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蟾宮折桂,青云直上,是古時候讀書人的夢想。
可明朝有位奇人,他打小就被稱為神童,并且在而立之年狀元及第,前途可謂是無限風光。
可他卻在當官三年后,就放棄大好前途,假借生病的理由辭官,令人大跌眼鏡。
此人便是錢福。
錢福,字與謙,是明朝中期的著名文學家。他出生于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是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镠之后。
父親給他取名錢福,大抵是希望他以后榮祿富貴的意思。在那個時代科舉入仕便是完成此項目標的最佳途徑。
錢福也不負所望,自幼便展現出驚人的天賦,七歲時就能寫出文采斐然的文章,被當地人譽為 “神童”。少年時游小赤壁便能寫下:“六丁拔出天地骨,一柱鎮壓東江東”的奇句,時人贊譽不絕。
科舉路上,錢福憑借著過人的才華過關斬將,于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 年)一舉奪得狀元頭銜,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時年不到三十。
年少成名,文采蓋世,狀元及第,天子門生……眾多標簽于一身的錢福,本應在仕途上大展拳腳,只是沒有。
錢福這名字是父親所取,但他自己根據性格取了“鶴灘”的號。一邊是閑云野鶴、綠樹晴灘,一邊是有錢有福,他人生注定矛盾。
錢福行為瀟灑、狂放不羈,尤其嗜酒如命,并且屬于那種一喝就醉,醉后喜歡耍酒瘋之人,當官后仍是沒有改變這個壞習慣。
在官場這個講究規矩、注重禮儀的地方,他的這種性格無疑成了 “異類”。再加上他為人正直,不善于阿諛奉承,在官場中得罪了不少人。
僅僅做了三年官,錢福就無法忍受官場的復雜氛圍,最終才有了以重病為理由,主動丟了烏紗帽。
褪去官袍回到在松江老宅的錢福,整日與詩書為伴,整日鉆研詩文古籍,過著灑脫自在的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時間的寶貴,為了時刻提醒自己珍惜光陰,不要虛度年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在某個月色清朗的夜晚,他提筆寫下了一首流《明日歌》。
《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整首詩簡潔明了、直白通俗,卻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詩歌開篇錢福以一個“復” 字強調了明日的重復性,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拖后天,一天又一天,明日似乎無窮無盡。
這兩句看似簡單的陳述,卻道出了一個人們常常忽視的現實,引發人們對時間的思考。
如果一生都在等待明日,那么所有的事情都會因為拖延而荒廢。“蹉跎” 二字,形象地描繪出時光白白流逝,一事無成的狀態。錢福讓人們深刻認識到拖延的后果。
接著他又指出大家若都被 “等待明日” 的想法所束縛,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春去秋來不知不覺中,人就會漸漸老去。
這里他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時光的無情,進一步強調了珍惜當下的重要性。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边@兩句通過日常生活“朝” 與 “暮” 的對比,讓快速流逝的時間變得具象化,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時間的珍貴。
"百年明日能幾何"兩句以反問的形式,如當頭棒喝,把我們從"還有明天"的幻覺中拽回現實,讓讀者不得不停下來思考自己對待時間的態度。
如果大家還沒意識到時間的寶貴,那就好好讀一讀這首《明日歌》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喚醒更多的人珍惜時間,不要虛度人生。
這首詩圍繞 “明日” 展開,層層遞進地闡述了拖延時間的危害以及珍惜時間的重要性,主題明確而深刻。
不僅是錢福對自己的鞭策,更是對世人的一種警醒,告誡人們不要拖延,不要浪費時間,以免虛度一生。
全詩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典故,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將如此深刻的道理娓娓道來,讓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能理解并產生共鳴,因而穿越數百年時光,至今仍成為勸學惜時的經典作品之一。
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只有 24 小時,不會因為誰的地位高、財富多而有所偏袒。時間也是無情的,一旦流逝,就再也無法挽回。
我們不能總是寄希望于明天,時間在流逝,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情,一味地拖延只會讓我們錯過許多機會,最終一事無成。
只有珍惜每一個今天,認真去做好當下每一件事,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有意義。
諸君共勉。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