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笑話:
小米 YU7 還沒發布,「車主維權帖」就已經有了。
網傳截圖顯示,有博主稱多位小米 YU7 車主在社交媒體和汽車論壇上曬出了「車輛出現問題的照片和視頻」,列舉了「座椅調節缺陷」「車門縫隙過大」等問題,甚至還出現了「要求退車」的聲音。
還有另一個博主說,「看完小米 YU7 發布會有點失望」、「對比特斯拉 Model Y 或騰勢 Z9 GT 毫無優勢」、「純粹靠營銷收割情懷」。
在此友情提示一下各位水軍,小米 YU7 的發布會將在明晚(5 月 22 日)19 點開始,預計用時兩個半小時左右,肯定不會晚于 22 點結束。所以把這些帖子定時 22 點發布準沒錯,注意先別發「退車」之類的,交付還得等個把月呢。
講完笑話,來聊正經的,小米官方今天透露了不少關于 YU7 的新信息。
首先出場的是雷軍,他給 YU7 這輛車定了個調:「豪華高性能 SUV」。他坦言, SUV 市場競爭遠比轎車激烈,高手儒林,但同時他也自信宣稱:「YU7 有著著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
那些喜歡開車、又希望大空間和先進豪華體驗的朋友們一定會特別喜歡 YU7。
隨后,小米又官宣了 YU7 座艙內最亮眼的配置——小米天際屏全景顯示(Xiaomi HyperVision),也就是儀表平臺遠端的那條細長投影。
寶馬還說在今年下半年率先量產它們的全景視域橋呢,這下被小米捷足先登了。
「天際屏」帶來的座艙革命
介紹 YU7,得先從它的命名開始。
眾所周知,「YU7」應讀作「御 7」,有著「陸地戰車,御風而行」的寓意。但其實,這并非雷軍的本意。
去年 12 月,雷軍首次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YU7」的正確讀法:Y — U — 7。也就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分開念。
至于后來為什么改主意了,暫時不得而知,不知道雷軍明晚會不會展開講講。
可以確定的是從工信部公示中流出的信息。從工信部公示的「證件照」和流出的諜照來看,YU7 在設計語言上確實與 SU7 一脈相承,流暢的車身線條勾勒出接近 5 米(具體為 4999mm)的修長身姿,寬度近 2 米,軸距更是邁進 3 米俱樂部。
有了這樣的身形基礎,即便 YU7 的座艙空間要小與同級別車型,也絕對說不上「小」。
▲ 小米為 YU7 準備了一款名為「寶石綠」的新漆色,我愿稱其為「蒼蠅綠」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身形魁梧,但 YU7 的風阻系數據稱低至驚人的 0.21Cd,這個成績對于一款 SUV 來說無疑是頂級水平,工信部的能耗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13.3kW·h/100km。
當然了,這和潛藏在優雅軀殼之下的三電也有關系。
從工信部的公示中,我們了解到,「YU7」將提供至少兩種動力配置:
單電機后驅車型的最大功率為 235kW,最高車速為 240km/h,它將匹配成本表現更優的磷酸鐵鋰電池,主打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而對于追求極致性能的用戶,雙電機四驅版本則毫不妥協,前后電機綜合功率高達 508kW(約 691 馬力),最高車速 253km/h,零百加速在 3.5 秒以內。與之匹配的則是能量密度和性能釋放更佳的三元鋰電池。
而在續航方面,96.3kWh 和 101.7kWh 兩種不同容量的電池包,預計將提供最高可達 835kW 的 CLTC 工況續航。
內飾與座艙體驗,向來是小米施展其「科技魔力」的核心舞臺。而 YU7 最引人矚目的革新,莫過于其剛剛被官方定名的「小米天際屏全景顯示」。從已曝光的內飾諜照和行業信息來看,這項被小米稱為「更符合直覺的視覺交互系統」的技術,極有可能徹底顛覆了傳統儀表盤的概念。
乍一看,這東西不是阿維塔上面的貫穿式大連屏嗎?實際上它并非一塊實體屏幕,而是通過投影技術,在前風擋玻璃下方形成一道橫貫左右 A 柱的一體式環繞信息光帶。
▲另一個視角可以清楚看到這并非屏幕
這種設計,與寶馬在新世代 X 概念車上展示的「全景視域橋 (Panoramic Vision)」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旨在將駕駛核心信息投射于駕駛員視線前方更遠處,減少視線切換,營造出一種更沉浸、更具未來感的駕駛氛圍。
▲寶馬的全景視域橋
如果小米能在 YU7 上成熟量產并率先大規模交付該技術,其在人機交互領域的探索無疑又將領先一步。
除了「天際屏」這一重磅創新,我們還能從各種信息中拼湊出 YU7 座艙的更多細節:
一塊尺寸可觀的懸浮式中控屏依然是座艙的交互核心,持續進化的 HyperOS 2.0 車機系統,或許還會與即將同臺發布的自研 SoC「玄戒」芯片聯動,進一步深化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的無縫體驗。
而在內飾的用料上,根據一些體驗過實車的博主的描述,YU7 車內大面積采用了軟質材料包裹,座椅「相當軟」,后排不僅空間寬裕(頭部接近兩拳,腿部達三拳,靠背調節范圍巨大),還設計了座椅下抽屜等實用儲物空間,前備箱的容積也相當可觀。
細節上,小米標志性的「一鍵狂暴」紅色按鈕得到了保留,但也有一些細節上的變化,比如方向盤上的物理按鍵被移除,中控臺的布局也有變化——實體按鍵消失不見,整體變得更加常規。
和 SU7 相比,YU7 少了一點個性,但又多了幾分擁抱主流市場的從容與穩健。
定價,才是決定 YU7 命運的勝負手
在梳理了小米 YU7 從設計語言、三電核心到座艙科技的諸多已知亮點之后,一個更核心的問題浮出水面:
這款被雷軍寄予厚望、并親自定調為「豪華高性能 SUV」的車型,在小米汽車的整體版圖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又能否在早已是「紅海」的中國新能源 SUV 市場中,真正掀起屬于自己的浪潮?
YU7 的登場,無疑是小米「兩年三車」宏偉藍圖中的關鍵落子。作為繼 SU7 之后的第二款車型,它肩負著將小米汽車的品牌勢能從轎跑市場,拓展至競爭更為激烈,但也更為廣闊的 SUV 主流陣地的重任。
SU7 上市初期的現象級火爆,為小米汽車賺足了眼球和訂單,但也伴隨著產能爬坡的壓力以及近期在輔助駕駛、車機系統等方面出現的一些口碑波動。
因此,YU7 不僅要延續 SU7 的品牌熱度,更要在產品成熟度、品質體驗以及用戶口碑上實現關鍵的提升,成為小米汽車穩固市場地位、重塑用戶信心的中流砥柱。
未來,隨著預計在 2026 年推出的、可能下探至 15 萬元區間的增程式 SUV 的加入,小米汽車將初步形成覆蓋主流價位區間的完整產品矩陣。
至于小米的產能,好消息是,隨著小米武漢基地二期工程的投產,小米已經將年產能提升到了 30 萬臺,為 YU7 未來的規模交付提供了必要的產能支撐。
然而,YU7 即將踏入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修羅場」。特斯拉 Model Y 這座大山依舊是所有追趕者繞不開的標桿,其品牌效應和成本控制能力構筑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壁壘。
與此同時,問界 M7、理想 L6、L7、小鵬 G9 等國產車型,也憑借在智能化、舒適性、家庭用戶需求洞察等方面的深厚積累,早已將這片市場切割得七零八落。每一個細分需求,幾乎都有對應的產品盤踞。YU7 想要從中突圍,雷軍口中的「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必須實實在在。
從目前已知信息看,YU7 的差異化優勢可能體現在:
小米 HyperOS 車機系統與「人-車-家」全生態的打通;以小米天際屏全景顯示(Xiaomi HyperVision)為代表的座艙科技創新;延續自 SU7 的優異操控基因和強勁性能;以及小米品牌一貫擅長的、對年輕用戶需求的精準捕捉。
當然,挑戰也顯而易見。
作為一個僅發布了一款車型的汽車界「新兵」,小米在品牌積淀上,尤其是在「豪華」二字的詮釋和用戶認可度上,仍需時間去培養。其銷售服務網絡的鋪設速度與服務質量,能否跟上銷量增長的步伐,也是一大考驗。更不用說,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以及消費者在經歷多輪市場教育后日趨理性的消費心態。
所有的懸念,最終都將部分指向那個最敏感的問題——價格。
綜合 YU7「豪華高性能中大型 SUV」的定位,以及接近 5 米車長、3 米軸距的尺寸,再考慮到其可能全系標配激光雷達、搭載「小米天際屏」、采用高規格三電系統等硬核配置,此前部分傳聞中 20-25 萬元的起售價區間顯得頗為激進。
若要真正體現「豪華」二字,并確保合理的利潤空間,其定價策略或許會更接近 SU7 的邏輯——即標準版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入門價格,而真正體現「豪華高性能」的高配四驅版,則可能將價格上探至 30 萬元區間甚至略高。
當然,小米一向深諳「性價比」的藝術,或許它會在某些配置組合上給出超乎預期的「驚喜價」,以延續 SU7 的爆款效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