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勝利者的宣傳。——湯因比
印巴分治
1947年8月15日子夜,南亞次大陸的巴基斯坦人民和印度人民正歡慶獨立,煙花絢爛,一片歡騰。
就在此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座平房內,一個英國人卻在埋頭打點行裝,收拾細軟,準備離開南亞。這個行色匆匆的人深知,一旦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人民知道他干下的“好事”,他絕不會好果子吃。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憑著一支如攪屎棍般的筆在地圖上標出印度與巴基斯坦國界的拉德克利夫勛爵。
二戰以后,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老牌殖民帝國英格蘭日落西山,昔日榮光不再,被迫同意印、巴獨立。在滾回大不列顛之前,英國人于1947年6月3日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即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蒙巴頓方案”。
印巴分治
方案公布后,接下來的頭等大事就是具體劃定兩國疆界。一開始,英屬印度殖民當局請求剛成立的聯合國來劃定國界,誰料,聯合國堅決不蹚這個渾水。眼看距離規定的獨立日子越來越近,英國政府火燒眉毛,臨時抱佛腳,選中了拉德克利夫。
拉德克利夫時年45,律師出身,曾擔任過英國情報局局長,算是叱咤一時的聞人,在英國留過學的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和真納(巴基斯坦國父)都聽過他的大名。
英國當局選擇拉德克利夫這個特務頭子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因為他對印度一無所知,從沒去過直布羅陀以東的地方。在英當局看來,拉德克利夫這個“印盲”,肯定不會對任何一方偏向。
趕鴨子上架,拉德克利夫憑著一堆亂七八糟的文件,沒日沒夜地干了起來。當時新德里氣溫高達44攝氏度,這位英國紳士卻西裝革履,堅持調性,每天在地圖上劃出45公里的疆界。他那根散發出英倫紳士優雅氣質、攪屎棍一般的筆,魯莽地在地圖上七歪八扭,將大片大片的沙漠陸地、江河湖海、城鎮村郭分割開來,同時被分割的還有無數世代為鄰的同族父老鄉親。
總督蒙巴頓還多次施壓,讓拉德克利夫在一些地區重新劃定對印度有利的疆界,因為在尼赫魯和真納之間,蒙巴頓更喜歡尼赫魯。旁遮普境內有塊地區,原本劃給了巴基斯坦,蒙巴頓為了重新劃分,將拉德克利夫請到總督府,一通胡吃海喝后,那塊地區成了印度領土。
蒙巴頓和維多利亞女王玄孫的表妹
就這樣,“印盲”拉德克利夫在蒙巴頓指導下,在36天之內,用一支筆在地圖上劃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絲毫沒有考慮當地的民族宗教構成。因害怕印、巴兩國人民對英國當局肆意分割其領土的行為感到憤慨,進而產生動亂,直到獨立后的第三天,英國正式退出后,蒙巴頓才將疆界劃分的方案告訴了尼赫魯和真納。
拉德克利夫干完“臟活”后,于8月15日,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他是印巴獨立后最早離開的那批英國人。由于害怕遭到暗殺,以至于在他上飛機后,還命令手下在機艙內搜了個底朝天。在拉德克利夫寫給義子的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在印度干的事沒有一個人會喜歡,憤怒的人會找我,我不想讓他們找到。
就在拉德克利夫“跑路”的前后腳,南亞爆發了延續多日的大規模教派沖突,造成50多萬人死亡。
回到英國后,拉德克利夫銷毀了全部有關文件,還上交了政府發給他的2萬英鎊辛苦費,余生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從不敢與人談起他在印度干了些什么。
美國插足
英國殖民者拍拍腚溝走人后,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克什米爾,此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國的交界地區,人口中穆斯林占67%,信仰印度教的人占30%。
對于這個位置敏感的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想吞之而后快,在那個殖民者剛跑路的野蠻歲月,兩國相爭,就像小孩打架,拼的是發育和力氣。
英殖民走后,民族仇殺行動在克什米爾上演,僅1947年的七八月份,當地50萬穆斯林居民中,有20萬人遭到印度教徒殺害。巴基斯坦境內的穆斯林,眼看同胞被屠戮,立即組成巴基斯坦民軍進入克什米爾,協助當地穆斯林武裝起義,迅猛擴大地盤。
印巴分治引起的宗教仇殺
印度這邊不甘示弱,指派精銳部隊大兵壓境,分空運和陸路緊急開赴克什米爾,在印軍猛烈的炮火下,巴基斯坦民軍被迫后退。
戰爭打了一年多,印軍雖略占優勢,但隨著巴基斯坦正規軍的加入,戰場形勢漸成僵局。1949年1月,印巴雙方達成停火協議,沿著南起馬納瓦爾、北到錫亞琴冰川劃定分界線,印度控制克什米爾60%的地區,人口約400萬;巴基斯坦控制剩下的40%的地區,人口約100萬。
樹欲靜而風不止。
印、巴剛消停,大洋彼岸的美國不甘寂寞,橫插一腿,南亞次大陸戰略地位突出,東連遠東、北逼中亞、西鄰土耳其、南臨印度洋,若控制了這個寶地,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大有裨益。
為了在南亞獲得盟國,美國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進行了拉攏。但是,印度當時實行的是所謂“不結盟外交政策”,不對美國胃口。于是,美國就把綠油油的橄欖枝伸向了巴基斯坦。
比起印度,巴基斯坦相對弱小,臥榻之側,強敵橫臥,朝不保夕,心急如焚。在這種形勢下,只好半推半就,接受了美國的結盟邀請。
1954年5月,巴基斯坦簽署了美國主導的《美巴共同防御協定》,接著又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以及《中央條約組織》。也就是說,除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巴基斯坦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所有組織,成了美國在亞洲地位超過韓國、南越,僅次于日本的重要盟友。
盡管我們的“巴鐵”,當年與美國有過這么一段“蜜月期”,但并不妨礙它跟中國的交好。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認中國的國家之一,有點患難之交,肝膽相照的意思。
1961年12月16日,在第十六屆聯大表決恢復中國權利的提案時,巴基斯坦投了贊成票,在中國關切的西藏和臺灣問題上,巴基斯坦成為美國盟友中唯一公開同情中國的國家。
艾森豪威爾,美國第34任總統
這就是國際政治復雜的地方,若只看表面,必為現象所迷。
英國政治家丘吉爾有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國也有類似俗語,以利相交者,利盡則散;以勢相交者,勢去則頹。
放眼現當代史,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友誼之所以經得起歲月考驗,不是因為別的,正是因為中巴之間,山水相連,擁有相對恒久遠的“永恒利益”。正如周恩來于1964年訪問巴基斯坦時所說,中巴兩國友好關系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出自我們兩國的需要。當一方遭到外來侵略和威脅的時候,這種友誼是經得起考驗的。
反觀美國,它拉攏巴基斯坦,不過為一時之利益,當風云突變,利盡勢頹,隨時可以改弦更張,轉而支持巴基斯坦的勁敵印度。就好像一個渣男或渣女,生性浪蕩,朝秦暮楚,追求人家的時候可以山盟海誓,乃至行諸文字,簽下這公約那條約,也難免日后不會紅杏出墻,見異思遷,撕破臉面。
對于美國的這種“浪蹄子作風”,巴基斯坦的歷屆領導人都深有體會,巴國政治家有個座右銘:任何時候如果相信了美國,就等于選擇了被拋棄。
中印戰爭
印度建國之初的“不結盟外交政策”,多少反映了其開國總理尼赫魯個人的“擰巴氣質”。
尼赫魯出身印度豪門,祖籍克什米爾,早在莫臥兒帝國統治期間,其先祖就備受統治者恩寵。
1716年,莫臥兒皇帝法魯克希爾外出巡游,在克什米爾偶遇了一個叫拉杰考爾的青年,該青年學識淵博,聰明機靈,比猴兒還精,深得皇帝寵愛。皇帝一高興,就給他封了官,還將運河邊的豪宅及大片土地賞賜給他。為此,這個拉杰考爾將自己的名字前加上了“尼赫魯”的姓,“尼赫魯”在烏爾都語中的意思,就是——運河。
到了尼赫魯的父親莫提拉爾這一代,他們改換門庭,投在英人門下,地位更加煊赫。在1909年的英屬印度文官中,有60個印度人,其中有兩個是莫提拉爾的侄子。莫提拉爾本人是大律師,非常會賺錢,買了座擁有42個房間的宮殿式豪宅,命名為“歡喜宮”,雇了五十多個仆人,請客吃飯用銀質刀叉,開口閉口莎士比亞,人模狗樣,十分瀟灑。
受到家族里這些高級人類的熏陶,尼赫魯打小就卓爾不群,培養出了狗眼看人低的優秀品質。唯一讓尼赫魯意難平的是,他的修養、學識乃至吃飯拉屎的習慣姿勢都跟他崇拜的英國人別無二致,卻還是被視為二等公民,受到了深深的歧視。
比如,公園里較為舒服的長椅都是專門預留給英國人坐的,火車上也有英國人專用的車廂,哪怕是空著,也不允許印度人坐。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黑皮白心”的尼赫魯欲做英國人而不得,走上了謀求印度獨立的道路。
傲嬌尼赫魯
成為印度開國總理后,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政府制定的“不結盟外交”散發出一種落落寡合的味道,更奇葩的是,印度的不結盟,其初衷是為了安全,在美蘇對峙的兩極世界中,既不得罪資本主義陣營,也不得罪社會主義陣營。誰料,印度雖不打“群架”,卻尋釁滋事,要跟中國“單挑”。
1961年12月17日,3萬印軍實施代號為“勝利行動”的軍事行動,僅用26個小時,就收復了此前一直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果阿地區。這場戰斗,印軍傷亡不足8人。果阿的軍事行動,給了印度人無窮的自信,新德里政治性刊物《聯系》發文聲稱:我們一直認為果阿是印度的合法領土,把非法入侵印度領土的人趕走,這并不是侵略。
也就是說,印度政府認為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是中國“侵占”了印度領土。尼赫魯在果阿行動后,召開記者會,有記者問,是否會對中國使用武力?尼赫魯明確答復:印度在合適的時候,會使用武力。
整個印度自上而下,都被果阿的勝利所陶醉,民族主義沸騰到極點,叫囂著要與中國一戰。為緩解同印度的關系,周恩來曾飛赴新德里,同尼赫魯商討邊境問題,尼赫魯態度強硬,無絲毫轉變,甚至向中國提出了12.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要求,商談不歡而散。
尼赫魯絕非莽夫,他敢跟中國叫板,是因為在當時,他有美、蘇兩大勢力撐腰。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的印度,在強權和利益面前,也未能免俗,同美蘇兩國暗通款曲、眉來眼去。
1960年,赫魯曉夫訪問印度,對印度大加贊揚,支持尼赫魯有關裁軍、反帝等多個理念,尼赫魯對此受寵若驚。隨后,蘇聯對印度的援助逐步增多,賣給印度8架四引擎軍隊運輸機,還提供了能在17000英尺高度空運人員和給養的直升機。更為重要的是,蘇、印兩國還就蘇聯提供工廠,在印度成批生產噴氣式戰斗機進行討論。
尼赫魯和赫魯曉夫互相喂飯
而美國這邊廂,也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調整了對印政策,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聲稱,一個強大的印度將成為亞洲的典范,有利于遏制中國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擴張。
眼看中印大戰在即,美國以及北約成員國組成“亞洲軍事發展態勢委員會”,向印度援助18個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裝備,這些武裝到牙齒的印度軍隊,由蘇聯的軍事專家親自整訓。
受到美蘇兩大國加持的尼赫魯,牛逼哄哄地撕毀了與中國簽署的“和平邊境互不侵犯條約”,以3個王牌主力旅為先鋒,越過麥克馬洪線,對中國實施武裝入侵。
經多次警告無效后,中國領導人毛澤東說了一句話:來而不往非禮也。果斷命令中國軍隊對印度進行“教訓型”打擊。
接到命令后,中國軍隊在短短12天內,集結了1個軍團,即中國第18軍。中國引印度3個王牌旅進入預設好的伏擊陣地,集中火力,迅速殲滅了其中1個旅的大部,其余印度部隊見情況不妙,開始向后撤退。而中國軍隊派遣一支分隊,迅速翻越大雪山,在氣候極為寒冷的冰河河谷內,攔截了印度軍隊的后路。
中印戰爭
此時的印度軍隊,已陷入3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合圍之中。印度指揮官故作鎮定,認為憑借美蘇的先進裝備,可以進行反突擊反包圍。一名印度軍官甚至大言不慚地發電報稱:我們依靠先進的武器,完全可以殲滅3萬中國軍隊。
當時派駐印度的美國軍事專家安德魯斯,看到眼前態勢,不覺出了一身冷汗,他意識到,這是中國軍隊最擅長的“殲滅戰”,在北韓戰場,美軍曾多次領教這種打法,并吃過大虧。
果不其然,短短8個小時,印度號稱“東亞第一旅”和“東亞第二旅”的兩支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此刻,印度國內承擔本土防御的北方部隊,能跟中國軍隊抗衡的精銳兵力不足1萬。
中國軍隊乘勝追擊,其先遣部隊,已經抵達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圍50公里處,深入作戰212公里,中國士兵甚至看到了新德里的莫漢萊比塔塔尖。
看到教訓印度的目的已經達到,中國領導人見好就收,下了快速回撤的命令,并正式宣布,中印自衛戰爭結束,中國方面歸還了印度包括1名少將在內的3450名戰俘,以及繳獲的武器裝備。
此戰大快人心,如毛澤東所言,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界10年的穩定。
同時,這一仗也讓長期被印度壓制的巴基斯坦,出了一口胸中悶氣,乃至更加認識到中國大哥的實力以及中巴兩國休戚與共的“兄弟義氣”。
魚雁傳書
1970年國慶大典,周恩來把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及其妻子領到天安門城樓上,站在毛澤東旁邊,兩人親切交談。很快,他們親密無間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
毛澤東與斯諾夫婦在天安門城樓
其實,這是毛澤東給美國的一個信號,潛藏的意思是,歡迎尼克松來中國訪問。在此之前,美國新任總統尼克松多次公開表示想訪問中國。
毛澤東把斯諾叫到天安門上的用意,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甚明白,就連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忽略了這一重要暗示。
事后,基辛格在他的回憶錄《白宮歲月》中寫道:毛澤東和周恩來高估了我們的洞察力,他們傳過來的信息是那么轉彎抹角,以致于我們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凡是中國領導人公開做的事情都有其目的。事情過后,我才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為象征,表示現在他親自掌握對美關系。但是,我們在關鍵時刻領悟不到他的真意,事情做得過分微妙,反而達不到通信聯絡的目的。
中國有情,美國有意,卻因后者的遲鈍而溝通不暢,那就只好找個“紅娘”當信使了。在當時,較為合適的信使有二:一個是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另一個是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
在跟齊奧塞斯庫溝通時,尼克松必須小心翼翼,注意措辭,比如,他不能只說想要跟中國建立友好關系,而必須要帶上蘇聯,說既希望和中國也希望和蘇聯建立友好關系,因為這些談話很可能會傳到蘇聯領導人耳朵里。
尼克松與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談話則放松得多,巴基斯坦既是美國白紙黑字的一時的“盟友”,又是中國肝膽相照的永遠的兄弟,為中美建交牽線搭橋,做做紅娘,再合適不過。
葉海亞·汗和尼克松
1970年10月,多國首腦參加聯合國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會,尼克松在他的橢圓形辦公室與葉海亞秘密會晤。葉海亞即將訪問北京,尼克松請求葉向北京傳話:我們認為中美和解十分重要,我們絕不會與蘇聯共謀反對中國,我們愿意派一高級使節訪問北京。
葉海亞訪華三周后,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希拉利向美方透露,他有一個來自中國的信息。第二天下午六點多鐘,基辛格將希拉利請到白宮,希拉利拿出一個信封,里面有一封手寫的函件。希拉利說,我沒有被授權將信件留下來,因此,我不得不讀給你們聽。
信件的內容大意是,周恩來告訴尼克松,美國通過各種渠道發出的信息,中國都已經收到。但是,一個國家首腦通過另一個國家首腦向中國國家首腦提出建議這還是第一次(有點像繞口令),巴基斯坦是中國的真實可靠的朋友,因此,中國十分重視這個信息。中國一直愿意并一直在設法同美國進行和平談判,尼克松總統這位特使,不論是誰,都將會在北京受到最熱忱的接待。
希拉利念完信,與基辛格話別,希拉利前腳剛走,基辛格就穿過大廳,來到橢圓形辦公室,同尼克松進行了一番長談,他們一致認為,應該欣然接受來自中國的邀請。
為此,基辛格草擬了一封回信,把它交給希拉利。這種“魚雁傳書”的模式被確定了下來,中國領導人通過巴基斯坦提交的信件是手寫的,美國的信件則是用打字機打的,用的是靜電印刷術復制的信箋,上端不印字樣,也沒有美國政府的水印圖案。
由巴基斯坦牽線,中美兩個大國,在你來我往中,大致確定了談判事宜。1971年,周恩來親筆給尼克松寫了一封信,字體風流倜儻,瀟灑遒勁,信里寫道,中國政府重申,它愿意在北京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的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或美國國務卿,甚至是美國總統本人,以便進行直接會談討論。
在為中美傳信期間,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被“東巴基斯坦鬧獨立”以及即將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搞得焦頭爛額,但他猶如鐵血的戰士,重傷不下火線,有始有終地為中美建交拼盡了最后一絲力氣。
周恩來與尼克松握手
尼克松個人深為感激巴基斯坦所起的通向中國的橋梁作用,巴基斯坦領導人葉海亞從沒有為這種幫助要求任何報答。吊詭的是,由于美國國會更傾向印度,尼克松對巴基斯坦的感激只能停留在嘴上,口惠而實不至,尼克松政府對于巴基斯坦的勁敵印度則毫不吝嗇。從1965年到1971年,印度共獲得美國經濟援助四十二億美元,其中約十五億美元是尼克松時期給的。
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后,占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實現。巴基斯坦的形勢危如累卵。
在北京的會談中,基辛格提到印巴戰爭,周恩來強硬地表示印度是侵略者,并明確指出,若印度進一步攻擊巴基斯坦,中國將不會置之不理。
為幫助巴基斯坦,中國這個當時還很貧窮的大國,為其提供了中國制造的超音速“殲7戰斗機”,使得妄想侵略巴基斯坦的印度空軍接連遭受重大損失。自此,巴基斯坦一直將“殲7戰斗機”視作守衛首都上空的衛士,稱之為“空中哨兵”。
從“魚雁傳書”到“空中哨兵”,中巴之間的友誼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更顯其深厚。
政壇鐵蝴蝶
1977年7月5日,巴基斯坦軍方發動政變,推翻了阿里·布托為首的民選政府,布托本人進了大牢,并于兩年后的4月4日凌晨,被齊亞·哈克領導的軍政府,以謀殺罪秘密絞死在中央監獄。
阿里·布托出身世家豪門,其所在的布托部落是巴基斯坦信德省最大的部族之一,有70多萬人,阿里·布托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一個現代政黨——人民黨,以人民的名義,來推進家族事業。
阿里·布托死后,他的太太理所當然地把人民黨繼承過來,成為該黨的終身主席,并精心培養人民黨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女兒貝·布托。
這種憑血緣繼承的家族事業,偏偏冠之以“人民黨”,未免讓人唏噓。其實,不只是布托家族,整個南亞和東南亞的所謂“民主政治”,都差不多。韓國樸槿惠,泰國英拉,緬甸昂山素季,莫不如是,做的最絕的是印度的尼赫魯家族,父傳女,女傳子,子嗣窮盡后,連兒媳都得站出來,只要家族里還有一個喘氣的,權柄就不能操在外人手里。
貝·布托打小聰慧過人,長大后被送到哈佛、牛津深造,獲得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學位。她身材修長,體格風騷,一張棕色瓜子臉,兩彎似蹙非蹙攏煙眉,殺伐決斷,不在話下。
貝·布托
1988年8月17日,齊亞·哈克將軍在一次神秘的空難中喪生,35歲的貝·布托聞訊立即回國,借助布托家族巨大的政治資源,贏得了大選,加冕為巴基斯坦總理。獲選當日,貝·布托風光一時無兩,她是巴基斯坦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也是伊斯蘭世界的第一位女總理,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女總理。
1988年選戰時,貝·布托正身懷六甲,第一個娃于當年9月呱呱墜地,登上總理寶座后,又懷了上了第二胎。第二個孩子降生前,智囊團建議她到錫亞琴冰川慰問官兵,以鼓舞士兵的士氣,獲得軍隊的支持。
錫亞琴冰川海拔高,氧氣稀薄,印巴兩國曾于此處兵戎相見,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武裝沖突,因此,這個地方,不僅是單純的險惡之地,還富有史詩般的浩瀚和悲壯。在征詢了醫生的建議后,貝·布托挺著大肚子,托帶著氧氣瓶,上了冰川。站在冰雪之中,貝·布托柳眉星眼,英姿颯爽,指點江山,讓巴基斯坦官兵虎軀為之一震。
可惜,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治國也非作秀表演,在貝·布托第一次當政期間,巴基斯坦貪腐橫行,政府管治能力低下。迫使當時的總統伊沙克·汗不得不下令,于1990年8月6日,解散了布托政府。
兩年后,貝·布托通過一系列操作,再次當選巴基斯坦總理,這一次的濤聲依舊,她并未吸取教訓,反而與丈夫一道,更加肆無忌憚地利用職權中飽私囊。
貝·布托舉賢不避親,任命丈夫扎爾達擔任投資部部長,在此期間,妻榮夫貴的扎爾達開始在各種商業活動中收取回扣和傭金,成為臭名昭著的“10%先生”:任何人或公司,想拿到工程項目的批文,都必須給他10%的回扣。再后來,扎爾達食髓知味,越演越烈,升級為“30%先生”。
透明國際從1995年起,開始發布測評全球各國清廉狀況的“清廉指數”,連續幾年,巴基斯坦都排在倒數第二、第三的位置。
貝·布托和丈夫,兒子
另一個豪門謝里夫上臺后,清查布托家族的腐敗行為,扎爾達被捕入獄,貝·布托帶著3個孩子亡命海外,她一度想移居瑞士,卻受到瑞士檢方洗錢犯罪的指控。貝·布托只好周游列國,輾轉流亡于美國、沙特、阿聯酋、西班牙等國家。據巴基斯坦檢察機關公布的數據,貝·布托夫婦共有26個國外銀行賬戶,在英國、法國、美國有14處房產,其中不乏莊園和豪宅,價值數十億美金。
在周游列國期間,貝·布托聲名愈隆,被稱之為政壇“鐵蝴蝶”,與希拉里等西方政要往來密切,大有東山再起之勢。
權力之路的沿途風景不是風光旖旎,而是白骨森森,貝·布托的父親死于絞刑架,兩個弟弟死于謀殺,她本人則長期遭遇牢獄之災和長期流亡。但權力的滋味又是如此誘人,讓沉迷其中的瘋狂玩家甘心獻祭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如飛蛾撲火般不顧一切。
2007年10月18日,在海外流亡8年的貝·布托回到巴基斯坦,在此之前,她已跟巴國領導人穆沙拉夫達成協議,她支持穆沙拉夫連任總統,前提是穆沙拉夫必須脫下軍裝。
硬漢軍魂
穆沙拉夫出生于新德里,是少數族裔中的穆哈吉爾人,1947年印巴分治的前幾天,年僅4歲的穆沙拉夫隨父母乘坐最后一般火車逃離印度,抵達巴基斯坦的卡拉奇。
1964年,穆沙拉夫參軍,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所軍校接受了嚴格訓練。第二年,印巴爆發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穆沙拉夫在前線浴血奮戰17天,榮獲了薩納德勇士勛章。從那時起,穆沙拉夫成為一名民族主義者,堅信軍人的職責,就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惜犧牲一切。
穆沙拉夫為人忠誠,恪盡職守,戰功卓著,從一個少數族裔的士兵升至陸軍總參謀長,問鼎巴基斯坦軍界第一把交椅。他手握重兵,統率的虎狼之師駐扎在旁遮普省的孟臘,此地臨近首都,堪稱近衛軍,一旦情況有變,便可揮師入京。
穆沙拉夫
1999年5月,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卡吉爾邊境發生沖突。在這場戰役中,雙方投入大量兵力,戰斗激烈,甚至互相威脅要動用核武器。
由于前三次的印巴戰爭均以巴基斯坦失敗告終,這一次,穆沙拉夫憋著一口氣,沉著指揮,猛烈出擊,讓印度損失巨大。以穆沙拉夫為代表的軍方,視此役為光榮之戰,打出了巴基斯坦的威風。
誰料,前線的情況正一片大好,后邊卻掉了鏈子。謝里夫在未征求軍方意見的情況下,跑到美國簽署了“巴美華盛頓宣言”,直接下令撤軍。
前線士氣高漲的士兵等著進攻的命令,眼睛望出血,撤軍的命令卻如一桶冷水潑過來,瞬間澆滅了熱血男兒的激情萬丈。
穆沙拉夫如鯁在喉地執行了撤軍的命令,卻無法掩蓋對謝里夫總理“屈服于美國而出賣國家利益的行動”的憤怒,當被問及是否曾下令撤軍時,穆沙拉夫話中有話地說,如果是我下的令,那我就沒臉再擔任陸軍總參謀長的職位了。
將相失和,乃國家之大不幸。
1999年10月12日,穆沙拉夫乘坐一架民航客機從斯里蘭卡首都飛往巴基斯坦,他剛參加完斯里蘭卡軍隊成立50周年的慶祝活動,準備返回祖國。飛機抵達卡拉奇國際機場上空時,突然被機場指揮中心告知禁止著陸,要么飛到印度機場,要么飛往距卡拉奇以北二百公里的另一機場。
在密閉的頭等艙里,穆沙拉夫的助手將地面傳來的消息告訴了他:他已被總理謝里夫罷免。
謝里夫和穆沙拉夫
穆沙拉夫臨大事有靜氣,他召集手下召開緊急商談后,做出決定:飛機不降落,在卡拉奇上空盤旋,等待地面的接應。傍晚六點半,忠于穆沙拉夫的軍隊包圍了總統府和總理府,并占領了國家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等重要部門。總理謝里夫以及部分內閣部長被軟禁。
此時,穆沙拉夫乘坐的飛機已在卡拉奇機場上空盤旋了近40分鐘,油箱里的油快要耗盡。穆沙拉夫當機立斷,命令飛機在機場強行降落,千鈞一發之際,忠于穆沙拉夫的軍隊沖進機場,奪得控制權,將他們的老大迎下飛機。
穆沙拉夫在全副武裝的軍隊保護下,乘專車風馳電掣地駛出機場,向卡拉奇駐軍司令部奔去。
晚些時候,穆沙拉夫一身戎裝,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謝里夫政府被解散,由軍方接管。他神情肅穆地說,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軍隊的介入是挽救國家的最后辦法。我向大家保證,我們的國家絕對穩定,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穆沙拉夫從底層開始奮斗,直到成為巴基斯坦領導人,與軍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為此,穆沙拉夫說,軍裝是我的第二層皮膚。因此,貝·布托以卸下軍職、脫下軍裝為支持他連任總統的條件,無異于扒下穆沙拉夫一層皮。
穆巴拉克接見貝·布托
2007年11月28日,穆沙拉夫揮淚告別戰斗45年的軍旅生涯,在離別晚宴上,他與手下將領把酒話當年,追憶一生戎馬,忍不住豪情萬丈,慷慨激昂,淚灑當場。
貝·布托機關算盡,令穆沙拉夫脫下軍裝,眼看就要三度問鼎總理寶座,卻不知冥冥中,那座屬于她的墓碑已經悄然而至。
早在貝·布托返國之前,因其親美立場,接二連三的威脅信件就已如雪片,在她返回巴基斯坦的第二天,即2007年10月19日凌晨,發生兩起針對貝·布托的爆炸襲擊,造成14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傷。最終,貝·布托這只“政壇鐵蝴蝶”終究飛不過滄海,于當年的12月27日,在拉瓦爾品第被炸身亡,香消玉殞。
在貝·布托臨死前,當人們喊“讓我們為布托歡呼”時,她的回答是:布托家族萬歲。這是她生前的最后一句話。在遺囑中,貝·布托指定自己那個被戲稱為“10%先生”的貪污腐敗的丈夫扎爾達里為新一任人民黨的黨魁領袖。
貝·布托死后,希拉里盛贊她——為民主捐軀。
這實在是有點黑色幽默,因為巴基斯坦自建國之日起,它兵荒馬亂、政權更迭頻繁的病灶之一,正是美國婦女希拉里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所謂“民主政治”。
肝膽相照
巴基斯坦獨立后,模仿英美,建立起一個議會內閣制與三權分立制的混合政治制度。這種混合制度,遠比單純的議會內閣制或三權分立制更加難以操作,導致了巴基斯坦政治混亂,社會經濟停滯不前。
復旦大學副教授張家棟認為,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民主選舉成為一些政治團體向國家索要利益的手段。在蛋糕做大之前,就爭著要把下蛋的雞分吃了,國家如何能發展?從日本、韓國的經歷看,沒有幾代人的無私奉獻,就不可能有發達的經濟和成熟的民主。
鼓吹民主的美國對待不同時期巴基斯坦的態度,頗具諷刺意味。回望巴基斯坦歷史,每當巴基斯坦出現民選政府,美、巴關系就破裂,只有在軍人掌權時,兩國才可能結成盟友。
1972年,貝·布托的父親阿里·布托經選舉上臺,美國和巴基斯坦關系即出現裂痕。1977年,齊亞·哈克將軍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布托的民選政府,美國卻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幾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齊亞·哈克甚至被里根總統譽為杰出的“自由戰士”。
同樣,從1988年到1999年,巴基斯坦歷經三任民選政府,卻遭到美國長達10年的制裁,直到穆沙拉夫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上臺,美國將穆沙拉夫作為“反恐盟友”請進白宮,百般禮遇。
這些言行不一的做法,暴露了美國在國際政治中的最大秘密。
簡單來說,美國有兩套標準,明面是基督教義引申出的自由民主人權,暗面則是基于國家利益至上的實用主義。源自基督教的民主理想,等于是他們的“政治正確”,這種“政治正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對外可以作為強取豪奪的大棒,對內則是不同政黨互相競爭的武器。
老實淳樸的巴基斯坦人,在跟美國人打交道的這幾十年中,就是因為沒看透美國人這種“雙標”騷操作,才吃了大虧。前面說過,巴基斯坦政治家有個座右銘:任何時候如果相信了美國,就等于選擇了被拋棄。
這是多么痛的領悟!
比起美國,中國則實在的多,如管仲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不會用意識形態去歧視別的國家,也沒有美國那種明里暗里的兩套運作體系,臺面上說的,就是現實里做的。
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巴基斯坦傾囊相助,出動所有戰略運輸機,將全部戰略儲備帳篷第一時間運到災區。隨行醫療隊為節省飛機空間,拆掉了飛機上的座椅,一路上席地而坐。
兩年后,巴基斯坦遭遇特大洪災,中國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派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醫療救援隊,開創了中國對外援助史上的先河。
也門撤僑行動中,中國軍艦搭載176名巴基斯坦公民從亞丁港撤離,巴基斯坦軍艦協助從穆卡拉港撤離8名中國留學生。巴基斯坦指揮官下達命令:只要中國留學生不到,我們的軍艦就不離港。
就在不久前,巴基斯坦為援助中國對抗新冠肺炎捐贈了30萬個口罩,800套防護服,6800副手套。巴基斯坦總理表示,愿意調集巴基斯坦現在所有庫存向中國提供醫療物資,巴基斯坦人民將堅定地與兄弟的中國人民站在一起。
巴基斯坦領導人曾有句話,如果有人想知道世界上兩個國家之間可以擁有多么好的關系,他就應該看看中國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將“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堅定盟友”寫在小學課本上的國家,而中國唯一的“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的國家就是巴基斯坦。
中國與巴基斯坦山水相連,利益與共,肝膽相照,何須多言。
本文作者:趙山河,藍鉆故事研究員,
部分參考書目:
1.胡燁 著,《印巴戰爭1965》,中國長安出版社
2.「美」亨利·基辛格 著,《白宮歲月》,上海譯文出版社
3.張宇燕,高程,《美國行為的根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