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橋,激活一座城;一座城,擁抱大灣區。深中通道開通不到一年,“雙城生活”已經照進大灣區的現實。
當“1小時圈”成為灣區居民的生活新半徑,一些新鮮現象也在涌現:超千人體驗深中同城的“島主生活”、一批批深圳高材生赴中山“進廠追光”、深中跨界調解室成為化解基層矛盾的“和事佬”,進一步加速深中社會治理協同。
推動深圳、中山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領域協同發展,是深中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命題。近日,《南方日報?中山觀察》聚焦深中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標準銜接和協同發展,整版報道中山如何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社會治理跨界接軌探路!
深中通道的通車
為大灣區居民跨城生活提供了便利
但同時也提出了社會治理的新命題
跨城矛盾如何化解?
異地糾紛怎樣調處?
深圳法院委托執行
中山法官“接單幫辦”
社會治理領域的跨界協同,延伸到了深圳與中山兩地法院。
4月27日,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收到一封來自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法院的委托執行函。
函件顯示,這是一宗票據糾紛案,案件申請執行人為深圳某混凝土有限公司,按照龍華區人民法院作出的執行裁定書,被執行人蔣某名下位于中山市東區的一間房產將被依法處置。案件執行環節的一個必要流程就是現場張貼公告,這也是這封委托執行函的來由。
4月29日,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執行局執行員李志明將龍華區人民法院發來的執行公告和執行裁定書一并送達,張貼在被執行房產的大門上,并完成拍照,并將照片傳回給委托人龍華區人民法院法官李振中。至此,在兩市法官的接力合作下,這宗跨城執行案件完成了法定送達流程。
實際上,這樣的雙城司法協作場景,早在兩年多以前就已埋下伏筆。
2022年8月26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與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簽署了司法合作框架協議,兩院將圍繞6個方面19個合作項目建立常態化工作聯絡機制,全方位深化戰略合作。其中,就包括加強立案、審判、執行工作的深度協作。
▲2022年8月,中山中院與深圳中院簽署《支持和保障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司法合作框架協議》。
2024年,在深中通道通車之年,中山法院又繼續深化大灣區區域司法合作機制,全年累計辦理涉港澳委托送達、調查案件135件,與大灣區其他法院互相委托送達案件2036件、協助執行12904件,大大提升了司法辦案效率。
司法合作的“深中通道”,也在啟發更多協作創新。
隨著跨境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內地與港澳的跨境糾紛類型也日漸多元。中山法院不斷優化涉港澳審判工作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坦澳相融”“坦港相融”“法僑共建”等模式,助力高效化解糾紛。
去年6月,中山市第一法院坦洲法庭邀請澳門中山坦洲同鄉聯誼會會長、法院特邀調解員譚東漢,對一宗涉澳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進行了訴前調解。譚東漢通過電話耐心勸解,僅用時30分鐘就促成了矛盾雙方和解。這宗案件也成為中山在全國首創“坦澳相融”共建機制以來成功調解的第一宗涉澳糾紛。
▲中山市第一法院坦洲法庭邀請澳門中山坦洲同鄉聯誼會會長、法院特邀調解員譚東漢,對一宗涉澳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進行了訴前調解。
《中山法院涉澳糾紛化解司法審查報告(2019—2024)》顯示,2022年開始,中山法院涉澳案件數量連續大幅下降;2024年1月至10月,中山涉澳民商事案件數量減少到291件。與此同時,中山法院的司法協助質效顯著提升,5年來,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可與執行澳門民商事判決的平均審理周期從490天縮短到33天。
在深中通道兩端,來自深圳、中山的另一個群體也攜起手來,擔當專業“和事佬”,為雙城協同化解跨區域矛盾糾紛建立紐帶。
一次連線
化解久拖未決的跨城糾紛
“1000元,已收款。”
在多方視頻連線的見證下,矛盾雙方在線上簽署調解協議,完成了相關維修費用的轉賬支付。收到對方的賠償,家住翠亨新區的劉先生作為糾紛中的受害方,了卻了一樁心事。至此,一宗牽涉深圳、中山兩地業主、因房屋滲漏引起的物業糾紛,得到妥善化解。
這宗案件,是去年8月深圳、中山跨界調解工作正式啟動后,兩市通過遠程視頻連線協同完成的首宗跨界調解案,為大灣區城市探索社會治理協同提供了典型案例。
2024年9月23日,陳泳釗接到一宗求助:家住翠亨新區某小區的劉先生遇到了煩心事,樓上住戶的洗手間滲漏,影響了自己一家人的正常生活。樓上的業主是一位深圳市民,幾番溝通,對方以異地工作不常回中山為由表現出消極態度,矛盾化解一時陷入僵局。
就在一個多月之前,2024年8月8日,深圳市、中山市跨界調解工作正式啟動。深圳市司法局、中山市司法局、寶安區司法局、航城街道、南朗街道五方共同簽訂了《深圳市中山市關于聯合推進兩地調解工作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當日,位于深圳市寶安區航城街道、中山市翠亨新區南朗街道的兩個跨界調解工作室同時揭牌,并很快在聯調聯動、遠程調解等方面建立協作機制。
陳泳釗一下子想到了調解難題的突破點。考慮到深圳市民的實際困難,他和同事決定采用線上視頻調解的方式,讓矛盾雙方建立溝通。
通過視頻面對面,樓下的劉先生傾訴了生活受影響的困擾,樓上的深圳業主也道出了不便現場處理的難處。聚焦案件核心,陳泳釗和同事擺清事實,詳細分析了相關法律責任,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矛盾雙方最終達成了一致的解決方案:由樓上的深圳業主支付1000元維修費用,樓下的劉先生則自行安排修復事宜。雙方通過線上簽署了調解協議,并完成了相關費用的轉賬。
▲調解室內,陳泳釗與咨詢對象交流。南方+ 何偉楠 拍攝
這宗糾紛的快速高效化解,成為深中跨界調解工作接軌的一個典型縮影。
成立9個月以來,中山深圳跨界調解工作室采取了更加靈活的運行方式,根據深圳、中山群眾的具體訴求,人民調解員可以到指定現場開展調解,也可以采用手機遠程視頻隨時隨地開展線上調解;為了強化調解成效,降低執行難度,跨界調解工作室還積極發揮翠亨法庭、網上巡回法庭作用,推動訴調對接,推行“人民調解+司法確認”等模式,共同推進各類糾紛快速高效妥善化解。
“在粵港澳大灣區日益融合的今天,關注跨區域糾紛的‘少數群體’,為他們化解矛盾糾紛、解決實際難題,有著特殊的意義。”陳泳釗坦言,中山深圳跨界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累計接待群眾咨詢過百人次,受理涉兩地矛盾糾紛案件26宗,成功調解案件10宗。對于人民調解員來說,相比受理的本地矛盾糾紛,調處跨界糾紛的絕對數量并不是很多,主要以涉及深中兩地的勞資糾紛為主。大半年來,深圳中山之間的跨界調解協作機制不斷走向成熟,兩市群眾享受跨界調解服務更加高效便利,他和同事們也在學習交流中提升了業務、開闊了視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17公里橋梁
24小時“守護”
深中兩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的故事,不僅在深中通道的兩端涌現,也在深中通道的大橋上發生。
5月3日上午9時許,深中通道車流開始平穩增加,迎來交通早高峰。此前,“五一”假期首日,深中通道單日車流量就創下新高,達到18.16萬車次。
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高速公路一大隊(下稱“高速一大隊”)副大隊長麥樂恒早早就來到大隊指揮室,開始他在這個假期的第二個值班日。
▲中山公安交警支隊高速一大隊指揮室。南方+ 葉志文 拍攝
“一臺小貨車車頭冒煙!”忽然,指揮室的對講機里傳來消息。麥樂恒通過電子屏上的畫面看到,在深中大橋中山往深圳方向車道上,一輛小貨車車頭處冒起黑煙,交警引導司機下車后僅僅幾分鐘,駕駛室便燃起了火焰。
▲麥樂恒在大隊指揮室查看高速公路實時畫面。南方+ 葉志文 拍攝
就在“五一”假期前夕,深圳、廣州、中山三市圍繞深中通道消防安全工作召開了一場聯席會議,對深中通道開通以來的消防救援工作整體情況進行了復盤,并細化了相關工作指引。讓麥樂恒沒想到的是,“考驗”來得如此之快。
他立即將情況通報給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并立即展開調度,將情況通報給中山消防、路政、拯救等部門,又馬上通知交警鐵騎趕往現場支援。與此同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也通知到了深圳消防、交警等部門。
多方立即行動起來。為確保交通安全以及消防救援快速啟動,深圳交警第一時間在深中通道隧道東向西方向車道啟動限行措施,中山交警同時在馬鞍島上的翠亨東高速入口啟動限行措施。深圳消防車從西人工島出發,率先趕到事發地點的對向車道,啟動滅火。中山消防則從西向東趕往現場,兩市路政、拯救等部門也相繼到達展開處置。經過半小時撲救,現場明火被撲滅,交通中斷20分鐘后恢復通行。
現場處置完畢,麥樂恒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因為這宗突發事件,深中通道當天的交通早高峰提前到來了,為了緩解深中通道橋面以及中開高速的交通壓力,他又調度路面警力現場疏導,同時與廣州南沙、江門等地交警部門對接,協同采取限流措施,力保深中通道交通安全通暢。
深中通道通車當天,在兩市公安機關的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合在深中通道成立現場指揮部,建立起包含深圳交警、中山交警、路政、深中通道管理公司的四方聯勤機制,合力保障群眾出行安全。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深中通道17公里的橋梁部分由中山交警管理,西人工島及以東的隧道路段由深圳交警管理。
在中山交警兩個高速大隊的內部分工中,高速一大隊負責深中通道、中開、廣澳高速等全市6條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毫無疑問,深中通道成為重中之重。
“通車后24小時,車流量就達到12.5萬輛次,這是對交通管理工作的實戰考驗,車流不退人不能退。”麥樂恒表示,深中通道是一條橫跨兩市的超級工程,管好守好這條交通大動脈,不僅關乎深中雙城的交通安全,更將影響大灣區融合發展。通車后,他連續半個月沒有調休,和民輔警一起堅守一線指揮疏導交通。他坦言,相比市內其他高速公路,深中通道的管理難度大得多,往往需要協同多市多部門力量,既考驗協調能力,更考驗管理智慧。
從橋上到橋下,深中兩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正在加速推進。2022年以來,深圳、中山兩市聚焦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積極探索推進政法領域和社會治理合作,先后簽訂《支持和保障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司法合作框架協議》《互學互鑒共同服務大灣區法治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等,探索建立跨區域應急聯動、執法辦案合作等機制,聯合開展綜合應急演練、跨界人民調解等,實現了深中市域社會治理基礎信息平臺互聯,有效推動了兩地社會治理協同聯動。
【手記】
以制度銜接破題跨界治理
一次連線,就能讓久拖未決的糾紛輕松化解。
采訪中,深圳、中山首宗遠程跨界調解案,引發了記者的思考:這項制度創新背后,還有哪些現實意義?
從“本地調”到“跨城調”,從“跑斷腿”到“線上調”,深圳、中山相向而行,推動人民調解工作打破地域障礙,向雙城社會治理一體化發起了一次積極探索。依托智慧平臺,“隔著屏幕的調解”也能實現糾紛化解“零距離”,系統集遠程視頻、電子簽章等功能于一體,避免了矛盾雙方的跨城奔波,還能保證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高效破解了調解難、執行難等痛點。
相比新技術的賦能,深中跨界調解機制的核心意義更在于系統性機制的構建。兩市司法局簽訂合作協議,配備專業調解隊伍,整合人民調解、商事調解等專業資源,建立聯調聯動、信息共享、培訓交流等制度銜接,形成兩市跨界調解工作室的協同機制,為雙城構建“隱患聯防、糾紛聯調、問題聯治”的治理閉環奠定了重要基礎。
跨界調解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專業化隊伍。采訪中,陳泳釗向記者強調,深中跨界調解工作的創新實踐,建立了兩市人員互訪機制,為長期扎根中山的人民調解員創造了寶貴的交流學習機會,讓他們可以“跳出中山”,開眼界、強業務、漲智慧,也為灣區社會治理一體化的人才共育與智慧共享探了路。
一橋飛架珠江口,深圳與中山加速走向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正融合成一座“超級城市”,社會矛盾也逐漸呈現出復雜化、多元化等新特點,為區域社會治理提出了精細化、一體化治理的新命題。
深圳與中山的跨界調解實踐,既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演繹,也是大灣區法治協同的生動縮影。從跨界調解的初步探索到協同治理的制度破題,從民生小案的溫情化解到區域聯動治理的全局謀劃,兩地以法治為紐帶,“求解”跨界社會治理,傳遞灣區法治一體化溫度,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數讀】
深中社會治理一體化大數據:
1.2024年,中山法院深化大灣區區域司法合作,辦理涉港澳委托送達、調查案件135件,與大灣區其他法院互相委托送達案件2036件、協助執行12904件。
2.“五一”假期首日,深中通道單日車流量創下新高,達到18.16萬車次,刷新了今年4月4日(清明假期首日)17.84萬車次的紀錄。
3.深中通道通車以來,深圳、中山交警等部門聯合處置突發事件5次,開展綜合應急演練2次。
4.中山深圳跨界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接待群眾咨詢過百人次,受理涉兩地矛盾糾紛案件26宗,成功調解案件10宗,人民調解員參與線下培訓了5場次。
5.2023年3月,中山市律師協會與深圳市律師協會簽署《深中律師協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2年多以來,雙方在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推進法務區建設、律師執業規范、青年律師發展等方面開展交流培訓7場次。
來源:南方日報、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壹法中山融媒體工作室
編輯:高欣悅
一審:吳娟歡
二審:丁向娜
三審:林 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