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雷軍宣稱自研3nm芯片玄戒O1引發了很大的爭議,而董明珠和孟雨童突然重新修好又引發了網友的“群嘲”。
為何被認為是“最懂營銷”的雷軍和最懂流量的“企業家帶貨女王”董明珠,近期卻遭遇了輿論的滑鐵盧呢?背后的深層原因恐怕離不開社交互聯網時代的兩個關鍵詞——“流量焦慮”和“流量反噬”。
當企業無形中把流量當成了營銷杠桿,一旦形成依賴無異于“飲鴆止渴”,殊不知“流量只是工具,價值才是根基”,那么“翻車”就成了必然。
咱們今天就來拆解這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希望能給到企業高管和創業的朋友們一些提示和警醒。
我們先來看幾個真實案例。你會發現:流量反噬從來不是偶然,而是“過度營銷”的必然結果。
由于現在企業公關部都很神通廣大,為了少惹麻煩,我暫時隱去品牌名稱。
2021年,某飲料品牌因“0蔗糖”宣傳被罵上熱搜。消費者發現,所謂“健康飲料”實則添加了代糖“赤蘚糖醇”,雖熱量低但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更致命的是,其包裝上“0糖”字樣遠大于“0蔗糖”的注釋,涉嫌誤導消費者。
這件事的直接后果是導致其2021年雙十一銷量同比暴跌了30%;而且還被所轄地區的市場監管局罰款45萬元;而根據凱度消費者指數數據顯示,其當年的用戶信任度直接從92%跌至了67%。
而這件事情的本質呢,就是該品牌用“健康人設”換流量,但卻沒有守住產品底線。流量時代,用戶可以為你的人設買單一次,但絕不會為你的謊言買單第二次。
再看第二個案例。
2022年,被譽為“雪糕刺客”的某冷飲品牌,因“66元天價雪糕不化”而引發輿論風波。消費者用打火機燒雪糕、高溫下靜置1小時不化的視頻在全網瘋傳,導致該品牌被網友們貼上了“智商稅”的標簽。
由于事件的輿論效應,導致該雪糕品牌2022年銷售額同比下滑58%,線下鋪貨率從75%跌至32%;抖音直播間更是“罵聲一片”,退貨率高達40%。如今,該品牌遭遇了股權凍結,創始人限高等各種困境,雄風已不在。
而該品牌整個事件給我們的啟發是,高端產品需要“產品力+品牌力”雙輪驅動,只有高端價格,沒有高端價值,流量反噬只是時間問題。
流量可以給商家帶來銷量,但如果你過往曾經有過黑歷史,市場劣跡,流量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和災難。比如這家已經轉行的企業,因為曾經不光彩的過往而被流量反殺。
2022年,某電商品牌的老板豪擲1億元在抖音直播銷售預制菜,收獲到了流量紅利,單場銷售額突破了2.5億。但不幸的是,隨后便被網友扒出了“校園貸黑歷史”,網友怒斥“資本吸血鬼別來收割寶媽”,最后直播間被迫關停。而該品牌的股價單日暴跌40%,市值蒸發了超10億美元,預制菜業務3個月后就徹底停擺了。
這個案例的流量反殺邏輯是什么呢?
首先是人設錯配。一個靠校園貸起家的資本玩家,試圖通過“助農”“寶媽創業”人設洗白,結果被曝光;其次是價值觀沖突。預制菜加盟模式被質疑“收割下沉市場”,與直播間的“撒錢”行為形成強烈反差,引發了網友情緒上的反擊。
而流量更不是遮羞布,當企業試圖用流量掩蓋歷史污點,用戶則會用腳投票讓你徹底出局。
為什么這些企業會栽在流量上?戰略企劃槍手認為,核心是在于誤讀了流量的本質和市場邏輯。
那么,流量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答案是:它并不是簡單的注意力貨幣,它更是價值交換的留存貨幣。
價值留存的原因是因為你能持續為用戶提供“情緒價值”或“功能價值”。一旦失去這兩個基礎,流量紅利可能馬上就變為流量反殺。
鴻星爾克2021年因捐款5000萬爆紅,被冠以“民族品牌”,直播間3天銷售額破億。但后來卻因為產品創新不足、供應鏈反應遲緩,流量迅速退潮,2022年銷售額同比下滑了23%。
我們還要理解的是,流量它是“情緒放大器”,同時也是“信任粉碎機”。為什么要這么說?
因為正向流量,它能快速建立品牌認知,但前提是你要持續為它投入“信任資產”;而反向流量呢,一個小污點可能會被無限放大,多年積累的品牌形象可能瞬間毀于一旦。
艾媒咨詢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76%的消費者會因一次負面事件放棄品牌,且其中63%的人會主動傳播負面信息。
第二個邏輯,請大家一定要切記。流量是“短期紅利”,品牌是“長期資產”。
因為流量邏輯更側重于追求投入產出比ROI,看重的是即時轉化;而品牌邏輯則追求客戶終身價值CLV,看重的是用戶長期復購。這樣的案例對比也是有的:
比如完美日記,依靠平臺流量崛起,2020年GMV破50億,但2022年卻凈虧損27億,原因是過度依賴平臺流量導致利潤被平臺吞噬;
但是反觀傳統服裝品牌波司登,2018年直接砍掉了80%的電商庫存SKU,聚焦更專業的羽絨服產品,通過產品升級承接流量,誰能想到?股價在5年內居然暴漲了10幾倍。
回到小米和格力這兩大品牌近期爆發的輿論事件來講,本身兩家品牌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品牌資產價值,適當利用一下流量紅利推進一下速度,其實是正常需求,但是過度了,就會遭遇流量的反噬,甚至直接威脅到原有的品牌資產,這個顯然風險就太大了,不值。
最后送大家一個防范被流量反噬的錦囊妙計,那就是避免“三個過度”。第一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平臺;第二避免過度追求短期爆款;第三避免過度消費用戶信任。
流量可以讓你跑得更快,但價值才能讓你跑得更遠。希望企業的管理者們能適可而止。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