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徐超 通訊員 閆婷婷/文圖
5月19日上午,鄭州大學實驗小學報告廳內,一場由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宣講團帶來的“追尋紅二十五軍足跡,傳承革命薪火”主題宣講活動火熱開展。通過鮮活的紅色故事講述、沉浸式互動體驗,為師生帶來一場觸及心靈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也為學校推進“紅色文化育人工程”注入新動能。
故事潤童心 歷史啟心智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王琪琳以“長征中最年輕的隊伍是誰?”開啟宣講,通過動態地圖和歷史圖片,還原紅二十五軍轉戰千里的壯舉。“小戰士用綁腿帶救戰友”“政委犧牲前高呼‘跟黨走’”等動人故事,讓在場的學生眼眶濕潤。宣講團采用“問題引導+情景代入”的方式,將艱深的黨史轉化為小學生能理解的“英雄冒險故事”:“如果你們是紅軍的小哨兵,會怎么做?”孩子們爭先恐后回應:“幫戰士們放哨!”“給他們送糧食!”這種具象化表達,讓抽象的革命精神瞬間“可觸可感”。
童心映初心 誓言鑄忠魂
活動通過互動問答、齊誦《七律·長征》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孩子們或許尚不完全理解歷史,但純真的共情正是愛國情懷的萌芽。宣講結束后,多名學生主動詢問“能不能多講紅軍故事”,這種積極反饋印證了“專家引領+情感共鳴”模式的優勢——它比傳統說教更具感染力,讓學生在感動中悄然接受紅色精神的滋養。
資源聯動育新苗 校地共筑傳承路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黨委副書記張研介紹,本次宣講是學院“紅色故事潤中原”系列活動的首站,精選中國史方向的博士、碩士,組建“行走中原博士生革命精神宣講團”,針對不同學段學生開發差異化課程。鄭州大學實驗小學校長劉洋指出,高校資源下沉既確保歷史敘事的學術準確性,其青年宣講優勢又契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實現高校智庫與基礎教育的雙向賦能。
今后,鄭州大學實驗小學將持續推進紅色文化育人工程,通過組建“小學生紅色講解員”隊伍、開發長征體驗課程等構建“沉浸式”愛國主義教育體系,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