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點·齊魯壹點 鄭玥 厲昕月 鄒杰 張宏磊 日照報道
晨曦微露時,68歲的船老大老李總會到日照陽光海岸綠道上散步。
“轟隆隆——”2020年推土機的轟鳴驚醒了沉睡的灘涂。老李記得施工隊隊長捧著圖紙比劃:“我們要在您這些蝦池上種花。”他嗤笑著搖頭,卻沒想到三年后,自己會站在改造一新的民宿庭院里,教天南海北的游客們辨認潮汐紋路。那些曾用來計算魚汛的皺紋,此刻正隨浪花的節奏舒展。
5月的日照綠茵初濃,風暖晝長,一踏上這條陽光海岸綠道,就會有呼吸暢快、自在悠游的清新感。目之所及,一邊是藍天、碧海、金沙,另一邊是交織如畫的松林與花海;沿線還有萬平口景區、海洋美學館和盡顯東夷文化的沿海民俗村。
28公里的綠道南起日出東方燈塔廣場,北至兩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從過去的蝦池子、爛泥潭,到如今平整蜿蜒的綠道,這條風景大道不僅串聯起山海、松林、村居,也串起日照的生態蝶變、文旅升級、民生幸福。
生態為基:一條綠道里的“自然哲學”
晨霧未散,騎行愛好者孫立已踏上綠道起點,咸濕的海風裹挾著松香撲面而來,蜿蜒綠道宛如一條翡翠絲帶,將碧海、金灘、黑松林、濕地與礁石串成流動的詩篇。這條綠道的誕生,不僅是一場生態修復的實踐,更是一次對自然的敬畏與妥協。
“不動一棵黑松,不動一塊礁石,不動一片沙灘”——這是綠道建設者的鐵律。20世紀50年代,日照海岸還是一片風沙肆虐的鹽堿地,黑松林的種植曾是一場與自然的艱難博弈。如今,這片松林早已成為防風固沙的天然屏障,而綠道的修建則選擇“遇樹繞路”,甚至為此增加成本、延長工期。
“每當車輪碾過第17公里處的老船木棧道,總能聽見不同年代的濤聲交響——20世紀90年代漁船的汽笛、千禧年游客的歡笑,還有如今智能驛站播報生態數據的機械音。”像孫立一樣的騎行愛好者們最愛的還是黃昏時分,落日把影子拉得老長,像是要給28公里的光陰刻度添上詩意的注腳。
“以前,這里是閑置多年的水產育苗廠,現在改造成了景點,還建了酒店、咖啡館還有書屋。”孫立說,如今,他與騎行愛好者們颯然暢行在綠樹環繞的綠道上,曲徑通幽,移步換景,一幅生態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這樣的自然生態,維護和保持是重中之重。2025年初春,在離張家臺村不遠的海域上,山東煤田一隊海洋地質院士工作站的高晟遠和他的同事們正在進行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他們需要對捕獲的水生動物進行測量、記錄,然后通過科學計算,來推測這片海域的生態情況。海洋生態系統十分復雜,他們要對海水、海沙、海底的巖石和地形進行細致調查,持續形成報告,為日照的海洋生態開發與保護提供參考。
“我們就是海洋修復工作的第一線,這次取樣,我們發現了海蜘蛛,只有達到一定量級,取樣才能取到,這些小生靈是海洋生態的晴雨表。”高晟遠說。
綠道的生態智慧不止于此。綠道串聯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兩城河口濕地等生態節點,讓78%的森林覆蓋率成為鳥類的天堂,灰喜鵲的啾鳴與海浪的節奏在此共鳴。一位攝影愛好者感嘆:“十年前這里還滿是灘涂蝦池,如今卻成了候鳥遷徙的中轉站。”
民宿經濟:從漁家樂到“詩與遠方”的蛻變
綠道的延伸,激活了海岸線上沉睡的村落。海藍墻繪,原木門窗,繁花似錦,海浪輕拍。在山海天臥龍街道張家臺村,民宿小院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海岸西側。來自濟南的游客陳靜一家剛剛辦理完入住手續,已是第二次來此小住的她頗有心得:“半個月前就要網約,不然根本訂不到。逛海邊、游森伯,泡綠茶、數星星,如此詩意的生活,客房不搶手才怪。”
民宿作為綠道的亮點,也發揮著帶動群眾致富之效。“禁漁期打工,我們倆月入六千;現在改造老屋做民宿,五一四天賺八千。”六月小筑的主理人秦霞擦拭著貝殼風鈴,笑意比院子里花兒更濃。
“像我們張家臺村,前些年主要以漁家樂為主,村里大約有20%的家庭參與,近兩年我們做精品民宿之后,帶動了90%的家庭參與其中,每個家庭年收入提高了70%左右。五一期間,我們村(民宿)入住率達到100%,一房難求,總體收入在120萬左右。”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張家臺委委員李玲玲介紹說。
20世紀90年代,山海天以“漁家樂”聞名。2023年起,“百家民宿”改造計劃啟動,將傳統大通鋪升級為包院式精品民宿,經營模式從“量販式”轉向“體驗式”。如今的民宿小院融入山、海、漁、船、茶等當地特色,成為游客心中的“第二家園”。
據統計,山海天旅游度假區民俗旅游經營戶2600余家,其中精品民宿達到1400多家,民俗旅游床位超過5萬張,山海天成為全國最大的精品民宿集聚區。
眼下,茶民宿、海民宿、山民宿等主題IP深化,讓游客有了更多選擇。在云過山丘民宿,廢棄漁船化身藝術居所,船艙飄著日照綠茶的清香;一休一宿,以廟山前村為核心,輻射廟山萬物藝宿集文旅片區,帶動周邊非遺傳承、手工作坊、直播電商等產業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民宿+經濟。
綠道不僅是交通線,更是“財富線”。村民從“靠海吃海”轉向“靠景致富”。轉型民宿的漁民們感慨:“過去捕魚看天吃飯,現在游客來了,我們靠服務也能過上安穩日子。”
文旅融合:場景煥新下的“親海生活帶”
這條被陽光吻過的綠道,像串起珍珠的銀鏈,將散落的故事逐個點亮。騎行愛好者陳欣和他的另一半就相識于這條陽光海岸綠道,兩年前的他們在這里騎行、拍照,兩年后的他們即將邁入婚姻殿堂。“結婚的外景拍攝我們就選在了這條綠道上,它見證了我們一路走來的幸福時光。”陳欣一臉幸福地說。
清晨,陳欣和男友沿著綠道向北飛馳,海風掠過耳畔,遠處的新人在礁石邊拍攝婚紗照,咖啡廳飄出拿鐵的香氣。這條綠道,早已超越“觀光”的單一功能,成為多元業態交織的“生活劇場”。
“在綠道上,騎行、健步行賽事比比皆是,‘騎遇日照’系列活動的參與者從本地市民更是擴展到全國騎行社群,我們見到了越來越多的來自四面八方的騎友相聚于此。”陳欣感慨道。
在萬平口景區,蜿蜒的海岸線向遠處延伸,綿軟的金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攝影愛好者宋年升舉起相機,按下快門,藍天、碧海、金沙,一張渾然天成的風景照呈現在眼前,“這整條海岸線,就是日照的一個完美的照片墻。”宋年升說。
走進花嶼海婚拍基地,碧海藍天、金色沙灘、森林綠道等多元景觀,為婚拍提供了豐富背景,蔚藍海岸線上的“LOVE”和“天使之翼”等每一處打卡場景都人潮涌動,等待拍照的人們排起長長的隊伍,成為人們留下日照記憶的最佳取景地。
“婚拍基地中心開放至今已接待旅拍超6萬人次,其中山東省外新人占40%以上,日照市以外占90%以上。”基地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道。
夜幕降臨時,綠道旁的“咖啡與海”點亮暖黃燈光,沙灘音樂派對與星空露營交織成夏夜狂歡。日照還推出“低空游海岸”項目,直升機俯瞰綠道全景,海上航線串聯燈塔廣場與森林公園,形成“海陸空”立體體驗。
“玩了一整天,晚上再來看《東海上人姜子牙》沉浸式演出,不僅是孩子們,更讓我們成年人也體驗到了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娛樂休閑的完美結合,一年來至少六次是我們家族一直以來堅持的事情!”江蘇游客田先生坦言,每次來到日照,就會收獲不一樣的新體驗。
從燈塔景區到森林公園,人山人海的勝景如畫一般點綴著日照綿長的黃金海岸。清晨看日出,白天去趕海,金沙灘上徜徉綠道,露營、騎行、喝咖啡、看演出、賞煙花……氛圍感十足的海邊生活場景,描繪出了屬于日照的“松弛感”。
近年來,為了讓市民共享生態紅利,日照精心打造了親海近海的生態空間,構建了集生態、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濱海景觀公共空間,實現還景于民、還海于民。
從鹽堿灘涂到“親海生活帶”,日照陽光海岸綠道不僅是一條物理通道,更是一條發展之道、幸福之道。它證明:當城市以生態為底色、以人民為中心、以融合為路徑,便能書寫“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贏篇章。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