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現代遺傳學上也存在基因稀釋的說法,祖上干的事業到了孫子這一輩,大都沒有任何關聯了。然而,要是拿這話來說太平天國時期的一名悍將孫允忠與他的孫子辛亥元勛孫武來說事,這話就完全沒有道理。
我們知道,太平天國是以推翻清朝統治為目標,歷時14年,勢力席卷十八個省市,最后因自身的原因與敵人的勢力太強大而失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天國滅亡之后,清朝統治者對于這幫“反賊”趕盡殺絕,大大小小的將領,特別是后期的主要將領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李開芳、林鳳祥等人,無論是主動投降,或者是放下武器的,都遭到殘忍的虐殺或凌遲處死,同時,還要斬草除根,不能留下任何后代有翻盤的機會,所以太平天國將領的族人后人,基本也被一網打盡,起初轟轟烈烈,結局凄凄慘慘。
當然,也有極個別躲避到了村里,逃過了一劫。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位太平天國曾經跟隨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因戰功封為“干天延”的將領孫允忠,與他孫子孫武的事跡,尤為令人稱奇的是,在他祖父參與的太平天國事業銷聲匿跡近半個世紀后,他的孫子操起了祖父的衣缽,領導了著名的武昌起義,直接完成了祖父的愿望,親手葬送了統治二百多年的清朝。
孫允忠,字干臣,湖北漢陽夏口柏泉鄉(今屬武漢市東西湖區)人,其地距武漢市中心17公里,有故居坐北朝南,分上、下兩殿,兩邊為廂房,中為天井,太平軍第一次占領武昌的時候,他參加了太平軍,《太平天國戰史》中記載他的主要戰功是著名的三河大捷。
當年,太平天國1856年9月爆發天京內訌之后,戰場形勢急劇逆轉,湘軍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由于戰略防御轉為進攻,隨即重新構建包圍天京的江南大營,特別是浙江布政使、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部紛紛收復失地,并乘勝進攻天京的重要門戶安徽,一時間太平天國的形勢異常嚴峻。
是時,李續賓大軍勢如破竹,短短的一二個月時間,連克安徽太湖、潛山、桐城、舒城等地,并將精銳部隊屯駐安徽廬州三河鎮。三河鎮是地處廣袤平原中河汊環繞的一個小鎮,北倚豐樂河,西面和南面有小南河、杭埠河交錯,周邊是大片的圩田,一望無垠,這里曾經是太平軍供給天京的糧倉,此前太平軍在此修建過工事,城墻選址在河道最狹窄、圩埂最寬闊的小南河北岸,東面、北面的杭埠河和豐樂河河道寬廣,以為天險。在小南河南北兩岸的圩埂上,建造了9座磚壘,南岸7座,北岸2座。此時,太平軍守將陳玉成決定在此痛殲湘軍統領李續賓,三河戰役爆發。
此時,數支太平軍部隊對三河鎮李續賓進行合圍,連營數十里,湘軍前路不通退路已絕,一時陷入全面包圍之中,糧草枯竭,最后拼死突圍,而太平軍掘開河堤,水淹三軍,炮彈受潮,不能發射,最后全面潰敗,曾國藩之弟國華、李續賓、李續宜各將帥皆陣亡,手下將士皆戰死,湘軍精銳全軍覆沒。是役,曾國潘痛心疾首地說“三河潰敗之后,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于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 士,亦凋喪殆盡"。
太平軍在這一戰中收獲滿滿,光是撿到的湘軍紅頂子和藍頂子(官帽)就裝了數十個籮筐,是役是天京內訌以來最大的勝利,可謂是一場及時寸的甘霖,滋潤著全體將士的心田,短時間鼓舞了士氣,穩定了局勢。為此,天王洪秀全決定論功行賞,晉升提拔一批戰場有功人員。其中,孫允忠以作戰勇猛被封為干天延,延是爵位的一種,太平天國王爵之后侯爵,“延”為第五等侯爵,那個時候,洪秀全還沒有爛封王爵,這干天延已經算是高等級了。
太平天國武官官制,王之下,分爵五等,為福、安、壽、豫、延。五等之下為天將,亦福、安、壽、豫、延,猶公侯伯子男也。英王初封成天福,用其名“成”字(玉成)為冠,孫干臣之封干天延,亦以其名“干”字為冠。
后來,孫允忠參加了太平天國的一系列作戰,據他晚年跟后人講解,湘軍羅澤南部與太平軍在武昌大戰時,太平軍攻打羅部10余日,無尺寸進步。太平軍重金募兵,每兵卒每日給青銅錢360枚。應募之數,男女萬余人,絕大多數是湖北興國人。其后,“興國人打前敵,太平軍為后勁”。一戰而破羅軍洪山帥營,再戰、三戰,湘軍敗績,羅澤南戰死于城濠吊橋之上。
當然,孫允忠一人再能戰,也挽救不了天國的危局,最后太平天國滅亡了,他也趁著混亂之際隱居到柏泉鄉中,種田終老。后來時局稍微好一點后,孫允忠經常給后人和親友講解太平天國的故事,還把洪秀全當年封他官時賞賜的一把寶刀拿出來展示。教育后輩們對清朝統治者的蔑視。他的兒子孫華亭,長大之后也去當兵,曾經擔任過清朝漢陽鎮標襄河水師管帶(相當現在的營長),后來因不滿時局,辭職回鄉下象父親一樣在家務農。這一階段,孫華亭的兒子也就是孫允忠的孫子孫武,慢慢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孫武,原名葆仁,字堯欽、堯卿,亦作搖清,又字遙仙,號夢飛,1879年11月8日(農歷九月二十五日)誕生于漢陽柏泉孫灣,他從小就聽爺爺講解參加革命的故事,在長輩的支持下,他從小尚武,喜愛射箭、騎馬和技擊,“讀書但觀大略”。特別是他少年時父親去世,就更加努力“肆力弓馬技擊”。當時有武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射箭、騎馬和技擊,他想當武狀元。
此時,張之洞鑒于甲午之敗,當時正值戊戌維新運動時期,練好軍隊自強的呼聲很高,所以在湖北開辦了一所以“儲將才而作士氣”為目標的武備學堂,從小有練武基礎的孫武順利地考入了這所學堂,畢業后派任湖南岳州新軍教練官,因在新軍中威信高,不久調任岳州武威營管帶,后赴日本留學。
當年,國內人士只知孫文的同盟會,并舉行多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受此啟發,孫武和劉公等人,組織了共進會。共進會總壇下設“中華山、興漢水、光復堂、抱國香”。地方分社下面各設五旗。除本社核心人員外,外圍人員不知社名。成員之間注重義氣。講究“雖一飯之恩,濺血不辭”。其核心內容,仍然沒有脫離驅逐韃虜,恢復中原。實際上就是與他爺爺參加太平天國是一脈相承的。
1908年慈禧和光緒去世后,孫武回到湖北,隨后,他被推為武昌起義指揮部參謀長,1911年秋天,四川發生保路運動,清廷派端方帶領部分湖北新軍進入四川,導致清軍在湖北的軍事力量得到大幅度削減。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武裝起義。由于起義各方面準備不足,再加上黃興、宋教仁等還沒有抵達武昌,孫武打算制作一批炸彈,用來刺殺湖廣總督瑞澂,結果制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只好提前起義,隨后取得了勝利,這一次起義史稱“武昌首義”。
武昌起義的勝利,迅速在全國燃起辛亥革命的燎原烈火。短短兩個月內,全國有15個省宣布獨立,脫離清朝。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告退位,統治200多年的大清王朝壽終正寢。
作為太平天國將領孫允忠后裔的孫武,總算完成了他祖父一輩“推翻清朝統治”未竟的事業。正如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所寫“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太平天國起事的那些將領,經過十數年的征戰,后來失敗,雖然被清朝統治者殺得只剩下極個別的人,同樣也能滅掉清朝,的確令無數后人感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