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一場表面平靜、實則危機四伏的“和平劇”正在南亞上演。就在全球還在為中東戰火與烏克蘭局勢繃緊神經之際,兩個手握核武的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在經歷了近三十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軍事沖突后,突然宣布將于5月底前,將邊境地區的增援部隊撤回和平時期陣地。同時,印度恢復了此前中止的瓦格赫邊境降旗儀式,并于5月21日起重新向公眾開放。乍看之下,似乎風平浪靜。但稍作深挖,便能發現這不過是一場短暫的權宜操作,是核陰影下不穩定平衡的權謀演出。
導火索發生在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的帕哈甘地區遭遇疑似恐襲,26名印度游客喪生。印度政府迅速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支持的激進組織“穆罕默德軍”,隨后于5月7日展開代號為“辛杜爾行動”的軍事打擊,導彈直指巴境內的“恐怖分子營地”。巴基斯坦方面迅速還擊,雙方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展開數輪炮擊與小規模交火,局勢一度失控。
這場危機不僅是武力的對抗,更是敘事的對撞。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宣稱“打擊恐怖主義目標取得階段性勝利”,并將軍事行為定性為“有限打擊、自我防衛”。巴基斯坦則宣稱其空軍擊落了數架印度無人機,并以“捍衛主權”的名義進行了“對等反擊”,更于5月10日宣布將現任陸軍總司令阿西姆·穆尼爾晉升為元帥,意圖向國內外傳遞“勝利者姿態”。
盡管雙方都宣稱“勝利”,卻在國際壓力下快速達成停火。根據一位未具名的巴基斯坦高級安全官員向法新社透露,雙方同意在5月底前將沖突期間加派的部隊與裝備分階段撤回至常態陣地,并保持熱線溝通機制以避免誤判。印方消息人士也承認,這一撤軍安排是在美國強力介入下促成的。
然而,這種看似緩和的局勢背后,并非信任建立,而是赤裸裸的戰略計算。撤軍并不代表脫離戰爭邏輯,只是戰略暫歇。印度總理莫迪雖然在公開場合表示“對巴軍事行動將暫停”,但同時放話稱“若再有恐襲,將立即恢復打擊”。這種表述,既是對國內強硬派的交代,也是在外交層面給巴基斯坦留下一根隨時可以扯動的引線。
與此同時,印度恢復了瓦格赫口岸的每日降旗儀式。該儀式作為印巴邊境上最具象征性的“準軍事外交”,曾在沖突升級后被印方單方面叫停。如今雖然恢復,但明顯低調,沒有以往的鼓點轟鳴,沒有雙方士兵象征性握手,沒有旗幟交換與跨欄敬禮,甚至不再同步播放印巴國歌。印度邊境安全部隊僅允許媒體入場,次日才向公眾開放。而巴方則聲稱其從未停止降旗活動,間接對印方“拿人民儀式當外交籌碼”的行徑表示不滿。
這場“和平秀”的背后,仍然籠罩著難以驅散的核陰影。印巴兩國在短短三周內進行多次軍事調動、戰斗機升空、導彈試射,雖未公開承認核警戒狀態,但從衛星圖像和軍演節奏可判斷,至少存在“有限核部署預案”的高度可能性。這一背景下的撤軍與“重啟儀式”,并不值得鼓掌,只能被視為在核門檻邊緣的一次共同后退。
外部大國的介入無疑起到關鍵作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印巴停火是華盛頓斡旋外交的勝利”,隨后國務院發言人補充稱,美方“已就反恐合作問題向印巴雙方分別提供支持性建議”,言外之意是要把此次危機引向“國際反恐協作”的語境中,以便在大選年包裝一場“南亞和平成就”。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則呼吁雙方“通過對話妥善解決爭端”,并重申支持克什米爾問題按照《聯合國憲章》與雙邊協議框架內解決。俄羅斯方面則相對克制,強調不應讓地緣緊張影響上合組織機制穩定。
對印度而言,此次危機帶來政治紅利。莫迪政府借此再次聚焦“國家安全”議題,成功壓制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和失業率高企的輿論壓力。而對巴基斯坦而言,軍方再度掌握對國家安全敘事的主導權,既轉移了國內經濟困境的焦點,也強化了民眾對“外部威脅”的集體認同。
問題是,印巴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并未得到任何實質性化解。克什米爾爭議依然懸而未決,跨境恐襲依舊周期性上演,邊境管理形同虛設,彼此互信接近于零。而在核威懾的陰影之下,一次誤判、一起挑釁、一個不對稱反應,都可能迅速演變為災難性沖突。正如多位軍事分析人士警告:“印巴和平,不在于某次撤軍是否完成,而在于下一次危機是否能夠被預警、被管理、被遏制。”
“降旗儀式”是和平的象征,但絕非和平本身。當它成為外交策略的一部分,而非民族和解的標志,那它所承載的,就不再是莊嚴,而是算計。從“互相指控”到“低調和解”,印巴之間的每一次動作,背后都有清晰的戰略博弈邏輯。而這邏輯的核心,不是對和平的信仰,而是對風險的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