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風云變幻的民國37年:八位總統的沉浮
如果歷史是一盤棋,民國時期的總統們大概是最難下的棋手。
有人坐上去不到一年就被趕下臺,有人掌權時風光無限,轉眼卻成了歷史的過客。37年的民國,八位總統輪番登場,各有各的結局,唯一的共同點是——沒人能穩穩坐住這個位子。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風光了一陣子,可沒多久,袁世凱的北洋軍一擺陣勢,清朝皇帝退位,孫中山主動讓位,民國的“總統接力賽”正式開始。
袁世凱掌權三年,折騰出個“洪憲帝制”,最后卻病逝收場。
接替他的黎元洪沒什么軍權,政壇混戰,他被架空,沒多久就下臺。
馮國璋接過總統位子,靠軍閥支持撐了一年,徐世昌接著上,混得最久,干了四年。
可惜,軍閥割據的局勢讓他也不得不讓位。
黎元洪又回來了一次,但還是沒坐穩,曹錕靠“賄選”上臺,一年后被拉下馬。
之后的二十多年,民國沒有正式總統,戰亂不斷,蔣介石崛起,北伐、抗戰、內戰,一路走下來,1948年,他終于正式當上“大總統”。
可惜,局勢已不可逆轉,三大戰役一敗涂地,他辭職讓李宗仁代理,民國的最后一頁就此翻過。
戰爭與權力的拉扯
民國初年,政權更替像走馬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誰的手里有槍,誰說了算。
袁世凱的北洋軍掌控局勢,孫中山只能讓位。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各自為政,黎元洪空有總統頭銜,卻無實權,最終被段祺瑞架空。
馮國璋能坐上一年,全靠直系軍閥支持,而徐世昌能撐四年,是因為他左右逢源,維持了微妙的平衡。
可惜,軍閥之間的利益沖突終究讓他下臺,黎元洪的二次回歸,也沒能改變這個局面。
軍閥混戰的根源在于,各派系都有自己的軍隊,誰也不服誰,總統不過是個擺設。
曹錕為了上位,直接用“賄選”的方式買通國會議員,成功當選,卻在直奉大戰后被馮玉祥趕下臺。
可見,在那個時代,沒有軍事實力,再高的頭銜也只是空談。
蔣介石的崛起與民國的終結
北伐成功后,蔣介石成為中國的最高領導人,但他并沒有急著當總統,而是以“國民政府主席”的身份統治中國。
抗日戰爭爆發后,民國進入戰爭狀態,總統一職名存實亡。
直到1948年,蔣介石才正式當選大總統,但此時,局勢已經對他不利。
國共內戰進入決戰階段,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接連失敗,國民黨政權岌岌可危。
蔣介石在壓力下辭職,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
但大勢已去,1949年,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國民政府退出大陸,37年的民國時代宣告終結。
這37年里,民國總統的位子就像一個燙手山芋,沒有誰能真正穩坐江山。
軍閥割據、戰爭動蕩、政治斗爭,讓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換了一茬又一茬。
從孫中山的理想主義,到袁世凱的帝制夢碎,從北洋軍閥的權力博弈,到蔣介石的最終敗退,每個總統的背后,都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有人說,民國的總統,不是被權力推上去,就是被槍桿子趕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