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男童走失17天了,官方最新消息:搜救方式和輔助手段全面升級,網友忍不住支招,孩子父親也瀕臨崩潰。
常規搜尋方式和重點區域都使用上了,但10多天過去仍然一無所獲,大家都很納悶,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到底能走到哪兒去?這讓救援隊員多少也有些無力感。
隊員們的無力感
救援隊員凌晨3點的崩潰痛哭,何嘗不是救援人員現階段心態的一個縮影,“能找的地方都找了,真的不會漏,可就是找不到,真的好遺憾,對不起大家”!
救援隊員的這種感覺像極了學生努力學習后沒有取得理想成績的失落感和心態上的崩潰感,在那一刻,瞬間的無力和無助真的很容易讓人“崩潰”。
一位參與救援的人員透露,無論是官方的救援團隊,還是民間的專業救援團隊,幾乎全省的救援團隊都來找孩子,還包括很多省外的團隊。
從救援團隊發布的尋找軌跡來看,這么多天的救援搜尋,大家徒步走了超過1500公里的山路,幾乎遍及了孩子失蹤地點附近的所有區域。
為何救援隊員會有無力感?為何救援隊員會崩潰痛哭?因為大家不僅僅尋找了常規路線的范圍,那些非常規的路線范圍也都尋找了,甚至小孩子不可能去的地方也都找了,但仍然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
很多一直關注此事的網友,也深知線索的重要性,這也導致了被不少的謠言誤導,救援人員何嘗不想找到線索,哪怕是一件衣服或孩子遺落個什么物品。
之前有志愿者疑似在山上溪尾大橋附近的水庫發現異常水泡,經潛水探測后也未發現有價值的線索。
擴大搜索范圍之后,救援人員也曾發現過廢棄的房屋,救援犬也曾在多處有過停留和反應,可都一無所獲,據最新消息顯示,部分民間專業救援團隊已經陸續撤離了,這讓大家的心更緊張了。
正所謂好事多磨,很多時候,越是感覺失落無力,勝利越離我們更進一步,當地也動真格了,搜救工作已經開始全面升級!
政府修救援“航母”
孩子失蹤的石谷解海拔1803.3千米,素有“閩中第一高峰”之稱,可這片山區并未開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野山。
不同于開發過的山區有多條清晰的路線可以上下山,想要登頂石谷解,其實只有一條看似是主路但途中有很多路段又不像是主路的主路,而且很多地方都有岔口。
大家基本都是跟著人流行進,由于路不好走,爬到山頂大概需要兩三個小時,的確很鍛煉人的意志品質和身體素質。
這樣的條件對于救援人員來說就不是一個好消息了,山上地形復雜,經常陰雨綿綿、霧氣濃濃的,上山搜尋光是爬山這一路,對體能也是極大的消耗。
這其實也在耽誤救援人員有效的搜尋時間,雖然很多隊員都在山上搭帳篷或在安全屋休整,但的確也給源源不斷前來救援的人員帶來麻煩。
為了能讓救援人員、救援犬更快地進行救援,當地政府迅速開辟了一條可以直通山上安全屋的新山路。
要知道這座山尚未開發,之前也沒有像樣的路,大型修路設備也無法上山,這次修路就是為了減少救援人員救援前爬山的時間,方便救援人員上山。
據知情人透露,孩子其實才6周歲,這和大家所說的8歲有一定的出入,而6歲和8歲的孩子之間也有不小的差別。
無論是心智、應變還是身體素質上,6歲的孩子更讓人擔心,新修的道路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對救援時間的消耗。
救援人員雖然沒有碰到蟒蛇野豬等野獸但還是發現了蛇,這么一片野山,有蛇蟲鼠蟻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孩子走失的時候只穿了一件短袖,在危機四伏的野山中行走,再加上惡劣的天氣,讓人更加擔心他的安危。
如果真像救援人員所說孩子仍有生還可能,那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
別說是一個孩子,就算是成年人在這深山老林里一直待著,精神也是極度緊張的,恐懼、焦慮、絕望等情緒會不會摧毀孩子的精神防線。
雖說山里有野果子可以飽腹,但本來就瘦瘦的孩子,若一直營養跟不上去,會不會出現營養不良影響其健康。
看看孩子父母現在的狀態,就知道這種擔憂是不是非常必要的。
志愿者表示,孩子的媽媽因為要照顧另一個兒子,已經暫時離開石谷解了,孩子的爸爸仍然堅守在山上。
連日的搜尋加上巨大的心理壓力,讓本就不胖的他瘦了幾十斤,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更是瀕臨崩潰,真擔心哪一天他繃不住。
由于思兒心切,這位父親現在變得越來越敏感,對耳邊一切“線索”都發了瘋似的核實,你要有人提供線索,他都要去核實一下,他不允許自己有半點遺漏。
如果把石谷解及其附近整片山區形容成浩瀚的大海,那當地政府緊急修的這條生命之路就猶如一艘航空母艦,這對搜尋孩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僅于此,這對接下來升級搜尋方式和手段也提供可必要的基礎,救援工作不僅沒有終止,反復升級了“戰力”。
全面升級救援工作
按照父母和孩子的約定,他們從山頂相繼下山,到山下某安全屋匯合,這種鍛煉孩子的方式顯然不妥。
且不說這是一座尚未開發的野山,就算是一座已開發的旅游名山,讓孩子自己下山也著實不妥,孩子的父母估計早已悔不當初,這也給大家敲響了警鐘。
為了徹底不遺漏,救援指揮部將徹底升級救援方式和搜尋手段,這一次真的在是動真格的了,救援工作也來到了快車道。
救援人員并不是隨意在山上搜尋,都要按照救援指揮部分配的任務,有計劃的對相關區域進行搜尋。
之前一直采用地是地毯式搜尋方式,這種搜尋方式的優勢是全面覆蓋不遺漏,多部門可以協作,大大提高了搜尋的效率。
在孩子剛走失的那段時間,采用地毯式的搜尋方式的確是最為合適的,也正是因為對重點區域進行了地毯式的搜尋,救援指揮部經研判,孩子已經離開了區域。
但地毯式搜尋方式的弊端也是比較明顯的,首先就是成本過高,這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支撐,由于是協同逐步推進,這對于大范圍的搜尋也帶來了時間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對救援人員的體力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比較容易造成受傷,復雜多變的環境也容易給長途跋涉的隊員造成一些安全隱患。
最關鍵的一點是,地毯式搜尋需要所有人員同時從某個地點出發共同推進,就在大范圍搜尋過程當中的效率顯得比較低下。
隨著一些民間專業救援團隊的撤離,以及搜尋范圍的不斷擴大,地毯式的搜尋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下尋找孩子了。
救援指揮部果斷改用“網格化精搜”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將搜尋的范圍分割成一個一個區域,每一個區域都有相應的救援隊員負責。
這樣就避免了時間上的損耗,同時對人力的要求也沒有那么大,最重要的是可以讓救援人員避免過多體能上的損耗,只要在自己負責的區域精心搜尋就行。
山里還有不少的溶洞、深坑等地貌,為了對搜尋區域徹底不留死角,救援隊也將啟用地質雷達探測儀地下空洞。
后續也會有專業的攀巖隊以及紅外熱像儀機組前來支援,確保搜尋的范圍徹底不留死角。
網友支招
江蘇的網友認為,當孩子追不上哥哥,又見不到爸爸媽媽時,內心肯定非常慌張害怕,如果再走錯了岔道,有可能偏離下山路線,越跑越遠了。
廣東的網友認為,也應該盤查一下五雷山方向下山出口的監控,山頂后面的那條水泥路的出口監控也要查一下,以及山上兩側的水庫。
很多網友感覺還是由于慌不擇路,可能已經跑遠了,甚至有可能不知道在哪個山腳下下山了。
福建當地的一位網友表示,30年前,他鄰居家的一個小男孩也在山上走失,當大家搜尋了很久沒有找到之后,家屬都放棄尋找了,但孩子其實已經下山,沿著反方向一直走,餓了就摘野果子吃,困了就在路邊的過路亭上睡一覺,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孩子的智慧。
對于這件事,大家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