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宦官”和“太監”的區別,雖然現代常將兩者混用,但在歷史上,它們的含義和演變過程大不相同。
“宦”本是星座名,指帝座星西側的四顆星,先秦時期,宦官開始代指帝王身邊的侍從人員,不全是閹人。
西周至東漢初期,宦官由戰俘、罪犯或自愿入宮的男子擔任,既有閹人也有正常男性。
例如春秋時齊桓公的宦官豎刁是自宮之人,而西漢的中常侍(宦官官職)甚至用文士擔任。
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劉秀下詔“宦官悉用閹人”,從此宦官群體才全為閹人。
太監則出現較晚,最初是官職名稱。
唐朝設“中御府”,其主官稱“太監”,由宦官擔任。但此時“太監”僅指高級官員,并非所有宦官都能叫太監。
遼、元時期沿用“太監”作為官職,但任職者不全是閹人,甚至包括世家子弟或女性。
到了明朝,太監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成為高級宦官的專屬稱謂。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二十四衙門”,長官稱“掌印太監”,需由宦官擔任。
此時,“太監”特指宦官中有品級、有俸祿的高級官員。例如鄭和因功被提拔為“三寶太監”。
而一般雜役宦官,則無權使用“太監”稱號。
明朝太監權勢極大,如王振、魏忠賢等不僅掌管東廠、西廠,甚至干預朝政,但他們的身份仍是“高級宦官”。
到了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訓,特廢除明朝的宦官機構,設“內務府”統一管理,所有宦官開始統稱“太監”,不再區分官職高低。
與此同時,“太監”成為罵人的代名詞。
因此,宦官廣義指宮廷服務的男性官員,早期包含正常男性,東漢后專指閹人。
太監則最初是官職名,明朝后代指高級宦官,清朝后才成為所有宦官的統稱。
也就是說,
東漢前:宦官≠閹人,而代指帝王近侍,女宦官也存在,西漢代陶俑中就有“女宦”形象;
東漢后:宦官=閹人,指那些專門為帝王將相后宮服務干雜活的閹割男子;
唐宋遼元:太監是官職名稱,基本由宦官擔任;
明朝:太監=高級宦官,屬于有品級的閹人,如司禮太監、掌印太監等;
清朝:太監=宦官=閹人,“凈身”需官方批準,民間私自動刑會被問斬。
兩者之所以被混淆,主要和清朝的制度簡化有關:清廷取消“宦官”稱謂,統一稱“太監”,后人便沿用此習慣。
而現代的影視作品,進一步將兩者等同,導致現代人混淆誤用。
總之,“宦官”和“太監”的關系可概括為:太監一定是宦官(閹人),但宦官不一定是太監(尤其在明朝前)。
所以若穿越到明朝或者唐朝,你罵宦官“太監”,人家可能還認為你僭越,他擔當不起這么名貴的稱呼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