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寧夏,有你更精彩
挖掘鮮為人知的寧夏黃河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黃河歷史,我是威記!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黃河風情!
《寧夏黃河傳奇》
塞上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嘆往昔,千秋已蹉跎。
前言
威記曾寫過一篇有關賀蘭石的歷史,不過只是寫到清末。那時候雖然還有些疑惑,卻以為后續的歷史,也就和詞條中介紹的那樣。
直到最近在銀川文化城,有幸認識到“閆家硯”,通過了解到有關“閆家硯”的制作硯臺的歷史,才把有關賀蘭石的一些疑惑解開。
01
這里簡單梳理一下有關賀蘭石(硯)的歷史。
賀蘭石被譽為“寧夏五寶”之一,是為“藍寶”。而由它制作而成的賀蘭硯,有"一端二歙三賀蘭"的說法,不過它的成名比較晚。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楊守禮就任寧夏巡撫都御史。這是對寧夏(銀川)有著特別貢獻的人。
他到任后,重修賀蘭山邊墻,從赤木口(現在的三關口)開始沿兩邊(南北方向)修筑賀蘭山長城。可謂是“利益于寧夏之大者無逾于此”。并且他是一位文人。在戍邊寧夏修筑邊墻的間隙中,不但重新修寧夏地方志《寧夏新志》,還開創賡續寧夏(銀川)文脈,開發南塘園,讓寧夏的文風為之一新。
在修筑到如今的小口子時候,在取材過程中發現了賀蘭石。他如獲至寶,命人打磨了幾方硯臺供平時使用。
就這樣,賀蘭石(硯)開始了他500年的傳奇。
02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賀蘭石制作的硯臺已經聞名。
在《寧夏府志》中有載:“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
從這句話中可以嗅到有關的歷史信息。
1、賀蘭石雕刻打磨的硯臺最起碼在乾隆年及以前就已經聞名,能和“端”齊名了。
2、能稱之為“端”,足以證明那時候的人們已經知道賀蘭石的是優秀的制作硯臺的材質了。
3、說明賀蘭硯最起碼在清初時期就已經廣泛流傳,被眾多書家所追捧。
但是,有關賀蘭硯的傳奇歷史中,出現了一個斷層,那就是清同治二年的亂變。這個亂變使得寧夏的經濟秩序出現了停滯,包括手工制作的硯臺,出現了斷產。
03
直到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一個叫謝威鳳的湖南人出任寧夏知府,賀蘭石才重新煥發出光彩,延續傳奇。
這個謝威鳳早年隨左宗棠西征,在平亂后留下來以固防務。歷任階州(今甘肅武都)知州、肅州知州、寧夏知府。
他“詩書文俱佳,墨跡遍隴右。尤工書法,求之者,日不暇給。”在古代,善書之人文房四寶必定是隨身攜帶的。而在西征行軍營時候,也專門有文書部門負責供應。他專任地方官之后,從軍營中帶走了一個會制作硯臺名叫張云亭的軍士,負責給他供應文房四寶所需之硯臺等物。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謝威鳳曾重修過文廟(在如今的十五中校園里)。
而這個張云亭,也是湘軍子弟,他從軍前在湖南懷化從事過石雕【懷化的沅州石硯著名】,制硯技術也是沒的說的。
隨著清朝滅亡,官府解散,張云亭也流落寧夏。后來,娶了喪夫的閆吳氏為妻,徹底落戶銀川,為了生計,他開始到賀蘭山小口子采賀蘭石制作硯臺。并且把制作硯臺的技藝傳給了養子閆萬慶、閆萬年及和閆吳氏所生兒子張福祥。
04
當時,銀川制作硯臺的人家也有幾家,可是,論精湛細膩,以閆氏兄弟雕刻的閆家硯為最,很出名。
就這樣,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又到新時代,賀蘭石(硯)以“閆家硯”為主,歷經五代傳承,從家傳到外姓傳,使得賀蘭石之藍,凝聚成“寧夏五寶”的亮色之一!
所以,來銀川旅游,帶一份賀蘭石手辦回去?喜歡硯臺的話,不如選上一方,也是很不錯的呢!
下集更精彩,敬請關注威記《寧夏黃河傳奇》系列文章12!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黃河的歷史!
我是威記,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黃河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通過“點贊”給威記鼓勵吧↘↘↘
看完點個分享給更多人再走,謝謝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