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養高校學生開展課外學術科研活動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近日,重慶傳媒職業學院文旅演藝學院陳美樺同學帶領參與“挑戰杯”大賽光影智造團隊深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開展“數智賦能陽戲活化”專項實地采風調研工作,通過科技創新手段,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酉陽土家面具陽戲的數字化傳承與年輕化傳播。
光影智造團隊與酉陽文化館工作人員合影
光影智造團隊走進酉陽縣文化館,近距離觀摩陽戲面具、戲服等珍貴實物展品,通過原生態演出錄像領略陽戲“以戲酬神、以戲娛人”的藝術魅力,進一步增強了對 2006 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 30 余部傳統劇目和酉陽陽戲融合土家族儺儀、民間戲曲等多元元素的了解。如何面對傳承人老齡化、年輕觀眾流失、創新動力不足等挑戰,大家一致認為當前急需借助新技術“破圈”。
光影智造團隊成員與酉陽文化館工作人員交流
光影智造團隊與酉陽文化館交流
在與酉陽縣文旅委的座談會上,雙方圍繞“數智化保護”“年輕化傳播”展開交流。文旅委代科長介紹,當地正探索“非遺+科技+文旅”模式,將通過三項舉措推動陽戲傳承:一是運用 4K 高清影像采集、三維掃描建模構建非遺數字資源庫;二是研發陽戲主題 VR 互動程序與 AR 虛擬教學系統,打造沉浸式體驗;三是聯合短視頻平臺發起“陽戲青年說”活動,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創新傳播。這些舉措與團隊“挑戰杯”項目《數智賦能視域下酉陽土家面具陽戲的活態傳承研究——基于 AR 技術與短視頻傳播的創新探索》高度契合,為雙方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礎。
光影智造團隊與酉陽文旅委代科長合影
光影智造團隊與酉陽文旅委代科長交流
在與國家級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傳承人陳永霞老師的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對陽戲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直觀的認識,突破了以往僅停留在書面文字層面的理解。據悉,陽戲在武陵山區的土家族、苗族群體中,因地域文化差異,承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同時,陳永霞老師也表示 VR 技術與數字化傳播對陽戲的傳播及保護是有一定幫助的。
光影智造團隊與“陽戲”非遺傳承人陳永霞交流
此次采風活動中,“青年力量”成為推動非遺傳承創新的重要關鍵詞。
據了解,酉陽縣已與包括重慶傳媒職業學院在內的多所高校達成合作意向,計劃共建“非遺傳承實踐基地”。接下來將通過暑期研學、畢業設計項目、志愿服務等多樣化形式,吸引更多青年學子參與到陽戲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來。首批大學生志愿者代表、重慶傳媒職業學院新聞傳播與影視傳媒學院鄭茂之、薛冰潔和李鄧璽文等同學表示:“可以利用 vlog 記錄傳承人的故事,借助 AI 技術修復老舊影像資料,甚至嘗試運用虛擬偶像演繹陽戲經典選段,助力傳統戲曲在短視頻時代實現‘破圈’傳播。”
光影智造團隊與“陽戲”非遺傳承人陳永霞合影
從文化館的展覽空間到非遺傳承人的家鄉,從傳承人手間布滿的老繭到大學生眼中閃爍的創新光芒,此次采風活動生動展現了“傳統與現代對話”的美好圖景。隨著數智技術的不斷深入應用以及青年力量的持續注入,酉陽土家面具陽戲正逐步突破地域限制,從武陵山區走向更為廣闊的數字文化傳播舞臺。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行動,不僅是對古老非遺技藝的崇高致敬,更是新時代背景下,非遺文化實現“活態傳承”的積極探索與有力實踐 。
光影智造團隊在酉陽實地采風合影
采訪/楊松冉 攝影/悅銘鍇 李鄧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