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大象循形—徐善循藝術展” 暨墨谷美術館周年展在南昌墨谷美術館開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活動由獨立策展人郭赟策劃,著名藝術評論家王端廷任學術主持。開幕式上,策展人郭赟就本次展覽的策展理念發(fā)表了致辭,學術主持王端廷則以徐善循先生的藝術為例展望了水墨藝術的生態(tài)現狀與未來。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范曉楠、批評家段君、策展人徐喬斯、復旦大學博士徐曉力、太和藝術空間創(chuàng)始人賈廷峰、藝術家奚耀藝,及江西著名藝術家王向陽、羅堅等參加了展覽開幕式。
策展人郭赟致辭
學術主持王端廷致辭
藝術家徐善循致辭
出品人郭華鵬致辭
本次展覽的出品人郭華鵬先生回溯了墨谷美術館的建館歷程,并表示墨谷美術館會持續(xù)關注并推動文化與藝術的發(fā)展。
嘉賓合影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共計展出徐善循近年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130余件,藝術家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對 “形” 與 “象” 進行分析與融和,線條掙脫“物、象”的束縛,生命的原始力量在水墨氤氳中覺醒,將“大象無形” 的東方哲思化作 “循形” 的藝術實踐,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與心靈觸動。展覽當日還舉辦了徐善循作品藝術研討會,與會藝術評論家圍繞徐善循作品中的東方哲學內核、當代藝術語言以及水墨與抽象的未來等議題展開了深入對話,探討徐善循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探索與突破。徐善循的繪畫一方面依循外象并遵循形式結構原理,另一方面則歸于個人圖式和符號——是具象的個人情感圖景,也是抽象化的私人結界景觀。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羅斯科堅定地認為藝術是作為與觀眾交流的橋梁,徐善循的繪畫也是其內心的獨白,之所以說是獨白,是因為藝術家以幾近偏執(zhí)卻了無羈絆的自語構建了內心的洪荒結界。當代中國繪畫發(fā)展出了眾多支系,徐善循的繪畫在高度景觀化的大文化語境中像是一種野性的吶喊,而這種語言的探索和實踐正是藝術走向不同向度的能指基礎。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到6月5日。
研討會現場
策展人郭赟發(fā)言
學術主持王端廷發(fā)言
藝術評論家段君、徐喬斯、范曉楠發(fā)言
藝術評論家奚耀藝、賈廷峰、徐曉力發(fā)言
特邀嘉賓王向陽、羅堅發(fā)言
出品人郭華鵬發(fā)言
部分作品欣賞:
眾生結界系列 1.80m×1.93m 2025年作 宣紙 水墨 丙烯
眾生結界系列 1.80m×1.93m 2025年作 宣紙 水墨 丙烯
鴻濛系列七 2.44m×2.44m 2024年作 宣紙 水墨 丙烯
鴻濛系列之二 2.44m×2.44m 2024年作 宣紙 水墨 丙烯
鴻濛系列之四 2.44m×2.44m 2024年作 宣紙 水墨 丙烯
大象循形:徐善循的繪畫藝術
文/郭赟
在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抽象和水墨一直頗受爭議,長期處于某種與主流藝術形態(tài)相游離的狀態(tài)。那么,究竟這種東方性的抽象和西方化的水墨遵循著什么樣的文化邏輯和藝術發(fā)展脈絡?徐善循的繪畫是一個典型性案例。
中國傳統藝術理念中書畫同源,而書法是一種象形文字,可以認為是一種具象思維,從具象中抽離形象與主題,似乎跟西方的抽象在方法論意義上殊途同歸,但其實在形式的語言邏輯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構系統。西方遵循著以科學色彩理論為主線,同時形式理論演進為輔的發(fā)展軌跡,伴隨著社會與思潮的巨變,在二十世紀初衍變成為一種成熟的新繪畫系統。而中國從二十世紀初一直到世紀末一直處于學習和模仿西方現代藝術的階段。二十世紀早期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最早的現代畫派里隱約可以看到一些蒙昧的形式探求,但隨后因時代原因戛然中斷。及至八十年代,才真正開始了持續(xù)而深入的現代藝術探索實踐以及藝術理論的研究。徐善循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并且很早就進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全國美展,但是某種與生俱來的藝術敏感促使他背離了既定的軌跡,在新千年之始決然放棄了自己在東北既有的舒適環(huán)境闖蕩上海。身處上海大千世界的徐善循不久再次放棄了高校的高薪要職,開始閉門專心畫畫,這種從內心放逐自我的歷程與現代主義發(fā)軔之初印象派畫家們紛紛選擇波西米亞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轍。徐善循在繪畫藝術上的反叛與其出走東北的行為互為因果,而上海最早經歷現代化和新藝術思潮的洗禮,眾多現代大師的新藝術理念激發(fā)了徐善循對藝術最原始的熱情,幾乎是出自本能地開始尋求繪畫本身的語言力量。因多方原委疏離主流美術系統后,常年勤習書法且浸淫在水墨世界中的徐善循很自然地開始在繪畫中尋找筆墨、形式以及媒介本身的力量。這個走向表現與抽象化的過程可以視作格林伯格在《前衛(wèi)與庸俗》中所認為的那種“尋求對亞歷山大主義的超越”,更現實的則是藝術家的自我解縛。
中國傳統的美學理念里反復提及“象”與“形”的關系,如謝赫《古畫品錄》中繪畫六法之“應物象形”,宗炳《畫山水序》之“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以及老子《道德經》中“大象無形”等,習慣以抽象的“形”觀照形而上的“象”。這是中國水墨畫理念的源頭,即便在藝術走向現代化,融匯了東西方最新的藝術理念之后,這些源頭理念作為意識深處的基礎結構也從未被消解過。“大象無形”是謂以心觀照外物,有形化之為無形。“大象循形”則是反觀物我二者之后,最終回歸于形而上的物自體,是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的過程,“形”既是客觀存在,也是抽象的形而上。徐善循的繪畫一方面依循外象并遵循形式結構原理,另一方面則歸于個人圖式和符號——是具象的個人情感圖景,也是抽象化的私人結界景觀。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羅斯科堅定地認為藝術是作為與觀眾交流的橋梁,徐善循的繪畫也是其內心的獨白,之所以說是獨白,是因為藝術家以幾近偏執(zhí)卻了無羈絆的自語構建了內心的洪荒結界。
當代中國繪畫發(fā)展出了眾多支系,徐善循的繪畫在高度景觀化的大文化語境中像是一種野性的吶喊,而這種語言的探索和實踐正是藝術走向不同向度的能指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