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還有面包賣?最近,揚州市中醫院突然在社交平臺上火出圈,推出6款藥膳面包,里面加入了黨參、茯苓、當歸等中草藥材,最多一天售出3600個。醫院方面介紹,目前售賣方式是在微信群里接龍,提前預訂,“按需生產”,第二天在指定時間到醫院食堂排隊領取。由于對藥膳面包感興趣的人較多,醫院已經建了8個“面包微信群”,每群人數幾乎都達到500人。
負責研發的揚州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趙偉表示,醫院還會繼續推出減重輕食、藥膳冰淇淋、人參熬夜水等“養生潮點”。吃藥膳面包真的有養生療效嗎?醫院方面稱,藥膳面包不能代替藥物,但“肯定比吃油炸食品更好”。
醫院食堂售賣藥膳面包,窗口排起長隊 受訪者供圖
面包更新至少5個版本
“中醫院+面包!好好吃啊不愧是你”——4月初,揚州市中醫院的官方賬號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一則消息,稱醫院即將推出“食堂聯合門診做的藥膳糕點”,很快評論就超過100條。
面包共6款,取名就有濃濃的“中藥味”,如八珍司康、堿水四神膏、七寶茯苓美髯包等,每個面包的包裝袋上都標明了所含藥材,如當歸、茯苓、蓮子、陳皮等,最多的一款面包中,包含6種藥材,價格都在10元左右。
趙偉介紹,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注重養生,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接受中醫藥文化,“藥膳面包”這一創意始于去年。經過幾個月的研發和準備,今年4月正式面市。
“在研發藥膳面包的過程中,中醫專家和面包烘焙師在一起,進行了多次嘗試。”趙偉表示,每一個環節都經過反復“測試”,例如中藥是熬成水還是打成粉口感更好,到底選擇哪些藥材加入面包更合適,中藥味該濃一點還是淡一點。
藥膳面包推出后頗受歡迎 受訪者供圖
在藥材的選取上,醫院參考了一些經典古方,如《金匾要略》《本草綱目》等,同時又在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102種藥食同源名單之列。
“在人群方面,主要針對亞健康體質偏頗人群的養生需求,在醫院的亞健康門診中,情緒緊張、焦慮的人群特別多,選擇藥材時,就會傾向于具有安神疏肝功效的。”趙偉說,至于口味方面,每次做出成品后,醫院會進行“內測”,或請社區居民品嘗、提意見。“口感的調整是最難的,有人覺得面包中藥味太濃,也有人覺得沒什么中藥味,在更新了至少5個版本后,最終定下來的6款面包,推出后就一直供不應求。”
中醫院為何“拼副業”
近兩年,不少中醫院都在“拼副業”,不光要能看病、配藥,還要靠賣面包、奶茶甚至文創產品“圈粉”年輕人,目的不外乎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接觸中醫藥文化。揚州市中醫院介紹,推出藥膳面包只是第一步,之后還將陸續推出更多時令養生食品,如端午期間會有藥膳綠豆糕、藥膳粽子,另外醫院還會將藥膳與淮揚菜相結合,在菜品方面有所創新。
藥膳面包推出后,揚州市中醫院并不滿足于僅在醫院食堂售賣,還與“廣陵醫派”揚州中醫藥健康文化旅游活動月相結合,在集市、義診等場合“露面”。
不少消費者專門到醫院食堂買面包、打卡 受訪者供圖
賣面包的中醫院并非個例,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近日也推出了荷葉消暑包、麥冬吐司等。除了面包,飲品也成為部分中醫院創新產品的“抓手”,如嘉定區中醫醫院曾推出不含糖的奶茶,里面加入了自帶甜味的羅漢果和無花果,還有百合、桔梗等;浙江省中醫院更是直接探索中藥代茶飲的產業化方向。去年該醫院研發的烏梅湯就曾創下單日配出200萬帖的記錄,今年在5月21日還上線“烏梅湯2.0plus”,烏梅湯系列茶飲制方人,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夏永良說:“烏梅湯2.0plus不僅解暑化濕,還能起到減脂降濁的作用,尤其適合高脂血癥和超重人群飲用。”
部分中醫院選擇“中藥+烘焙”“中藥+茶飲”等跨界式賽道,一改人們對傳統中醫院的認識:不再只是老年人看病的地方,也迎來年輕人排隊。對此,業內人士認為,藥膳面包火出圈,表明“中醫藥+”需要更多內容、場景上的創新,讓更多中藥經典古方與現代人的需求相結合。
不過,在推出各類創新產品的同時,如何讓消費者正確認識中醫藥創新產品,避免功效方面的夸大或誤導,這些問題和中醫藥理念的傳播同樣重要。
原標題:《藥膳面包之后還有藥膳冰淇淋,中醫院搞創新,市場買賬嗎?》
欄目主編:陳抒怡 文字編輯:陳抒怡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欣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