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底到8月初,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了一次軍事檢討會議。
盡管何應欽在此次會議之前,已經與參會的各級將領打好招呼(開會),要求眾人就戰略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但后來會議開始以后,還是成了“大型的甩鍋現場”,到最后甚至把鍋甩到了蔣某人頭上。
蔣介石當然不承認軍事上的失敗是他自己的責任,在他強硬之下,會議還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并搞出來一套所謂的政略、戰略方針。
這其中軍事上的方針為:
“軍事上在東北求穩定;在華北力求鞏固;在西北阻匪擴張;在華東、華中則加強進剿,一面阻匪南進,一面打匪的主力。”
不僅如此,會上還對國民黨軍編制進行了調整,取消了整編師、軍、集團軍及現行之兵團,而是采取以軍為戰略單位,下設2-3個師,確定五個軍編為一個兵團,為會戰單位,并授予兵團司令官以人事、賞罰及督導、補給之全權。
有意思的是,在編組兵團的過程中,最初呼聲很高的邱清泉、胡璉雙雙落馬,都未能出任首批的兵團司令,反倒是第八軍軍長李彌,一下子躍升為十三兵團司令官。
李彌過去我們談的比較少,很多人談李彌,總會說他在淮海戰役期間逃跑的經歷,譏諷其為“逃跑將軍”,但從個人真實戰例來講,似乎并不是如此。
一
胡璉落馬兵團司令,起源是蔣介石與白崇禧之爭,迫于無奈蔣只能選擇黃維來壓陣,胡只能出任副司令官。
邱清泉落馬兵團司令,原因在于他在豫東戰役期間救援不利,被蔣訓斥了一番,不過好在一點的是,杜聿明雖然實任第二兵團司令官,但他還兼任著東北剿總、徐州剿總副司令官,因此邱是代理第二兵團司令官。
相比之下,李彌雖然在邱、胡之間屬于名聲不顯,卻是二人中首批實授兵團司令的人。
李彌是黃埔四期畢業,從他早年經歷不難看出,他長期屬于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那種。
李彌是云南人,投考黃埔前,曾在駐粵滇軍中服役,因為受過文化教育,頗得該師師長李根沄重視,后來也是經滇軍保舉到黃埔求學,后來李彌黃埔畢業,也是被分配到滇軍出身的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教導團中。
巧的是,當時第三軍教導團團長是朱德。
朱老總對李彌,可以說是花了不少心思,想讓他走上革命的道路,但朱老總的誠懇并沒有打動李彌,后來南昌起義,李彌拒絕參加,因此離開了第三軍,先后輾轉上海、南京。
蔣介石1927年4月發動反革命政變,同年7月寧漢合流,但蔣在政斗中失利,被迫辭職,同年年底,蔣求娶宋美齡后復職,積極拉攏黃埔生為自己效力。
李彌也是在這時到了南京,受蔣介石拉攏,出任南京總司令部警衛團連長。
當時,蔣介石因為手握兵權,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一些地方軍閥為了討好蔣介石,也紛紛提出要蔣派黃埔生到自己的部隊。
李彌因而被派往四川軍閥賴心輝的22軍中。
也不難看出,李彌當時并不算受蔣介石重視(畢竟黃埔生多了去了)。
不過蔣這一手安排,實際上是打算用黃埔生對軍閥部隊進行拉攏分化,對李彌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當年陳誠出任11師副師長,就曾經想不通,后來經蔣面告囑托后,這才明白了這一點,后來陳誠一腳踢開曹萬順,使得11師成為土木系的發家根本。
賴心輝部很快就被黃埔系瓦解,1930年被縮編為新編十一師,該師后來被陳誠收編,李彌當時已升任該師副團長。
兩年后,該師駐江西永豐,陳誠為了瓦解該師,借口該師軍紀太差,派兵將之包圍繳械,唯獨李彌據理力爭。
蔣介石很生氣,急召李彌申斥:
“為何不聽從陳誠的繳械命令?”
李彌答:
“過去校長在黃埔軍校時,只教過學生如何打仗,未曾教過繳械。因此將部隊帶來交還校長。”
蔣介石大喜,認為李彌是忠誠于自己,于是特意升李彌為團長,并將該團調歸贛軍熊式輝部,配屬周渾元的第五師。
不過很明顯,李彌這件事辦錯了。
李彌如果就此歸了陳誠的“土木系”,未來晉升會有很大的便利性,可調歸贛軍熊式輝部后,其實相當于坐了冷板凳。
李彌后來還出任過江西瑞昌縣縣長、寧都保安副司令兼保安十六團團長,就是證明。
二
抗戰爆發后,李彌先后任第三十六軍九十六師二六八旅副旅長、旅長、該軍第五師,副師長該軍屬贛軍。
1940年,李彌調任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師長。
李彌調任榮譽第一師師長,算是他正式回歸嫡系,但這其中也有一定成分的巧合,也正因為這個巧合,為李彌崛起提供了機會。
1939年11月,日軍為了切斷桂越國際交通線,派出第五師團、臺灣混成旅團及海軍陸戰隊共3萬余人在欽州灣登陸,桂南會戰就此打響。
昆侖關戰役打響后,時任36軍軍長姚純(江西萍鄉人,有文章稱他當時是99軍,應該是不對的)在側翼掩護杜聿明的第五軍,后來第五軍因為傷亡過大撤離,36軍接替第五軍的防線,因敵強我弱,36軍遭遇重大傷亡,不得不撤至廣西上林,導致昆侖關失陷。
蔣介石于1940年2月在柳州召開軍事會議,檢討會戰失利教訓,姚純因作戰不利被撤職查辦,同時被處分的還有白崇禧、陳誠、徐庭瑤。
客觀來講,姚純純屬時背鍋,他打的很辛苦,期間肺病復發還堅守一線,被撤職查辦后,短短三個月就因肺病復發去世,蔣介石后來綜合考慮,還是給了姚純軍人應有的榮譽。
在姚純被撤職查辦后,36軍被撤編,所屬的96師劃歸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第五師劃歸新編十一軍,鄭洞國任該軍軍長。
這里的新編十一軍與第五軍(前身也叫新編十一軍)不是一回事兒。
1940年4月,李彌所在的第五師與新編第33師、榮譽第1師在湖南編成新編第11軍,一個月后,該軍參加棗宜會戰,因宜昌失守,榮譽第一師師長舒適存因作戰不利被撤職(同時被處罰的還有20余人,舒適存被判刑五年,后戴罪任第八軍參謀長)。
李彌因傷未參與此戰,因而撿了便宜,被時任軍長的鄭洞國調到了榮譽第一師任師長。
榮譽第一師是戰斗力比較強的部隊,該師是1938年在湖南瀏陽改編而來的,是傷愈歸隊的榮譽軍人組建的。
得了這樣一支精銳在手,李彌后續作戰中越打越出彩,后來第八軍駐防宜昌以北期間,李彌聽說日軍飛機因為油料不足迫降宜昌機場,立刻調集炮兵猛轟,當場就把日軍21架飛機炸了個稀巴爛。
1942年初,在鄭洞國保舉下,李彌憑戰功,榮升第八軍副軍長。
1943年1月,鄭洞國調任新一軍軍長,何紹周出任第八軍軍長。
何紹周,他出任第八軍軍長前,就是新編十一軍副軍長、第八軍副軍長,讓雖然是黃埔第一期畢業,但卻是何應欽系的人,長期在嫡系受排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可以略觀第八軍的戰斗力。
何任第八軍軍長后,李彌作為榮譽第一師的代表,坐過一段時間冷板凳,1943年年底還在馬關的古木,主持第八軍的干部訓練班。
1944年4月,第八軍在滇西接受美械,等于說是鳥槍換炮,同年5月,何紹周升任第九集團軍副司令官兼第八軍軍長,奉令從保山開赴龍陵縣,增援滇西遠征軍。
松山戰役中,何紹周指揮第八軍與駐松山的日軍第五十六師團二三聯隊反復爭奪,歷時兩月有余未能攻下,李彌以副軍長之職接過何紹周指揮權,集中炮火力量,并借助美軍近距離空投炸彈,終于攻克松山。
值得一提的是,榮譽第一師此戰中傷亡頗大,三團傷亡達3000余人,至戰后該師僅剩一個連的兵力。
此戰成為何紹周、李彌最光榮的一戰,該戰以成功殲滅日軍一個完整聯隊,為抗戰首次而著稱。
何紹周憑借此戰榮獲青天白日勛章,然而何紹周幾個月后就調離了第八軍,出任云南警備司令部副總司令、總司令(1945年1月)。李彌升任第八軍軍長,
1945年6月28日,李彌晉升少將軍銜。
三
李彌雖然是走鄭洞國榮譽一師的線晉升,這條線算是屬于杜聿明系,但從李彌出任第八軍軍長開始,他就自成一系。
抗戰結束后,李彌乘美國人的船將第八軍運至青島參加內戰,盡管看起來戰績并不顯眼,但私底下,李彌悄悄擴軍整編。
李彌出任第八軍軍長,并奉調至山東青島后,榮譽一師很快就被抽調走歸了王耀武的第二綏靖區,李彌第八軍只轄103師、166師。
第103師師長梁筱齋和李彌素來就有矛盾,后來因為李彌調整103師部署,矛盾直接公開化,梁筱齋沒過多久就被排擠走,投奔了在北平行轅李宗仁的參謀長兼老鄉王鳴韶了。
第166師師長王之宇是黃埔一期的,當時王之宇的弟弟王之守在貴州販毒被抓,蔣介石下令要求李彌將其撤職查辦,王之宇出于畏懼,就從第八軍逃了,后來投奔了黃埔一期的同學侯鏡如(兩人老交情,后來就起義了),李彌以“戰斗中失蹤”將其上報。
兩個師長都因故不能履職侯,李彌命第8軍副軍長汪波代理第103師師長,第166師副師長黃淑升任師長。
和邱清泉差不多,李彌也開始逐步通過撤換部隊各級將領來掌握部隊,加上李彌長袖善舞的個性,他在青島駐扎期間,第八軍進一步發展壯大。
1947年5月,第八軍改稱整編第八師,李彌任師長。
同年南麻臨朐戰役中,因胡璉整編十一師遭遇華野四個縱隊包圍,危在旦夕,李彌率領整編第八師從昌樂、濰縣馳援,因天降大雨,彈藥受潮等客觀因素,華野在南麻戰事不利的情況下,轉移至臨朐以南休整,因李彌強勢來襲,阻斷我軍向膠濟線以北的后方通路,華野決心趁李彌整編第八師尚未完全抵達臨朐,戰線未穩之際,吃掉該軍六個團。
也因為華野之前就同第八軍多次交過手,并沒有表現出太強的戰斗力,華野此戰中犯了輕敵的毛病,遲遲不能拿下。
特別是華野未能在戰役中,奪取彌河東岸高地朐山,不能從東面居高臨下的進攻臨朐。
朐山之戰打的異常慘烈,給敵我雙方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當時負責主攻的華野七縱多次攻山不成,傷亡很大,負責主攻的19師56團第一營第二連連長葉炳皇畏敵如虎,進攻不利,該連長在戰后被槍決。
南麻臨朐戰役是華野分兵以后首次受挫,后來粟裕還為此專門向中央請求處分。
李彌憑借臨朐戰役一戰,得到了蔣介石重視,后來更是多次受蔣召見。
1947年11月,整編第八師擴編整編第八軍,下轄兩個整編師,李彌任整編軍軍長,與較早發展起來的邱清泉、胡璉并駕齊驅。
整編第八軍的班底完全由李彌所把控,下轄的整編第八師自然是不用說,原第八軍下轄的榮譽第一師后來改稱整編42旅,該旅在擴編整編軍的時候,被抽調出成立了整編榮譽第一師。
在整編第八軍擴編過程中,王耀武也給予李彌很大的支持,還抽調山東部隊組建了五個整編旅,充實到了整編第八軍。
1948年7月,李彌出任第十三兵團司令官,下轄第八軍、第九軍(整編榮譽第一師)以及第39軍,在淮海戰役期間,又收容各處殘兵組建第64軍、第105軍,總計轄5個軍。
李彌后來從淮海戰役戰場上逃脫后,仍受蔣重用,其本人也對蔣特別忠誠,不然盧漢起義時,李彌完全可以跟隨,但他卻率殘部撤至緬甸,企圖繼續負隅頑抗。
1954年,李彌率殘部撤退至臺灣,1964年,以中將軍銜退役。
現在看來,李彌不光是能跑,打仗也是不含糊的,不然憑什么能得蔣介石如此重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