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勞動觀】
地質工程師的價值不僅在于摸清地下的脈絡,更在于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山河,讓每一份勘察報告都成為叩擊未來的金石。一個個清晰的鉆孔,一條條精準的測試曲線,最終化作填海造陸時精準的地質模型,為“一帶一路”扎穩每一根樁基。——杜宇
“我堅信地質工作是工程的基礎與靈魂,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都需要用創新去面對各種挑戰,用智慧去解決技術難題,用毅力去克服惡劣環境。”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以下簡稱“中交四航院”)地質專業總工程師杜宇深耕地質勘察十六載,他有著自己對所在行業的哲思。
不甘平凡的杜宇,打破常規,創新勘察設備,攻克水運工程靜力觸探難題,不斷突破海洋工程勘察的技術瓶頸,為我國乃至全球的海洋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與智慧方案。
杜宇(左一)在阿爾及利亞安納巴項目現場介紹勘察設備。受訪者供圖
以專業墨香 勾勒技術突破華章
2009年,杜宇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畢業,懷揣著對地質事業的熱愛加入中交四航院。這位來自李四光故里的“后生”始終將“地質是工程靈魂”這一理念銘記于心,開始投身工程一線。
人們常說,地質工程師是給大地母親做“CT”的“醫生”。2010年,杜宇在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中初露鋒芒。彼時,國內海上靜力觸探經驗一片空白。面對復雜的海洋環境與高精度的勘察需求,他創新設計出四鋼絲繩雙滑輪起吊系統,并巧妙引入波浪補償系統。這一創舉不僅讓設備性能大幅提升,更為精細化勘察作業筑牢了根基。
然而,杜宇并未就此滿足,為攻克水運工程靜力觸探數據解譯的難題,他又一頭扎進國外規范和專業文獻的海洋。在實驗室開展了大量室內土工試驗與孔壓靜力觸探試驗的對比分析,最終完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島隧工程孔壓靜力觸探試驗結果評估專題研究報告》,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為后續海洋工程勘察提供了寶貴的理論依據。
2016年,杜宇帶領團隊奔赴斯里蘭卡,開啟科倫坡港口城項目的勘察征程。面對浪高水深、暗流涌動的復雜海域,他大膽提出用A字架代替船用吊機的安裝工藝。這一方案遭到不少質疑,但他沒有動搖,頂住壓力帶領團隊全力攻關。他在實驗室反復驗算精密數據,對圖紙進行數十輪優化;在港區現場頂著高溫酷暑,忍受肆虐海風,嚴格把控焊點工藝。歷經艱辛,完成設備安裝調試。A字架方案不僅顯著降低起吊過程中的擺動,還有效增強了設備的抗風浪能力。為滿足工程進度要求,杜宇與團隊成員放棄春節休假,奮戰13個日夜,完成38個靜力觸探孔,以高效優質的成績充分展示了中國工程師的實力和擔當。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杜宇臨危受命,負責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的地質勘察工作。針對項目部分線路自然條件惡劣,傳統的鉆機勘察效率低下問題,他深入研究,提出組合使用手搖鉆等多種工具的新思路,大幅提高實施效率。在12個月的艱苦奮戰中,138名中國員工與20名屬地員工齊心協力,完成近1500個鉆孔,實現“零安全事故”“零污染”“零感染”的安全生產目標。
以創新筆觸 擘畫設備升級藍圖
“技術會革新,儀器會升級,但地質工程師用科學探索的勇氣永遠不變,為社會發展錨定地基的初心不改。”杜宇沒有滿足已有成績,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科研領域,大力推進孔壓靜力觸探試驗在項目上的應用。作為副主編,杜宇完成《水運工程靜力觸探技術規程》;作為核心人員,他參與《公路跨海通道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和《海上風電場工程吸力樁基礎勘察規程》等行業標準編寫;還擔任《基于國內外標準的海港工程巖土勘察指南》的常務副主編,深度參與中交集團重大專項研發項目《基于北斗的遠海智能綜合勘測系統研發及應用(一期)》。這一系列豐碩成果不僅有力提升了我國海洋工程勘察技術水平,也為全球海洋工程勘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多年來,杜宇帶領團隊在多個國內外大型勘察項目中攻克了重重技術難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借著這股東風,他帶領團隊參與海洋數字化鉆機和海洋勘察數據庫等與AI相關的科研項目,該數據庫的研發,其核心價值在于提升效率、降低風險,并推動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他說,始終堅信AI的核心價值在于“賦能”,而非“完全替代”。
海上工程地質勘察困難多要求嚴,杜宇深知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他構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員工創新思維,提升專業技能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開展豐富的團隊建設和培訓活動,增強團隊凝聚力與戰斗力。溫俊作為團隊培養的首個海洋靜力觸探工程師,他的成長始于與杜宇的“同頻共振”。從初期參與陸地靜力觸探試驗,到后來在勘探船上開展海床式靜力觸探試驗和井下式靜力觸探試驗,杜宇與他同吃同住,在工地現場展開“移動課堂”——白天操作設備采集巖土參數,夜晚復盤數據時激烈討論現場操作過程的問題和改進方案。這種“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閉環訓練,讓溫俊迅速成長為海洋靜力觸探領域的專家,并先后獨立完成菲律賓SM填海項目和陽江海上風電項目。
杜宇用智慧與汗水在海洋工程地質勘察領域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他更以開拓者的姿態,手握長纓,縛住蒼龍,向著更高的山峰不斷攀登。
(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徐丘濂 通訊員袁杰)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