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19日,一紙聯合聲明掀起了國際輿論的怒潮。法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2國外長罕見聯手,直接向以色列政府喊話:立即全面恢復對加沙地帶的人道援助,并允許聯合國及相關機構獨立、公正地開展救援行動。措辭之直接、態度之堅決,背后不僅是人道災難的憤怒呼聲,更是西方政壇對以色列政策“不可容忍”的首次集體表態。
聲明內容毫不繞彎。首先是兩個硬性要求:其一,全面、立即恢復對加沙地帶的物資援助;其二,停止阻礙聯合國和國際人道組織的工作,允許他們在沒有以方干預的情況下救援。這些國家明確指出:援助不是“談條件”的工具,也不是以色列單方面可以隨意“批準”的內容,而是基本的國際義務,是對生命、尊嚴和最低人道底線的尊重。
聲明還揭示了一個極為嚴重的現實,雖然近期援助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部分恢復”,但這是在以色列對加沙地帶連續兩個月完全封鎖的背景下發生的。聲明措辭冷靜卻擲地有聲:食品、藥品與基本物資已經耗盡,饑荒正在蔓延,人道主義危機不再是風險,而是既成現實。而以色列自我包裝的“援助模式”,在聯合國眼中根本無法接受,甚至不被認為是真正的人道安排。
而以色列方面的回應則依舊沿用那套“最低限度操作”的策略。以總理辦公室在5月18日發布聲明稱,將“立即允許恢復基本數量的人道物資進入加沙”。隔日,以軍允許一批運載嬰兒食品的卡車進入加沙,卻被加沙媒體辦公室迅速打臉:這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無力緩解當前的饑荒與醫療崩潰。
問題的核心不在于“是否送了一點食物”,而在于以色列依然頑固地把“援助”當作軍事策略的一部分。當人道主義變成武器、當糧食和藥品淪為談判籌碼,這種做法不僅踐踏國際法,更是對全人類底線的公開挑釁。22國外長的聲明,不僅是一次政治表態,更是對國際秩序的挽救嘗試。
以色列自今年3月2日以來對加沙實施的全面封鎖,是冷酷無情的“現代圍城”操作。物資被截斷、燃料枯竭、水源污染、醫療崩塌、通訊中斷,加沙地帶被人為壓制成一個“有氧的集中營”。任何國際組織試圖介入,或被以色列以“安全考量”為名拒絕,或被迫屈服于以軍設定的“新通行規則”下失去獨立性。連聯合國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無法配合以色列制定的所謂“援助運送機制”。
以色列的“人道援助控制術”本質上是一種系統性戰術安排,它不是臨時之舉,而是經過計算的戰爭手段。它通過精準限制特定物資流通量、壓縮救援通道、干預援助時間與對象,將“人道主義”變成可以調控的變量,借此打壓哈馬斯影響力,同時迫使加沙民眾在絕望中接受政治讓步。這是一種對國際人權體系的根本性挑釁。
而這一切,正在令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感到無法再旁觀。過去,在以色列問題上,歐美盟友大多選擇回避、默認、甚至包庇。但此次22國外長的聯合聲明,意味著一個轉折點的可能,即便是在傳統的以色列盟友圈內部,對當前政策的不滿已開始積聚,并可能逐步轉化為政策層面的制衡力量。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簽署聲明的國家中,不乏長年堅定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如德國和加拿大,這說明問題已經突破外交寬容的閾值。
那么,以色列為何依然不改其強硬立場?其底氣來自三方面。其一,是對美國繼續政治庇護的信心。盡管美方多次“表態關切”,但在關鍵場合依舊使用否決權擋下聯合國決議,給足以色列外交盾牌。其二,是內部政權的極右翼化趨勢,內塔尼亞胡政府依靠強硬路線鞏固自身地位,對“國際形象”毫無顧忌。其三,是對阿拉伯國家輿論的慣性輕視,尤其在當前多個伊斯蘭國家自顧不暇的大環境下,更顯得無所顧忌。
但歷史證明,饑荒、圍困與封鎖制造不了安全,也無法換來和平。當一個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系統性踐踏他人民眾的生存權,當國際社會開始集體發聲而其依舊無動于衷,那它所走的,就不是一條防御之路,而是一條孤立與清算的死路。
22國外長的聯合聲明是一次警鐘,不是妥協邀約。如果以色列繼續選擇充耳不聞,那未來等待它的,不僅是道義上的失分,更可能是制裁與國際刑事法庭的問責。而對于加沙人民來說,他們不需要“象征性”的幾車奶粉,他們需要的是完整的援助通道、可靠的醫療物資,以及被尊重的生存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