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清朝統治階級腐朽不堪,反清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在那個跌宕起伏的時代,革命黨人針對滿清要員的暗殺行動也進入了高潮,是所謂“殺一人以震三軍者,可行矣”,如1907年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1911年溫生才刺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1911年李沛基刺殺廣州將軍鳳山等皆是名動一時的大事件。但要論革命黨人中最有影響力也是最悲壯的暗殺行動,則非彭家珍刺殺宗社黨首領良弼莫屬,本期文章就來講一講俠士彭家珍的故事。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金堂人,彭家珍自幼稟賦聰明,不但熟稔《四書》《五經》,對西方近代科學也是非常精通。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在成都建立了按照西方軍事教育體制進行教學的新式學校,即四川武備學堂。同年,年僅15歲的彭家珍考入四川武備學堂。當時學堂內匯集了大量人才以及先進的革命民主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想,如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成為學員們爭相傳閱的文章。正是在這一時期,彭家珍意識到必須推翻腐朽沒落的清廷,才能讓華夏新生,彭家珍逐步傾向革命。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彭家珍被四川總督錫良選派赴日本考察軍事以及為四川新軍訂購軍火等事宜。彼時,日本東京已然成了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孫文(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就在東京積極組織領導全國的革命運動,彭家珍在東京見到了孫文,被孫文高尚的人格魅力折服,秘密加入了同盟會。
彭家珍回國后,被分配到四川新軍擔任排長一職,彭家珍在新軍中大力宣傳革命思想,并積極準備在成都發動武裝起義,后因事泄,成都的革命黨被搜捕,彭家珍因為是同盟會秘密黨員,所以身份沒有暴露,但新任四川總督趙爾豐對這些留過洋的軍官非常不感冒,全部將其罷職。宣統二年(1910年),彭家珍接受同盟會的指令到沈陽發動東北新軍起義,彭家珍在東北苦心經營,使得東北新軍大多傾向于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南方全部脫離清廷控制。12月,彭家珍返回北京,擔任京津同盟會暗殺機關部部長,專門組織刺殺清廷要員的特別軍事行動。主要針對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宗社黨首領良弼兩人。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滿清貴胄并不甘心放棄手中的權力,1月19日,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滿清貴族以“君主立憲維持會”(宗社黨)的名義公開宣布反對南北議和、反對清帝退位。宗社黨的首領良弼曾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清軍中威望甚高,只要搞掉良弼,宗社黨就是一群跳梁小丑。再加上袁世凱已經在與同盟會接觸,于是,同盟會總部命令彭家珍專意刺殺良弼。為了掃除革命阻礙,彭家珍自告奮勇決定親自執行此時良弼的特別軍事行動,行刺之前,彭家珍寫下絕命書:
“吾黨抱拯救同胞之心腸,計自川鄂起義以來,同胞死者何可勝數。因一二人之執拗,又復興戰,兵連禍結,何時可已?除良弼之心已決,計劃已備,只待事機發動。嗚呼!或者與諸兄弟姊妹從此永別矣。諸君,諸君,勿悲!勿悲!二十年后又當成一健兒也。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
1月26日,彭家珍在良弼府邸大門前用一顆炸彈結果了良弼的性命,可惜的是,在爆炸時,一塊彈片也擊中了彭家珍的后腦,彭家珍壯烈犧牲。彭家珍的一顆炸彈將大清帝國最后的希望給炸沒了,良弼死后,滿清貴族惶惶不可終日,連朝會也不敢參加,半個月后清廷正式退位,彭家珍可謂一手敲響了大清帝國的喪鐘,是當之無愧的俠之大者。孫中山大總統稱贊彭家珍道:“誅除大憝以收統一速效之功”,并追贈彭家珍為陸軍大將軍。1953年,新中國簽發給彭家珍家屬《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并表彰彭家珍“豐功偉績,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