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8月17日,由廣東美術館主辦,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和3812畫廊聯合協辦的“希望之光——蕭勤誕辰九十周年回顧展”在廣東美術館新館舉行。作為現代中國抽象藝術的重要開拓者,蕭勤的藝術實踐深刻體現了跨文化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他幼年于上海接受啟蒙教育,其父蕭友梅是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奠基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蕭勤的抽象畫創作。1950年代初期,蕭勤在中國臺灣師從先鋒藝術家李仲生,其提出的“用腦去想、用心去感受、用眼觀察,最后用手來表現”的創作觀念,從根本上激發了蕭勤不斷自悟求索的藝術本性。
1954年,蕭勤移居歐洲,這也成為了他藝術演進的關鍵轉折。他游歷于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地學習藝術,并在多所藝術學院任教。在長達數十年的歐洲游歷中,蕭勤不僅系統地接觸到了包括歐洲戰后空間主義、奧普藝術、動態藝術等在內的前衛藝術思潮的沖擊;更讓蕭勤意識到了尋找自身文化根基的重要性,開始重新研究東方哲學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他將東方哲學與天體物理和宇宙現象的探索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具有東方玄思特質的抽象藝術風格。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蕭勤聯合意大利畫家發起“龐圖國際藝術運動”(Movimento Punto International),以“點”(Punto)作為基本的視覺核心符號,融合中國哲學的“道法”與西方抽象藝術的“純粹形式”。這一時期,蕭勤的創作以簡潔明麗的色點和天圓地方的圖形為特征,體現了其從東方哲學中汲取的靈感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匯聚了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為國際當代藝術為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靈感,該運動成為戰后藝術史中東西方對話的重要里程碑。
“光”是蕭勤長達七十年的創作中貫穿始終的符號性元素,成為他作品中對生命歌頌和對宇宙能量致敬的意向。自六十年代米蘭“龐圖國際藝術運動”時期中所呈現的宇宙能量主題,“小我”與“大我”的圓融合一;九十年代女兒莎芒妲的離世,成為蕭勤藝術生涯的轉折點,亦是希望之光哲學升華的契機。在《輪回系列》中,他以水墨暈染出層層疊疊的圓形結構,象征生命如漣漪般在宇宙中永恒流轉;在《明光》系列里,金色與鈷藍交織成星云般的色域,似乎是為對永恒之光的形而上追尋。這些作品不再是簡單的抒情,而是建構出“悲傷—轉化—重生”的精神拓撲學,用視覺語言演繹“無常”中的“常”。蕭勤在生命最黑暗、最神秘的領域中發出了壯麗的光芒,表明了他對“希望”的領會。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表示,值此蕭勤先生誕辰九十周年之際,以本次展覽致敬這位現代抽象藝術的先驅。希望以蕭勤的藝術探索為鏡鑒,在構建當代藝術史研究范式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作品中蘊含的跨文化智慧,讓這位藝術先驅的精神光芒在全球化與未來性的交織中,持續照亮東方抽象藝術的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