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與空心村的邂逅,究竟是民宿用真金白銀激活了凋敝鄉村的造血功能?
還是空心村用殘存肌理為民宿經濟搭建了天然秀場?
熱潮退去,那些被粉刷一新的夯土墻下,是否藏著空心村真正的脈搏?
那些被流量澆鑄的鄉愁標本,終將引向何方?
當鄉村復興再度成為文旅熱詞,當空心村成為招商PPT上的財富密碼,更多村落依舊在沉寂中走向消亡。我們采訪了幾位致力于用文旅產品改變鄉村面貌的先行者,試圖在他們的故事中,尋找更多答案——
2018年,蘇州吳江區的一個傳統村落——南厙村,一場關于鄉村蛻變的序幕被悄然拉開。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項目的入駐,將村內十余戶老舊農房改造為融合蘇式美學與現代生活方式的鄉村民宿、共享空間。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
「我想做一個讓每個民宿都是民宿主對生活價值觀的映射的非商業化空間。」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的發起人張文軒認為,如果拋開其他,只談對這個項目的理想狀態,那一定是情懷至上。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如同一顆種子,在南厙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非島
非島
同一年,舟山定海鹽倉,六爺帶著非島項目踏入了一個名為黃沙的古村落。
「在我看來,鄉村不應只是城市的附庸,而應擁有與城市并駕齊驅的魅力。它有著城市不具備的自然生態條件,同時它要有城市生活方式的配套。這,是我心中理想鄉村的模樣。」
出于這份對理想農村狀態的執著追求,非島項目的業態在黃沙村緩緩長出枝芽。
與此同時,各地的古老村落,也在試圖實現「空心村」的蝶變。
浙江東陽市三單鄉,是東陽全市唯一的零工業、純生態鄉。隨著社會變遷,許多村民離鄉入城。全鄉人口1.1萬人,常住人口僅0.4萬,70%村莊為空心村。
2020年,林棲三十六院民宿入駐東陽市三單鄉,盤活了三單鄉的生態優勢,帶動了鄉村旅游、休閑康養、學生研學、農特產品售賣等,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同時借力非遺文化的業態發展,吸引大批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
江西贛州峰山村原屬于典型的空心村,54棟農房中僅剩4戶老人留守,大量農房和土地荒廢閑置,老屋漏風,青石板雜草叢生,年輕人像候鳥一樣往外飛。
2024年,「百美村莊」項目在峰山村以「針灸式修復」喚醒54棟危舊民居,實現了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共享鄉村的發展成果。
近十年,隨著鄉村旅居熱度攀升,網紅民宿、爆款宿集看似輕松地贏得天降流量,讓更多籍籍無名的空心村,成為投資者眼中,潛力無限的寶藏。
熱潮中不乏冷靜思考:什么條件下,空心村能撕掉「空心」標簽,成為文旅爆款?
「民宿,是推動鄉村發展的堅實一份子,更是一把利刃般的敲門磚。」
采訪中,很多人都提及,因為民宿這一橋梁的存在,為凋敝村落引入了流量活水。
非島
其次,在民宿作為敲門磚進入了空心村后,活化在地文化定是其中關鍵一招。
據2022年文旅部數據顯示,全國60%的鄉村民宿存在主題定位模糊、文化內涵薄弱的問題。在此背景下,許多民宿主在投身空心村時,都有在做一個事——激活當地文化。
六爺透露,「在非島,我們曾聯手中國美院的學生,用那些被遺忘在角落的舊漁網,打造出一場震撼人心的藝術展。未來,也計劃著做一場關于漁業發展和演化的敘事、建造一座古法制冰廠的博物館,讓那些消失已久的生活文化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他還提到,「對于未來計劃中的事情,許多細微末節皆需借當地村民去了解和體悟的,所幸,當地村民極為配合。在他們眼里,有人進入這個村子,帶動整村發展,已讓村民們享受到了一個更加舒適和健康的居住環境。如今要帶動更多的文化發展,大家都特別支持。」
張文軒表示:「過去,我在東山做民宿時,將東山的非遺木雕文化融入其中,呈現給入住的客人。但我并不靠賣非遺賺錢,只是把它作為客房的附加價值,讓來這的人能更深入地了解當地傳統文化。」
瀏覽當地公眾號對相關介紹,在民宿的設計上能看到一些木雕文化的肌理,既增加了民宿的文化氣息,又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在這里住宿,能真切邂逅非遺木雕古藝,別具意義。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人文茶室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芳香療愈空間
再次,面對經濟空心化的困局,發展多業態是條破局路。
據了解,2022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第二產業的15%。在傳統農業附加值走低之時,從民宿到多元融合的路徑成了可選良方。
例如,經過7年的發展,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在南厙村發展出了民宿、創意工作室、人文茶室、手作體驗集合店、私房菜、芳香療愈空間等綜合業態。
非島書局
非島書局
民宿之外,非島也在多元業態的協同發展。引入了不少本地創業者來黃沙村開設面包房、酒館、餐館、書局、藝術中心、露營等共享業態。
最后,人是實現空心村逆襲的源頭。
所謂空心村?是青壯年外流,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占比超70%。所以,在空心村的逆襲之路上,人才回流也是必要措施。訪談中,六爺就這個問題展開了回答。
「鄉村是用來生活的,我把非島打造成適合人生活的社群,里面包含吃飯、住宿、休閑玩樂的業態。正因此,吸引各方人才回流,有村民投身務工,也有外地青年踴躍加入。」
當民宿與其他業態興起時,人才也在漸次回流,人口空心化的困局也在慢慢被解決。
不容回避的是,在一些整村激活、大起大落的項目里,也不乏民宿熱潮退去后,雖看似多元業態并進,卻因誤判市場接受度、剛需性與需求量,導致生意慘淡的情況。
在后繼經營乏力的現實挫敗中,鄉村很容易陷入「二次空心化」。
例如,無錫嚴家橋村、堯歌里、南方泉老街、黃土塘村等傳統村落,在民宿熱潮中曾迎來客流高峰。然而,隨著熱潮退去,一些村落可能盲目跟風,過度開發民宿和配套商業設施,導致供給過剩。比如,在堯歌里,資本為迎合假期流量進行的大規模投資和業態布局,在非節假日難以維持,導致生意慘淡。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鄉村不可避免地被裹挾進商業浪潮。為逐短期經濟之利,部分鄉村陷入「網紅化改造」的怪圈。過度商業化的打卡點肆意瘋長,更是導致鄉村文化內核的二次空心。
例如,安徽宏村憑借獨特的徽派建筑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大量游客。隨著旅游開發,其核心區商鋪密度超70%,商業氛圍日益濃厚。而過度商業化也導致原住民外遷率達40%,古宅淪為拍照背景,傳統生活場景被抽離。
各種問題的疊加,很容易讓高歌猛進的鄉村復興新局面,轉而復歸空心化,黯淡收場。
如何避免「二次空心」?如何讓民宿「自我造血」?
采訪中,我們收集到一些歷經實踐的經驗之談。
其一,合理掌握「發展節奏」。
在鄉村振興與旅游開發的浪潮中,不少空心村借民宿產業短暫重煥生機,可流量紅利消退后,「二次空心」危機卻悄然浮現。
對于規劃民宿及各業態規模與流量的發展節奏,張文軒表示更傾向于將其視作一個循序漸進、自然生長的過程。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
白相里·鄉村實踐社區
「舉個直觀例子,曾有政府邀我將民宿項目引入某空心村,規劃投入四千萬改造20套房子。巨額資金砸下去,短期內或許能引來流量,但社會會迫不及待要求快速回報。
我不會這么做,我更傾向于用四百萬改造兩套房子,這樣社會對我的期待值降低,我就有充裕時間和空間,以低成本挖掘空心村的流量潛力。」
其二,平衡情懷和商業,做好「守與變」。
當網紅化改造讓鄉村淪為拍照背景,當千篇一律的民宿消解了鄉土韻味,村游的核心魅力——真實的生活質感與原生的文化肌理正在流失。
從空心村到文化地標,六爺用7年堅守,證明了情懷與商業可以共生。
復盤非島項目的蛻變脈絡,會發現早在規劃之初,民宿就不是核心錨點,「非島是以多元的生活方式為藍圖規劃布局的」。
非島·望潮房 圖片@攜程
非島·望潮房 圖片@攜程
在精心雕琢各類生活業態的過程中,非島項目發起人六爺,懷揣對村子的眷戀,保留了村中諸多「舊物」。
比如,在建造民宿時,部分民宿保留了當地老房子那承載著歲月痕跡的部分構造,亦或是沿用了歷經風雨洗禮的原有石材;
在為民宿命名之時,更是緊密圍繞著黃沙村這個海邊村落的文化脈絡,彰顯出其獨特的海洋基因。
通過這些建筑空間的語言,留住了在地文化和生活肌理的元素。
非島·延齡酒家
非島·延齡酒家
非島在黃沙村打造的延齡酒家,名稱「延齡」在寓意長壽之外,也寄托著主理人慎章翔對外公的深切懷念——其外公生前是廚師,擅長制作湖州菜。
延齡酒家以傳統湖州風味為特色,推出湖州臭豆腐、糖醋排骨等家常菜品。隨著東海百里文廊的全線開放,延齡酒家成為觀光游客歇腳就餐的熱門場所,幾道家常小菜、一壺清茶,為游客掃去一身疲憊。
「是一家餐館,也是鄉村文化記憶的載體」。
「在平日里和村民的交流過程中,我慢慢了解村民的訴求,所以我會鼓勵村民重拾往昔勞作,利用好自家土地,繼續在農田耕作,如復種那些曾被擱置的作物,讓村子漸復舊時風貌。要是沒人收購他們的農作物,我便主動收下,再拿到外面售賣。」
在鄉村復興的時代命題里,成功案例不斷涌現,也不乏大量資源在無序開發、貿進中被浪費、損耗、閑置。
2025年,人人都嘆「民宿難做」,或許,這段被迫放慢腳步的時光里,有人正在醞釀下一次的復興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