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一枚流散1700多年的“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近日被無償捐贈給了吉林省集安市博物館,歸藏故里。印文中的“高句驪”即“高句麗”,集安市在歷史上是高句麗的核心區(qū)域,金印的"回家"讓流散文物重歸其歷史語境。
璽印篆刻研究領域專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孫慰祖5月21日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這方金印以實物證明了中原西晉王朝對高句麗的統(tǒng)轄,對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中國疆域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印鈕印身一體鑄造,印文刊鑿而成,臺面近方形,馬鈕,印鈕鑄造成型后鏨刻出表面紋飾。通高2.8厘米,印臺高0.6厘米,印面2.4×2.3厘米,重約88克,為標準漢晉官印規(guī)格。印文中的“高句驪”即“高句麗”,“歸義”,為效順歸附正義之意。“歸義侯”是中國古代賜予少數(shù)民族首領的封爵,象征其對“臣服”的認可。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
歷史上,高句麗作為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地方政權,跨越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三個歷史時期,在東北亞歷史進程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兩晉以來的中央政府一直有給內(nèi)附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首領頒印的傳統(tǒng)。
據(jù)悉,金印在被捐贈給集安博物館之前,流散于日本私人藏家手中。該金印于2025年4月6日在中國嘉德香港春季拍賣會上亮相,最終由吉林集安籍企業(yè)家金明南及夫人高金丹以1079.7萬港元(約合人民幣996萬元)拍得,并于近日無償捐贈給集安市博物館。
入藏前,在國家文物局的統(tǒng)籌下,對該枚金印開展了嚴謹而科學的文物鑒定工作。“多學科交叉綜合研判后,這方西晉金印的真實性從多個角度得到了確認,其歷史真容得以清晰呈現(xiàn)。金印在形制規(guī)格、印鈕形態(tài)、加工技法等方面,與同時期晉朝授予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金印如出一轍。”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
“當我看到這方金印和印花時,內(nèi)心是蠻高興的,它是我們古印章研究領域的新材料。此前扶余和高句麗的銅印發(fā)現(xiàn)過,這方是金印,意義更加重大。”璽印篆刻研究領域專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孫慰祖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他表示,此前國家文物局、吉林方面也曾就此金印詢問他意見,他也表達過這方金印毫無疑問非常珍貴的看法。“看到它回歸到原民族的發(fā)源地,內(nèi)心非常高興。”
孫慰祖同時表示,高句麗作為中國東北古代少數(shù)民族地方政權,在《三國志·魏志》《漢志》均有記載。光武八年,高句麗王遣使朝貢,至魏晉仍受中原羈縻。此印曰“歸義”,證其西晉部族內(nèi)附而受冊封。漢晉給四夷官印比內(nèi)郡國之制,王侯得授金印。內(nèi)蒙古、甘肅所出“烏丸”“鮮卑”“羌”“氐”歸義侯諸印皆如此。
該方金印印文“晉高句驪歸義侯”為刊鑿而成,筆劃勻落整飭,線條方起方收,清朗工致。孫慰祖表示,其印文亦是非常典型的西晉時代的藝術風格,在同期晉朝授予東北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官印中,屬于非常精美的一方,是晉朝印章藝術中富有代表性和高水平的一件作品。
“這方金印以確鑿的實物證據(jù)證明了高句麗受到中原西晉王朝的冊封,成為西晉朝廷認同的一個邊疆政權,對研究我們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中國疆域史都具有重要意義。”孫慰祖說,“它的重要性不亞于在內(nèi)地發(fā)現(xiàn)一方王侯金印的意義。”
“金印以實物見證了西晉對高句麗的冊封。”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吉林大學高句麗渤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剛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文獻史料中,并無西晉對高句麗冊封的明確記載,而“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以及此前面世的幾方“晉高句驪率善”銅印的出土,共同證明了在晉初高句麗是處在中原王朝的羈縻管轄之下的。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與1956年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涼城小壩子灘窖藏的“晉鮮卑歸義侯”金印、“晉烏丸歸義侯”金印印文
王志剛表示,通過與晉代授予其他少數(shù)民族金印的比對,“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與1956年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涼城小壩子灘窖藏的“晉鮮卑歸義侯”金印、“晉烏丸歸義侯”金印,以及此前面世的“晉夫余歸義侯”金印在形制規(guī)格、印鈕形態(tài)、加工技法等方面極為相似。而在印文的字體、字形和風格上,“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與此前發(fā)現(xiàn)的幾方“晉高句驪率善邑長”“晉高句驪率善仟長”“晉高句驪率善佰長”銅印也趨于一致。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西泠印社社員陳根遠也認為:“這方印的尺寸、鈕制、印文內(nèi)容、勘刻工藝水平,都是西晉頒發(fā)少數(shù)民族官印的典型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所長范恩實在接受吉林日報采訪時進一步揭示了金印背后的歷史——從“歸義侯”到“邑長”“仟長”“佰長”,西晉對高句麗的冊封深入到高句麗政權的基層單位,說明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管轄十分徹底。而這一方印與以往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與高句麗朝貢冊封關系有關的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jù)鏈,實證著高句麗是漢唐時期活躍于我國東北邊疆的民族地方政權。
“歸義”意為效順歸附正義。“歸義侯”是賜予少數(shù)民族首領的封爵,象征其對“臣服”的認可。相較于此前的“晉高句驪率善邑長”等銅印,“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級別更高,筆畫更趨勻整,制作更為精心細致。它在方寸之間凝鑄中原禮制,印文布局嚴謹如疆理經(jīng)緯,鑿刻起收剛勁似山河骨相。每一道鑿痕,既見“制器尚象”的匠作傳承,更暗含民族交融的文明密碼。
(本文部分內(nèi)容據(jù)國家文物局、吉林日報相關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