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莆田男子陳某創建某網絡刷單平臺,招人專門為網店進行刷單。短短3年多,陳某經營的網絡刷單工作室累計虛假刷單542萬余單,扣除支付員工工資及其他辦公費用,他從中非法獲利780余萬元。
近日,江西省修水縣人民法院公布一審刑事判決書:陳某犯虛假廣告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員工朱某、吳某犯虛假廣告罪被判緩刑。
電商平臺上的好評和銷量,就像戰場上的旗幟,插得越高,越能吸引人。但有些旗幟是紙糊的,風一吹就倒。
福建這起刷單大案,三年刷了五百多萬單,賺了七百多萬,最后主犯判了一年半。數字很驚人,但更值得琢磨的是背后的產業鏈——商家、刷單平臺、物流、消費者,全被卷進去了。
商家刷單,本質上是造假。他們花錢雇人假裝買東西,發空包裹,再刷好評,營造虛假繁榮。法律上,這叫虛假廣告罪,嚴重的還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有些商家覺得不刷單活不下去,競爭太激烈,不刷就沒流量。但刷單就像吸毒,短期爽了,長期必死。平臺算法越來越聰明,一旦被識別,店鋪降權、封號都是輕的。消費者被騙一次,下次就不來了,口碑崩了,生意也就黃了。
福建這個刷單團伙,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有接單的,有維護系統的,還有客服管理刷手,短短三年居然就刷了五百多萬單,平均一天五千單,比很多正經電商的訂單量還大,確實令人意想不到。
他們的操作也很“專業”——商家發空包,刷手確認收貨,物流信息造假,全套流程滴水不漏。有些刷單團伙甚至用別人的快遞單號冒充,或者往包裹里塞塊磚頭充重量,就為了讓物流數據看起來真實。
但再精密的犯罪也逃不過法律。陳某被判刑,員工緩刑,違法所得全沒收。這案子給所有刷單平臺提了個醒:技術再牛,也牛不過法律。
一般的消費者看到銷量高、好評多,以為買的是爆款,結果人家都是刷出來的。商家既然花了錢刷單,當然不會關注產品質量,最后消費者用腳投票,商家自己把自己玩死。
那該怎么判斷哪些好評是刷的?其實留點心并不難:
1. 看評價內容——全是模板化的“物美價廉”“快遞超快”,連標點符號都一樣,基本是刷的。
2. 看購買記錄——同一賬號短時間內買一堆東西,還都給五星,大概率有問題。
3. 看物流信息——顯示發貨了,但實際沒收到,或者包裹輕得離譜,可能就是空包刷單。
以前刷單被抓,可能只是罰款。現在不一樣了,金額大的直接判刑,違法所得全追繳,完全是得不償失。
法律對刷單的定性也很明確:民事上消費者可以要求“退一賠三”,被惡意差評的同行也能起訴索賠。刷單的商家將面臨行政處罰:最高罰款兩百萬,嚴重的直接吊銷營業執照。最后就是刑事責任:刷單金額超50萬,或者造成重大損失,可能構成虛假廣告罪或非法經營罪,最高判15年。
平臺方面,不是不知道刷單的存在,但審核是個難題。有些平臺只做形式審核,看個營業執照就放行,結果商家用假資料入駐,照樣刷單。
更高級的刷單團伙,甚至會偽造品牌授權、物流信息,連平臺的反作弊系統都騙過去。未來,平臺可能需要和政府數據打通,比如對接工商、稅務系統,才能真正識別虛假商家。
誠信才是最長久的生意,刷單再猛,終究是一場泡沫。商家固然可以騙消費者一時,但消費者發現被騙后,對整個電商環境失去信任,最后大家都玩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