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秦國玲
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正以“綠”為底,以“創”為魂,通過“校企雙融合”育人模式,將產業需求植入教學基因,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發展動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山東棗蛙生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即將推向市場的一款棗芽茶,產品外包裝設計就來自于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的師生。該設計獲得了企業的高度認可,山東棗蛙生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陸玲輝對此表示:“它結合了一些年輕化的元素,并且融合了棗芽茶特點進行設計,這樣的包裝讓人愿意去嘗試和接受。”
把企業項目直接帶進教學課堂,讓學生真實參與項目設計,這是學校“教育與產業融合、學校與企業融合、課程與崗位融合”辦學理念的生動實踐,也讓學校逐步建立起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棗芽茶的設計方案,便是該校信息技術學院師生們的實踐課上所制作的,學院老師帶領學生們多次走進企業,了解產品特性、收集產品信息,并進行市場調研,最終將作品呈現出來。
“之前完成設計作業時我的想法都很天馬行空,但這次設計既要考慮單盒成本,又要通過大數據采集產品信息,最后還要和企業溝通設計方案,讓我了解到真正生產設計的流程,讓我對未來的職業方向更加清晰。”參與從市場調研到方案落地全過程的學生車祥銘介紹。
“把企業需求融進課堂,對教學來說最大的不同就是從概念化程式化的課本授課變成了真實項目的市場性、商業性的教學,使學生真實地了解一個產品從理念到落地的完整流程。”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教師周有文說,“這樣的項目引進教學能使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為畢業之后無縫銜接就業做準備。”
作為山東省唯一一所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為辦學主導方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學校,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在環境工程、智能制造等領域也取得了多項成果,并積極推進成果轉化,通過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天津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共建多個研究院和研發中心,成功孵化出世界首臺套二氧化碳電解設備、氫能源離子膜、高速芯片封裝機等高科技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提升了學校的科研實力,也為區域產業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
下一步,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將繼續深化產教融合精準化,圍繞濰坊及周邊地區高端制造、綠色低碳、現代農業、數字經濟等產業需求,聯合龍頭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依托學校的科研優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的“增效工具”;鼓勵師生團隊深入鄉村、園區,用數字化手段賦能傳統的產業升級,讓“學院智慧”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