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大為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你見過還沒上市就被造謠退訂、維權的車企嗎?
這兩天,車圈頂流小米汽車正深陷類似的輿論漩渦,從虛假維權貼、質量問題謠言到預約二維碼被篡改,一系列操作直指有組織的抹黑行為。
昨日,雷軍在微博正式宣布小米YU7發布會定檔于5月22日晚7點,同時還有手機SoC芯片小米玄戒o1,小米15SPro,小米平板7 Ultra,場面堪稱科技春晚。
但抓馬的是,網友的輿論似乎對雷總的第一款SUV并不友好,小米汽車在頂流光環下還面臨來自四面大方的“明槍暗箭”。
小米YU7被組團抹黑
黑公關是所有車企的噩夢,有可能一款車被完全拉下水。
小米YU7的遭遇來得有些無厘頭,還未正式發布,網上已有小米YU7的質量維權貼,甚至還有車主宣稱要求小米退車。
有帖子發文稱,“小米YU7發布會看完有點失望,作為SUV居然主打運動操控,犧牲了空間和實用性30-40萬的價格區間,續航才770公里,對比競品特斯拉ModelY或騰勢Z9GT毫無勢。設計上還是老毛病,側面像Macan、尾部神似馬丁SUV,連隱藏門把手這種反類設計都照搬。唯一亮點可能是環視投影屏,但寶馬早玩過了。雷軍總說為發燒而生,可這車既沒顛覆性技術,性價比也不高,純粹靠營銷收割情懷。”
分析的頭頭是道我估計雷總看了都害怕,可問題是車都還沒上市,這明顯是帶著任務來的。
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還有宣稱小米YU7“機油泄露”、“車門縫隙過大”、“車玻璃過于脆弱”等帖子大量出現。
氣氛到位后,又出現大量“YU7車主”要求退車的帖子,還表示“沖小米的品牌和宣傳買了這款車,結果沒想到剛到手就出現這么多問題。目前,已有不少YU7車主聯合起來,向小米汽車討要說法,已經有10人要求廠家退換車、延長質保等。”
咱就是說,現在的黑公關產業真實邏輯森嚴、一環扣一環,就是這個發送時機露出了馬腳。
其實小米最近也沒閑著,最近,小米法務部發文,宣布告破了一起對小米公司長時間,有針對性的抹黑團伙,多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向各方惡勢力放話犯我者雖遠必誅。
雷軍同樣回應了,小米YU7的預約二維碼存在被第三方篡改的情況,為自己的愛車保駕護航。
這一番抓馬劇情,暴露了行業潛規則:新勢力品牌崛起時,往往面臨傳統勢力與競對的“輿論狙擊”。
小米YU7動了誰的蛋糕?
小米 YU7 的潛在威脅已引發行業連鎖反應。
作為小米首款 SUV,其市場定位直指特斯拉 Model Y、騰勢 Z9GT 等熱門車型。
而小米YU7之所以成為靶心,與其產品力直接相關。從已披露信息看,YU7的競爭力直指行業痛點:
首先是續航和性能,有媒體表示,小米新車四驅版續航675km,后驅版高達835km,遠超特斯拉Model Y(660km)和小鵬G7(700km);691馬力的雙電機性能對標百萬級燃油車。
其次是小米汽車的獨特優勢:搭載小米澎湃OS,與米家生態無縫聯動,形成“車-家-手機”閉環體驗,這是特斯拉等車企難以復制的差異化優勢。
當然還有性價比殺招,預測價格在20-30萬元的主力區間,以“高配低價”模式沖擊Model Y(26.35萬起)等競品,可能重塑中高端SUV市場定價規則。
新勢力們的危機感進一步蔓延,還記得小米SU7的銷量奇跡,在2025年4月單月銷量達28,585輛,登頂中國汽車市場“10 萬以上價位段”銷量冠軍(不分能源形式);而小米SU7 Ultra開售2小時大定訂單即突破1萬臺。
所以說,小米YU7很可能再次上演上市即賣爆的場景,可能打破現有市場格局。
例如,騰勢 Z9GT 作為 30 萬 - 40 萬元區間的高端 SUV,其續航和性能參數與 YU7 相比并無顯著優勢,若小米通過 “高配低價” 策略切入,騰勢的市場份額可能被蠶食。
當然了,傳統燃油品牌更不必多少,可以說沒有車企能夠躲過這個頂流。
甚至于BBA都不得不承認小米汽車的來勢洶洶,如小米SU7 Ultra創下了一個又一個銷量奇跡。
還記得前段時間,保時捷首席執行官奧博穆直言:不將小米視為直接競爭對手。這一回應是對自身銷量下降的無奈表態。
要是擱在以前,或許沒有人能想到,有一天保時捷需要站出來澄清自己的成敗與小米汽車無關!
所以說,“小米知時捷”雖是一句戲謔,但映照出市場大環境的變化風向是實打實的。
小米汽車的危機過去了嗎?
當前,小米汽車正經歷從頂流到爭議的過山車式考驗。SU7 Ultra 的退訂風波尚未平息,SU7又陷入輿論泥潭,危機遠未結束。
SU7 Ultra 的碳纖維前艙蓋爭議堪稱信任崩塌的典型案例。車主花費 4.2 萬元選裝的 “雙風道設計” 被證實僅是裝飾件。
更嚴重的是,小米的補償方案(改配鋁制機蓋或贈送 2000 元積分)被車主斥為 “打發叫花子”,維權群人數已超 300 人,并啟動集體訴訟。這種 “營銷話術與實際體驗的巨大落差”,正在動搖用戶對小米的品牌信任。
最近又搞出了“退訂遭遇60天冷靜期”,這場危機讓小米汽車吃盡了苦頭,染上了些不信任情緒。
屋漏偏逢連夜雨,SU7 的質量問題持續發酵。
前保險杠變形、大燈翹邊等問題被浙江省消保委專家定性為 “設計制造經驗不足”,從業 12 年從未見過類似情況。這些細節在流量放大鏡下被無限放大,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信心。
小米汽車回應稱:“經過排查,我們發現極小范圍的小米SU7,車輛保險杠在安裝時因間隙調整不一致,邊角位置尺寸膨脹釋放空間不足,在經過陽光暴曬后可能會導致局部變形。如果您遇到此類情況,我們將為您提供免費的上門取送車和修復服務(時間約1小時內)。”
還記得雷軍在內部演講中承認,小米已告別 “新手保護期”,必須承擔行業領導者的責任,并提出 “在汽車安全領域做到行業領先” 的目標。
從行業視角來看,小米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深層矛盾:互聯網思維與制造業規律的沖突。
過度依賴流量營銷、壓縮研發周期的做法,在手機領域可行,但在汽車行業卻可能引發致命后果。
當然,對小米而言,這既是危機,也是重塑品牌的契機 —— 若能借此完成從流量明星到技術領袖的轉型,或許能在行業洗牌中占據更穩固的地位。
而對整個汽車行業來說,小米的遭遇則是一記警鐘:在智能化浪潮中,唯有敬畏工業常識、尊重用戶價值,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