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余波未平,法國"陣風"神話破滅,俄羅斯卻跳出來為法國辯護?當俄軍事網站發聲稱"陣風寡不敵眾才被擊落",背后竟暗藏對中俄軍貿的復雜心結。面對中國軍工的全面超越,俄羅斯精英為何寧要面子不要里子?
隨著印巴邊境的硝煙散去,這場被外界視為"四代半戰機試金石"的空戰仍在發酵。
盡管印度堅稱巴方"擊落6架戰機"的說法夸大其詞,但法國達索公司的沉默與俄羅斯軍事網站的異常活躍形成了鮮明對比。
日前,俄媒首篇相關分析文章竟以"陣風也能撕掉殲-10C翅膀"為題,試圖用"數量優勢論"為這款歐洲明星戰機挽尊。
文章聲稱被擊落的印度陣風遭遇了"50到100枚霹靂-15導彈的圍攻",卻刻意回避一個關鍵事實:巴空軍公開的戰場影像顯示,至少一架陣風是在近距離格斗中被單機鎖定擊落,還有一架是被霹靂-15導彈在180公里外直接發射擊落。
俄方這種矛盾敘事背后,暴露出俄法兩大軍火出口國面對中國裝備崛起的集體焦慮。
首先,俄專家將陣風與殲-10CE強行拉至"同一水平線"的論述經不起推敲。
俄方表示北約演習中陣風戰機曾鎖定美國F-35戰機,這一戰例確實存在,但那是依賴"光譜"電子戰系統的特殊配置版本,印度采購的陣風-M3標準型根本不具備同等能力。
此外,作為印度空軍主力,一架俄制蘇-30MKI在此次空戰中被證實遭擊落,也讓俄方顏面大失,肯定想通過某方面的說辭,驗證自家戰機的可靠性。
因此,俄方提出了一個觀點:肯定不是被殲-10C一發導彈就擊落了,殲-10不可能完全碾壓俄法戰機。
俄羅斯歐洲與國際問題專家瓦西里·卡申的近期表態更值得玩味。
他在接受采訪時罕見承認俄軍工體系存在"系統性認知偏差",直言俄軍"用高超音速導彈打戰術目標"的窘境源于對信息化戰爭的誤判。
但當被問及為何拒絕采購中國裝備時,其給出的三個理由堪稱"面子工程"教科書:從"技術合作即羞恥"的民族情緒,到"聯合研發缺乏信任基礎"的官僚托辭,甚至將中俄裝備標準差異偷換概念為"認知鴻溝"。
這種矛盾心態在俄烏戰場裝備損耗率達47%的當下顯得尤為諷刺——當俄軍士兵不得不拆卸冰箱芯片修復坦克時,克里姆林宮仍在為"進口中國裝備是否損害大國尊嚴"爭論不休。
目前,全球公認的是,中國正在重塑全球軍工格局。
法國陣風出口埃及的訂單因殲-10CE介入被砍掉40%,俄羅斯原本壟斷的東南亞市場也面臨梟龍3與殲-10SE的蠶食。
但莫斯科的抗拒并非全無道理:俄國防出口公司數據顯示,中俄軍貿額逆勢增長38%,但其中78%為中方提供電子元件和復合材料,俄方僅能出口航空發動機等傳統優勢項目。
這種不對等的技術流動觸動了俄羅斯"軍工自主"的敏感神經,正如卡申所言:"我們還沒準備好接受主要裝備外包給中國"。
軍火市場本質上是要靠拼口碑的。印度這次當冤大頭倒是給全球提了個醒:買裝備不能只看紙面參數,得看實戰表現。陣風被擊落三次足夠讓潛在客戶心里打鼓,但俄羅斯戰機的口碑崩盤更徹底——畢竟蘇-30MKI連巴基斯坦的老式F-16都沒剛過。
現在最尷尬的是那些同時裝備俄法戰機的國家。未來軍購合同里的"排除中械條款"恐怕會越來越少,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
未來局勢走向取決于三個關鍵變量。
其一是印度空軍的下一步選擇——若新德里迫于壓力增購法國"陣風-F4"或美國F-15EX,將驗證"實戰表現決定市場"的鐵律;
其二是俄羅斯能否在2026年前完成軍工體系改革,目前其宣稱要打造的"第六代戰機"仍停留在PPT階段;
最重要的是中國軍工的開放程度,成飛近期向巴基斯坦轉移殲-10C生產線已釋放信號:當俄法還在糾結"面子問題",中國正用實戰口碑和技術共享重構戰場規則。
當俄法還在為四代半戰機的面子扯皮時,中國軍工早就在六代機賽道加速了。
這場靜默的軍備競賽中,真正的勝負手或許不是戰機性能對比表,而是誰能率先擺脫意識形態枷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