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吳德玉 西昌報道
群山疊翠,鮮花怒放,五月的涼山浸潤在藍花楹的浪漫中。5月20日上午,在這充滿愛和生機的日子,“山河的回響·邁步鄉村振興新征程涼山實踐”——全國知名文藝家主題采風、創作系列活動,在涼山西昌邛海之畔正式啟動。在接下來幾個月時間里,中國音協、《人民文學》雜志社 、《中國作家》雜志社、四川省文聯、四川省作協將邀請組織全國知名作家、音樂家圍繞涼山發展成就、紅色文化、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主題,分4個階段、多條線路深入涼山17個縣(市)開展一系列的深入采風、創作活動。文藝家們將在群山梯田間捕捉時代脈動,將火塘邊的歌謠淬煉為藝術華章。
啟動儀式現場
將“泥土芬芳”升華為“筆尖溫度”
文藝是時代精神的鏡像,映照著社會發展的萬千氣象。涼山是文藝創作的沃土,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深邃厚重的文化積淀、秀麗獨特的自然風光、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彌足珍貴的紅色文化印記以及原生態文化系統的完整留存,為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和創作養分。
文藝術家們將分批、分階段,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里,深入村寨、走進每一道山梁、踏上每一片梯田、聆聽每一戶火塘邊的對歌,實地觸摸涼山發展的脈搏和心跳。他們還會將涼山豐富的地域文化基因融入作品內核,以“在地性表達”為根基,以文藝之筆、音樂之聲創作出兼具“泥土芬芳”和國際表達”的文藝精品,涼山的山河故事被世界聽見。
本次主題采風創作系列活動得到中國音樂家協會、四川省文聯、四川省作協、北京市文聯的指導,由中共涼山州委宣傳部、涼山州文聯、涼山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寧波市文聯、寧波市赴涼山州東西部協作幫扶工作隊主辦,《人民文學》雜志社、《中國作家》雜志社等單位協辦。采風創作所收獲的文學類優秀作品將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北京文學》《四川文學》等國家級文學期刊上發表。音樂類采風創作活動將創作推出一部由5個章節,11首音樂作品組成的大型原創主題組歌《山河的回響》,全景式多角度立體式展現涼山發展成就與歷史巨變,組歌創作完成后將在北京、浙江、四川等省(市)進行線下演出。
徐則臣(前排右4)等人在會場外合影(張杰拍攝)
《人民文學》主編、茅獎作家徐則臣:
涼山能出大作品,是能出史詩、交響樂、壁畫的地方
作為全國知名作家涼山行的第一撥采風團,由《人民文學》帶領的作家團隊,在當天的啟動儀式結束后就開始為期一周的采風行程。他們將分為四個小組深入西昌市、會理市、會東縣、布拖縣、昭覺縣、越西縣、冕寧縣、鹽源縣、木里縣的深處。在昭覺縣三河村、懸崖村等地,探訪山鄉巨變;在西昌市、布拖縣等地,將以火把節為線索深入了解這里的文旅融合成就;前往越西縣紅軍長征紀念館,冕寧縣彝海村、紅色冕寧紀念館、紅軍長征紀念館;此外,在會理市石榴觀光園、鹽源縣川源農業蘋果產業園、會東姜州鎮藍莓基地等地感受“甜蜜經濟”;在鹽源、木里等地,感受古村落保護“慢”與“快”的平衡。
作為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江蘇人,徐則臣第一次來到涼山。這里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以及文化脈絡都讓他深感震動,“涼山在不斷拓展我的新知。涼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任何時候來,你都會覺得來晚了。同時,你也會感覺到,不管你什么時候來,都會覺得來得恰逢其時。因為涼山一直都在變,你什么時候來看到的涼山,都會給你意外之喜。”
徐則臣在啟動儀式上致辭
在徐則臣看來,“這個地方非常遼闊。無論是從現實生活層面,還是從審美層面上,這個地方都足夠復雜豐富,是一個審美和認知價值的富礦之地。這樣的豐富復雜之地,就跟藝術、文學肯定是天然的極其強烈的關聯。我相信,這樣的地方肯定是能夠出大作品的地方。這么遼闊的大地,是詩歌上適合出生命史詩的地方,是音樂上能出壯闊交響樂的地方,繪畫上容易出恢弘壁畫的地方?!?/p>
《人民文學》雜志邀請到多位作家一起走進涼山深處做田野調查、采風創作,徐則臣說:“大家真的很幸運,能有這樣的機會。我相信,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會給我們很多的驚喜,有很多的收獲。我也相信大家感受到的驚喜和美,一定會透過作家的生花妙筆下,被生動呈現、傳遞出來。屆時,我們《人民文學》雜志,也會把作家的創作成果,及時以專輯的形式推出來、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涼山,感受涼山的美?!?/p>
徐則臣在啟動儀式上致辭
作為《人民文學》雜志主編,徐則臣透露這次采風創作活動,是《人民文學》雜志首次與涼山合作,“這些年我們一直秉持著開門辦刊的宗旨,就是要打開門,把我們的作家、讀者和所有關心文學的人請到我們雜志社,讓他們看一看,一個雜志是怎么運行的,是怎么努力通過文學的方式靠近我們的生活,靠近我們的現實。此外,開門辦刊還有一個含義,就是我們打開門走出去,走到雜志社外,走到室外,走到曠野里,走到大地上,走到人民的火熱生活中,把中國的大地上的真善美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接收到。”
魯獎作家鐘求是:
“大地是根,文學是幫助人們從大地上飛翔起來的翅膀”
對于這次采風活動,徐則臣充滿期待。他也對這次邀請來的采風團作家們說,“咱們盡量把觸角再打開一些,多去關注過去我們都不太關注的那些內容。盡量要敞開自己各種感官,去擁抱那種新鮮的經驗。我相信大家能寫出很好的東西。而且我也相信,這次采風寫出的文章,只是大家關于涼山的文藝創作的一個引子,只是一個美好的開始?!?/p>
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鐘求是,是《人民文學》邀請一起來參加采訪創作的作家之一。他也是第一次到涼山,啟動儀式后,馬上就要開拔,正式開啟這趟深入采風之旅。出發之前,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知道這次行程要深入到最基層的村莊里去。此刻我心里有很大的好奇,甚至帶著探險的心態。我來自浙江,尤其是對浙江東部鄉村的情況比較熟悉。這一次能有機會來到涼山,到這里的鄉村去實地深入探訪,讓人非常期待。我一定會帶著細微觀察的視角,去深入其中?!?/p>
魯獎獲得者、作家鐘求是(張杰拍攝)
雖然同樣第一次來到涼山,但鐘求是也坦言自己在這里見到彝族朋友感到“非常親切。因為我曾在中央民族大學讀書,我們班里邊有很多少數民族同學,其中就包括彝族同學。”對于文學與行走大地的關系,鐘求是將大地的厚重與文學的輕盈,比喻為根系與羽翼,“如果說大地是根,那么文學就是幫助人們從大地上起飛的翅膀。扎實的大地是站位,是發力點。只有在扎實的大地上行走過,才能讓自己的思想和作品飛翔起來。”
《雨花》雜志主編、詩人育邦一到涼山就寫詩
“創作版圖中從此多了涼山經驗”
第一次來涼山的還有《雨花》雜志主編,來自南京的詩人育邦。昨天從機場到賓館的路上,看到西昌城里滿街怒放的藍花楹,他立即被深深震撼,“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么多的藍花楹,瞬間就被深深吸引了。”今天早晨他起床后專門到邛海邊轉了轉,又仔細觀察了一下藍花楹。在草坪上,他還遇見了一只孔雀。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些詩句很快成行在他心里:“怒放的藍花送來飛天少女/點燃邛海的黎明/我們從瀘山上下來/到山與海的奏鳴中尋找奇異的果實/藍孔雀,靜立在湖石上/永未失去的記憶……”他給這首在“5·20”浪漫日子新鮮出爐的詩取名為《在邛海的那邊》。
《雨花》雜志主編、詩人育邦(張杰拍攝)
育邦透露,在來涼山之前,他腦子里對涼山形象有一個很鮮明的場景,“彝族少女在圍著火堆跳舞?!?5月19日到了西昌,這里的遠山、湖泊、植物,引發他特別大的好奇心?!敖酉聛?,我們還要到涼山深處一些古城古村落去,那更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中沒有抵達的部分。我相信,這次實地采風一定會給我個人的創作帶來很大的影響。坦白說,我作為一個寫詩的人,一旦有機會到一個跟自己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樣的場景里,往往會感到非常激動、興奮。這種經驗對于詩人、作家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生活經驗貧乏,對世界沒有好奇、激動,那你很難創造出豐富的深刻的文學作品。有了好奇心,你才能發現一個地方獨特的美、韻致,然后才可能寫到你的作品中。這樣一來,你的作品也跟之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樣,因為你從此有了新的經驗、新的眼光,等于是你的生命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這次采風之旅的主題是“聆聽山河的回響”,也讓育邦很有共鳴,“我所理解的‘回響’就是,一個詩人、作家的內心深處,在行走大地時,會發現美好的故事和情感,就在他即將寫出但尚未寫出來的作品之中?!?/p>
詩人、作家們這次采風之旅后,會發揮各自的創作才華,將他們所見識到的涼山故事寫出來,講述給世界聽。育邦也不例外。同時他也坦言,這次采風之旅的收獲不會僅僅體現在短時間的創作之中,而是進入到他的生命之中。從此以后,在他的創作版圖上多了一個“涼山經驗”,“有時候你去過的地方,或者生活中留下的印記,不一定會及時呈現在當下的作品中。也可能,過了幾年之后,這些東西會在另外一部作品中出現。就像大詩人里爾克所說,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收集生活中的美,在未來某一個時刻中它會迸發出來。我想,我這次在涼山采風的所得,一定會在某一些不經意的時刻,跳出來進入我更多的作品當中。
涼山作家何萬敏:
這是涼山再次被更多人看見的一次良機
作家何萬敏是涼山西昌人,在這里工作、生活幾十年。這次來自全國的作家、詩人、音樂人來到涼山采風、創作的活動,他參與了策劃并深入參與采風行程,“我們在策劃行程的時候,選了涼山最有代表性的點位,緊緊圍繞綠色能源、特色農業、文旅產業這三篇大文章。目的就是要讓遠道而來的客人,看到涼山這些年發生的可喜變化和呈現的新貌?!睂τ谶@次活動的意義,他說,“這是涼山再次被更多人看見的一次良機。”
作家何萬敏(張杰拍攝)
從個人的實地采風經驗到形成讓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中間也需要一個沉淀、轉化的過程。為了幫助文藝家們的創作觸角被打開,這次采風安排分得很細,并且都要深入到很細微的點位上,到村莊里,到農戶家中。“目的就是讓大家有真實的細節感受,寫出來的就是生動的、充滿細節的、飽滿的文藝作品。”
在西昌成長、生活、寫作幾十年,出版過多部關于涼山的作品,何萬敏說涼山一直給予自己的創作帶來源源不斷的滋養活水,“很多靈感、素材,寫都寫不完。隨著你的了解越多,寫得越多,可能你不知道的空白外延也更大。前不久我才發現一本書上寫,早在1884年就有一個外國人到了涼山來,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傮w來說,就像昨天跟徐則臣老師在聊天的時候,他說,涼山是一個寫作的富礦?!?/p>
徐則臣(右)與何萬敏(張杰拍攝)
近些年,涼山出現了很多音樂奇才,逐漸走向更大的舞臺,成為音樂界的“涼山現象”。對此,何萬敏說,“自古以來,彝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媒介發達,年輕人還特別善于創作一種世界音樂接軌和對話的作品,更容易被更多的人喜歡和喜愛,從而形成一股音樂潮流。事實上,近些年來,從山鷹組合、彝人制造再到現在的莫西子詩、吉克雋逸等等,涼山音樂人一直是層出不窮。據我所知,現在在涼山,喜歡音樂的,做音樂的有才華的年輕人越來越多?!?/p>
(除特別備注外,由主辦方提供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