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是周朝的立國之戰】
我國的周朝,可以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部分。
周朝,是我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3個王朝,黃帝后代的周朝是“華夏”一詞的肇造者與最初指代,公元前1046年建國,這一年的標志性事件是牧野之戰。
“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與商朝十七萬軍隊大戰于牧野(牧野,河南省汲縣,現在已經改名衛輝,縣級市)。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中前徒倒戈,周軍大勝,商紂王于鹿臺身背珠寶玉器自焚。商朝亡,因為周部族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朝立”。
(一)公元前771年與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成為西周滅亡的標志。西周,共傳12王約280年——之所以滅亡,這一切源于周幽王和一個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寵愛褒姒,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幽王廢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褒姒為后,其子伯服為太子。
【敢怒不敢言的諸侯們帶著軍隊撤離,從此周朝威信掃地卻不自知】
廢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當然想為自己的外孫和女兒討回公道,于是聯合繒國與犬戎攻入鎬京(現在的陜西省西安市境內)。
周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于戲,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戲,是西周的一個地名,就在今天陜西省的驪山(古代也作麗山)之下,有戲亭,周幽王死于此處。而且還有成語:流彘滅戲。
《國語.魯語》(春秋外傳):桀奔南巢,紂踣於京(今天的河南省淇縣),厲流於彘(癸的山西省霍州市),幽滅於戲。
周幽王死后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廢太子宜臼繼位即周平王,此時鎬京已經被徹底毀壞,所以周平王下令將都城東遷,定都洛邑(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境內),東周開啟。
【周幽王倉皇逃離鎬京】
(二)沒能挺到公元前221年
東周最開始的時期,有一個尷尬的局面: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另一位王子余臣為王,史稱“周攜王”,這樣便出現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諸侯中的絕大多數只承認周平王,而不承認周攜王,就這樣湊合了20年,到了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了周攜王,這才結束了二王并立的尷尬局面。
【東周前半段即春秋時期的諸侯圖】
而東周又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分水嶺也是一件大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了智氏后三家分掉晉國,從此禮崩樂壞,各諸侯相互征伐,戰亂不止,所以稱為戰國時期。
所以,東周的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可以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時,周朝的直屬領地已經很小很了】
戰國時期的終結當然是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并建立秦朝——只可惜,東周沒有挺到公元221年,而是在公元前256年就戛然而止了。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命西周文公(姬咎)率五千兵馬,并約合六國諸侯討伐強大的秦國,這一軍事行動立即遭到了秦國強有力的反擊。
而當時周王室的權威已經很低了且秦國已經強大起來,所以只有楚、燕兩國派兵前來增援,其余四國都因為懼怕秦國強大且可能會報復,所以沒有出兵。
數萬聯軍面臨著數十萬的秦軍當然束手無策,而秦軍當時也不想直接攻滅周朝,所以相持3個月后,無功而返。
不過秦昭襄王的大軍并不甘心勞師動眾卻空手而歸,于是循著聯軍返回的路線,攻下了韓國的陽城、負黍兩座城池(均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并消滅韓軍約四萬人,直逼東周都城洛邑。
【這組雕塑比較嚴謹,至少那時馬鐙還沒有出現】
周赧王姬延大為震驚,便想逃往周邊的韓國或者更遠的魏國避難。西周文公(姬咎)勸諫說:看天下這形勢,諸侯各國早晚要被秦國吞并,與其到時候被抓起來做了俘虜,還不如就此降秦。
周赧王姬延聽后一言不發,因為還有另一個成語可以形容他的處境:債臺高筑。最終,不得不將東周還掌握的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國——同年,周赧王崩(去世),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復存在。
(三)永遠值得紀念的朝代
從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到公元前256年周朝覆滅,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近800年。
有意思的是,公元前256年還有一件值得我們尤其是四川百姓紀念的事情:這一年蜀地的都江堰建成。
【紀念李冰父子的雕塑】
當時秦國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經過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在前人的基礎上建成。
分水工程在岷江江心以竹籠裝卵石而成,將肆虐的岷江分為內外兩股,化害為利,兼具匯洪與灌溉兩大功能。 渠首工程通過魚嘴分水堤、寶瓶引水口和飛沙堰泄洪排沙的有機配合,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
從此,內外江的水量始終按四、六分成,即洪水時內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時外江四成,內江六成,保證灌區既有足夠的水源,又不至于發生水災——從此蜀地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糧食產量穩定且每年豐收,為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近800年的周朝,其實并不羸弱——或者說,有哪一個封建王朝不是這樣的呢?初期可以摧枯拉朽、意氣風發,建立不世之功勛;末期或者昏聵軟弱、或者橫征暴斂,最終只能改朝換代。
而周朝對歷史、對華夏文明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正是周朝開始形成更系統的文化體系和政治秩序,包括九鼎八簋的秩序、官僚政府的體制、詩書禮樂的文化、忠孝仁義的道德觀等等。
即使周朝滅亡后,相關的宮室制度、埋葬制度以及禮樂制度,依然在各諸侯國普遍實施,一直到秦朝建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