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東大駐以色列大使館突然發布公告,將以色列全境調整為高風險(橙色)和極高風險(紅色)地區,要求部分地區人員盡快撤離。
這一預警引發國際關注:作為中東地區軍事強國、美國最鐵桿的盟友、以色列為何會被任務面臨“極高安全風險”?
誰又敢對以色列動手?
一、美以關系裂痕:特朗普與內塔尼亞胡的"性格戰爭"
以色列的生存安全歷來與美國的中東戰略深度綁定,但近期美以關系卻顯露出微妙裂痕。
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時期,曾是以色列的"黃金時代":
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推動阿聯酋等國與以色列建交、退出伊核協議等舉措,均展現了對以空前的支持。
然而,特朗普第二次執政與內塔尼亞胡的"政治蜜月"正因個人性格沖突而遭遇危機。
特朗普的執政風格以"交易優先"和"厭惡被操控"著稱。
2024年5月內塔尼亞胡訪美期間,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華爾茲未經白宮授權,私下與以色列協調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并在白宮鼓吹打擊伊朗的"時機成熟"。
這一事件觸動了特朗普的敏感神經——他向來反感被外界視為"受他人操控的傀儡"。
隨后,華爾茲被解職,特朗普更被曝切斷與內塔尼亞胡的直接溝通渠道。
然而內塔尼亞胡也是一個政治強人,他以牙還牙的強勢作風進一步加劇了矛盾。
以色列拒絕卸載美軍運輸機貨物、并迫使美軍四架運輸機還航,疑似取消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等事件,顯示出以方對美國中東戰略調整的強烈不滿。
這種"硬碰硬"的博弈,暴露了兩位領導人性格中的控制欲與不妥協傾向。
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讓美以在中東的利益不再一致,美以矛盾分歧加大。
特朗普第二次上任后,對中東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
1,單獨與胡賽武裝簽訂協議,背刺以色列。
2025年5月6日,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宣布,美國與也門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根據協議,胡塞武裝同意停止對紅海及曼德海峽的美國船只進行攻擊,而美國則承諾不再轟炸胡塞武裝的控制區。
但協議中沒有包括以色列,這讓以色列大為光火,與美國停火后,也門胡賽也加大了對以色列的打擊力度,多次襲擊以色列機場,美國冷眼旁觀,而且撤走大量戰略軍事資產。
2,美國大規模撤走在中東的戰略軍事資產:
近期,美軍KC-135R加油機從迭戈加西亞撤離,杜魯門號航母結束紅海部署,B-2轟炸機返回本土,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美國戰略重心加速轉向印太。
3,伊朗低頭:伊朗為解除美國制裁,甚至承諾“永不擁核”。
4,特朗普在中東實行“經濟優先”的新戰略。
特朗普近期訪問了沙特、卡塔爾、阿聯酋三國,但沒有訪問以色列。
特朗普訪問三國時,重點推動能源合作與基建投資。
海灣國家則通過巨額軍購換取美國安全承諾。
特朗普在沙特的斡旋下,答應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
這一切都導致以色列傳統戰略價值——作為美國制衡伊朗的橋頭堡——正在被稀釋。
失去美軍庇護的以色列,直接暴露在伊朗殘存的抵抗力量“什葉派之弧”的威脅之下。
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胡賽武裝對以色列的安全依然構成威脅。
沙特等產油國支持的敘利亞朱拉尼政府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宗教沖突加戈蘭高地的歸屬等問題導致以敘也有可能爆發沖突。
以色列國防軍雖具備技術優勢,但多線作戰壓力劇增。
三、面臨威脅,以色列可能重演歷史上"危機綁架術"
面對美國的戰略疏離,以色列可能重演歷史劇本——通過制造危機重新綁定美國。
1973年贖罪日戰爭、1982年黎巴嫩戰爭、2014年加沙沖突等事件中,2024年以哈戰爭,以色列都曾以"安全危機"倒逼美國加大支持。
當前內塔尼亞胡政府面臨國內政治危機(極右翼聯盟不穩)與外部孤立雙重壓力,不排除主動升級對伊朗或其代理人的軍事行動,制造"不可控危機"以迫使美國回調中東政策。
這種策略的風險在于可能引發地區連鎖反應。
若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打擊,或將導致波斯灣石油通道中斷;
若在黎巴嫩發動大規模攻勢,可能激活真主黨的火箭彈的反擊。
屆時,美國將被迫在"放棄盟友"與"重返中東"之間做出選擇。
總之,這段時間以色列很危險。所以近日,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發出公告,調整以色列旅行風險等級,有部分地區為紅色(極高風險),要求盡快撤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