播中的應用場景,為傳統文化當代表達提供技術路徑。
非遺傳播的活態鏈條:西北大學 Mehad Mousa 教授揭秘中國皮影戲在埃及的傳播歷程,展現非遺跨文化交流的生動脈絡,為文明互鑒提供實證范例。
閉幕式上,外國語學院院長李海榮表示,本次研討會匯聚國際前沿理念與本土實踐經驗,搭建多學科、多語種交流平臺,促進翻譯實踐創新。她強調,學校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深化校地合作、加強國際交流,助力渭南及陜西文化“走出去”。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陜西非遺資源富集,應立足地域特色,借助人工智能、數字人文等技術手段,構建“翻譯+傳播+教育”一體化體系,推動中華非遺從“文化獨白”走向“世界對話”,實現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我校在非遺國際傳播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邁上新臺階,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貢獻了“渭南師院力量”。(通訊員:栗亞杰、李軍勝 審核人:武江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