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天氣預報反復提倒春寒,清明前后正忙著種地的老鄉可坐不住了。“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可低溫一來,剛露頭的秧苗怕要遭罪,地里播種的種子也難出苗。東北不少地方玉米剛播下去,這霜凍要是跟上,嫩芽凍壞了今年收成可就懸了。
南方種早稻的田塊也得留神,冷水一浸根,稻苗緩苗慢不說,還容易鬧病害。村里老張頭一大早就去地里轉了,他說往年遇到這種天,都會砍些艾草扎成捆,沿著田埂熏煙驅寒。這土辦法傳了幾十年,老一輩靠看云識天氣、用草木灰蓋苗,還真扛過不少次低溫。
可現在種地跟以前不一樣了,薄膜覆蓋比草木灰保溫效果更好,配合噴施葉面肥,苗兒抗寒力能提不少。咱不是說老經驗不管用,只是如今有了科學法子,兩者結合著用,護苗更保險。前兩年鄰村老李頭單用土辦法,結果苗凍壞了三成,后來農技站教他蓋地膜、補磷鉀肥,損失才降下來。
眼下最要緊的是分地塊看苗情,剛出苗的小苗得趕緊搭拱棚,還沒播種的地塊別急著下種,等氣溫穩了再說。東北的老鄉注意夜里防霜凍,秸稈堆在田邊熏煙有講究,得等氣溫降到零度前兩小時開始,別熏早了也別熏晚了。南方多雨地區要提前挖好排水溝,別讓低溫加上積水漚壞了根,墑情太濕的地塊,撒點草木灰能吸濕保暖。
有人可能犯嘀咕,這些法子真麻煩,往年稀里糊涂也過來了,何必費這勁?
可現在農資貴、人工貴,一趟低溫下來,輕則減產重則絕收,提前做好防護,比災后補救強百倍。我個人覺得,種地就像過日子,得把眼光放長遠,老經驗是寶,科學技術更是寶,倆寶都用上才穩當。縣農技站這幾天都在村里蹲點,有不懂的趕緊去問,他們帶的那個抗寒葉面肥配方,聽說效果挺不錯。
咱再看看數據,去年用了綜合防護措施的地塊,低溫過后苗存活率比只用土辦法的高25%,畝產還多了百來斤。
當然了,具體咋操作還得看自家地的情況,別人的經驗能參考,可別照搬,因地制宜最關鍵。
現在正是春耕節骨眼上,千萬別拖延,明天就去地里看看苗情,該蓋地膜的蓋地膜,該準備熏煙材料的趕緊備。要是家里勞動力不夠,找鄰里搭把手,或者聯系村里的農機合作社,現在互助干活效率高。
還有件事得提醒,農資店的保溫材料可能快賣斷貨了,別等到最后一刻去搶,萬一沒買到可就誤事了。
這場倒春寒是挑戰,可咱種地的人啥風雨沒見過?提前謀劃、科學應對,咱就能把主動權攥在手里。說到底,種地跟著天氣走,更得跟著農時走,把每一步該做的活做到位,秋天糧倉才能滿滿當當。
趕緊行動起來吧,護好這一茬苗,就是護住咱下半年的收成,別等了,現在就去地頭轉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