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草木葳蕤。內蒙古大地欣欣向榮,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風光”無限。
產業發展需要人才“撐腰”,人才成長需要產業“搭臺”。在當前內蒙古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精準匹配是內蒙古高等教育亟待回答的時代之問。連日來,記者走進高校實驗室、實訓室,走上企業生產線,對話教育行政部門,看內蒙古高等教育如何破局突圍——
聚焦專業優化,破解人才供需矛盾
4月22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內蒙古高校共獲批新增本科專業點19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專業點1個,撤銷本科專業點20個。其中,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呼倫貝爾學院等11所高校獲批新增飛行器運維工程、生物農藥科學與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自治區空白專業。
目前,各相關高校正緊鑼密鼓開展調研走訪、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為下學期的新專業教學做準備。
“我們學校的大飛機學院自2019年成立以來,就立足國產商用大飛機產業需求打造特色專業。”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宮箭說,“內蒙古地域遼闊、空域資源豐富,在通用航空、低空旅游、航空物流、應急救援等低空經濟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當前內蒙古低空經濟發展面臨著專業人才匱乏的瓶頸。學校正在緊盯這一產業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與建設,此次獲批開設飛行器運維工程專業,我們正在精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等,希望能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為自治區航空產業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如何以教育之強,支撐服務高質量發展?這是教育強區建設的關鍵一環。如何通過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這也是內蒙古各高校破解自身發展難題的突破口。
近年來,自治區高等教育專業結構不斷優化:內蒙古科技大學圍繞服務自治區稀土材料產業新增設稀土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內蒙古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內蒙古師范大學遙感科學與技術、內蒙古農業大學生物育種科學、內蒙古科技大學能源化學、赤峰學院生物制藥等一大批新增專業布點,與自治區重點產業集群高度關聯,很多專業還是在內蒙古首次布點。與此同時,撤銷了部分近年來就業率較低、與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不高、辦學基礎薄弱的專業,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2022年以來,內蒙古高校共新增生物育種科學、人工智能等43個自治區急需緊缺專業,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占比從48%提升至51.2%,服務自治區重點產業的本科專業占比從59.8%提升至63.5%。
在職業教育領域,內蒙古也正在著力破解新興產業人才缺口難題。
近幾日,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正密集召開會議,部署學科專業群建設。學院教務處處長呂利霞介紹:“圍繞自治區能源、化工等重點產業布局,學校構建起了‘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國家級專業群‘煤化工技術’對接新型化工產業集群,自治區級專業群‘化工裝備技術’‘大數據技術’對接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數字經濟產業集群等,著力為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
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新增稀土材料技術專業,面向自治區稀土重點產業鏈,培育稀土金屬冶煉、稀土合金制造、稀土金屬精深加工等崗位(群)技能人才;鄂爾多斯職業學院新增煤礦智能開采技術,面向自治區現代煤化工重點產業鏈和區域支柱產業,培育智能化工作面采掘施工、智能化采掘生產組織等技術領域人才……目前,服務自治區重點產業鏈的高職專業占比已由2022年的53%提升至77.7%。
深化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走進內蒙古工業大學新型化工與生物制藥現代產業學院實習實訓基地,一組身著白色實驗服的學生正圍坐在阿司匹林合成模擬工段前,眼睛緊盯著中控系統的動態參數曲線,指尖在觸控屏上精準調節著反應釜夾套溫度。
這套虛實結合的實訓裝置精準復刻了制藥企業真實產線,讓課本上的有機合成方程式轉化為可觸摸的工業場景。該校化工學院院長白杰介紹:“這套產教融合平臺是2023年新建的,這類教學設施正在重塑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前本科院校很少有這樣的實習實訓基地,但近些年,為了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探索產教融合發展,我們的實訓中心多起來了。”距離這個實訓基地不遠處的另一間實訓基地里,技術人員正在對煤基甲醇制烯烴半實物仿真系統進行最后調試,這套價值350多萬元的實訓裝置未來將支撐學校化工以及能源化工方向學生的實踐教學。
鏡檢、樣品檢測……在內蒙古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獸用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內蒙古工業大學生物工程系劉占英團隊的師生正在這里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細菌大規模發酵工藝研發實驗。劉占英介紹:“我們與企業合作共建學生培養基地,在聯合攻關的真實場景中,有效推動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為產業發展輸送專業人才,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近年來,我們從產業人才需求出發,構建起了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四鏈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研發經理韓四娥說:“通過深度產教融合,我們將學校的高層次人才引進企業,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共同攻克產業難題,解決企業問題,實現產業創新。例如我們現在和劉占英教授團隊合作的這個項目,在學校老師團隊和企業導師團隊共同指導下,研究生全職在企業做研發,攻克了高密度發酵工藝,這項技術目前在我們公司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顯著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同時,通過校企共同培養人才,也為企業儲備了后備力量。”
深化產教融合,推進高質量協同育人,內蒙古本科高校該從何發力?
在自治區教育廳印發的2025年提升本科高校人才培養適配度工作方案中,可以找到答案:“推進示范性特色學院建設。研制‘自治區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實施方案’,在人工智能、生物育種等領域布局建設未來技術學院,在網絡安全、智慧農業、生態環境等領域布局建設專業特色學院,在低空經濟、現代化工等領域布局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機制,指導高校及時優化調整培養方案,注重提高實踐教學比重。持續推進本科生訂單式人才聯合培養,對相關高校進行專項支持,構建‘招生—培養—就業’協同聯動機制。”
深耕產教融合沃土,職業教育正在培養更多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在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敏行樓智能烹飪實訓室,一節香噴噴的實踐課程正在進行中,同學們在來自內蒙古西貝餐飲集團有限公司企業導師蘇福的指導下,精心制作西貝餐飲特色面點——莜面,只見莜面窩窩薄如蟬翼、莜面頓頓內容豐富,師生們忙得不亦樂乎。
2023年,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餐飲食品系與內蒙古西貝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工匠班,推進中國特色學徒制育人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設企業定制課程,由企業派出企業導師在大一導入企業認知課程、大二導入企業技能課程、大三導入企業崗位課程和崗位實習。同時,校企雙方還聯合申報職業教育和改革重點任務,建設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等,進一步提升工匠班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實習就業一體化建設。
來自自治區教育廳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區職業院校像西貝工匠班這樣的訂單班共有909個,為企業訂單式培養技能人才3.1萬余名。
自治區職業教育不斷深化產教融合,近些年在建好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上持續發力。全區6個市域產教聯合體試點盟市與產業園區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11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積極拓展對外交流渠道,與行業部門、區外院校廣泛合作,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產教融合生態體系。
當新能源風機在草原上“拔節生長”,當低空經濟在北疆大地“振翅起飛”,內蒙古的產業升級賽道上,一場關乎人才供給的教育變革正悄然起勢,一幅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同頻共振的高質量發展新圖景,正在內蒙古大地徐徐展開……(記者 劉志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