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20日晚,多哈世乒賽男單第三輪,中國選手王楚欽以12-10、11-6、11-5、11-7的比分橫掃中國香港老將黃鎮廷,以四局完勝的姿態強勢晉級,整場比賽僅耗時31分鐘,展現了王楚欽在技術、心態和臨場應變上的全面壓制力,然而,這場看似“一邊倒”的比賽中,卻因一次裁判判罰引發的“鷹眼挑戰”成為焦點,第三局關鍵分階段,裁判以“臺內發球”為由判罰王楚欽發球違例,但王楚欽果斷啟動鷹眼系統,通過高速攝像機的三維圖像回放,最終證明其發球無問題,挑戰成功并逆轉比分,這是王楚欽本屆世乒賽第二次通過鷹眼自證清白,也再次將乒乓球比賽中發球爭議與技術進步的話題推至臺前
王楚欽的發球,歷來是國際乒壇的爭議焦點,自2023年起,他的勾手發球便因旋轉隱蔽、動作迅捷而被對手多次質疑“存在遮擋”,例如,法國選手勒布倫兄弟、斯洛文尼亞名將達科等均公開表示,王楚欽的發球動作“難以看清旋轉”,甚至瑞典小將莫雷加德曾在賽后直言“他的發球總讓我感到困惑”,然而,由于乒乓球發球判罰高度依賴裁判視角的主觀判斷,這些爭議大多停留在口頭抱怨層面,鮮少被正式判罰,國際乒聯裁判長孫麒麟曾指出,發球規則雖嚴格,但臨場執行時“裁判經驗、站位角度差異可能導致判罰不一致”
但是,這種爭議在本屆世乒賽中,隨著鷹眼技術的引入迎來轉機,首輪對陣美國選手納雷什時,王楚欽便因拋球角度被判違規,首次使用鷹眼挑戰即成功翻案(拋球角度24.67度),而此輪對陣黃鎮廷的二次挑戰更強化了其發球的合規性,賽后,王楚欽也正面回應來了此事,他聲稱:“當時裁判說我是臺內發球,然后我就申請挑戰,然后就挑戰成功了,對于這個鷹眼挑戰,我覺得是給運動員自證的一個機會吧,不會讓裁判去誤判,也不會讓大家去誤解我的發球,尤其是很多人跟風去說一些什么,我覺得它(鷹眼)就是用事實去證明,這位運動員的發球到底有沒有問題了?!蓖醭J這句話除了闡述當時的狀況之外,還額外告誡部分球迷,不要盲目跟風去指責他的發球,要用事實說話
國際乒聯自2019年宣布引入鷹眼系統,但直到2025年多哈世乒賽才首次全面啟用,與網球、羽毛球中主要用于判定球是否出界不同,乒乓球鷹眼的核心功能聚焦于發球合規性,包括拋球高度(≥16厘米)、拋球角度(≤30度)、遮擋動作以及臺內發球等等,這一設計直指乒乓球最易引發爭議的環節,但也帶來新挑戰:一方面,技術介入大幅減少了裁判主觀誤判的可能性,新加坡乒乓球學院院長馮天薇評價其為“不可逆的趨勢,對運動員和觀眾都更公平”;另一方面,挑戰流程耗時(約半分鐘)可能打斷比賽節奏,過度使用可能會影響觀賞性
從實際效果看,鷹眼系統對王楚欽這類發球技術復雜的選手尤為關鍵,他的勾手發球依賴拋球軌跡的精準控制,而高速攝像機捕捉的三維圖像能直觀呈現數據,消解對手的“習慣性質疑”;那么作為乒乓球運動的技術革新,鷹眼系統的引入無疑是一次積極嘗試,它通過數據化、可視化的判罰手段,將長期困擾賽場的“主觀爭議”轉化為“客觀事實”,既維護了運動員權益,也提升了賽事的公信力,尤其對王楚欽而言,兩次成功挑戰不僅洗刷了過往質疑,更凸顯其發球技術的規范性,正如他闡述的,用事實說話,才能終結無謂的爭論
從多哈世乒賽的兩次鷹眼挑戰,到賽后直面質疑的坦蕩回應,王楚欽用行動詮釋了何為“以技術破謠言,以實力證清白”,當發球動作被毫米級精度的攝像機解析,當賽場爭議被轉化為科學數據,乒乓球的競技舞臺正因科技賦能而變得更加透明與公正,或許,未來的“鷹眼挑戰”仍會伴隨爭議,但這既是運動員的成長,亦是一項運動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