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全國的學子有福了。近日揚州文旅發出“邀請函”,今年7月至8月,瘦西湖、大明寺、隋煬帝陵遺址公園等揚州八大知名景區向全國大中小學生免費開放。
不用門票,不趕時間,更能好好地走一走。古往今來,名篇佳作,“慢”游揚州,連詩人的腳步都放慢了。
從李白的“煙花三月”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揚州用詩詞編織了一張溫柔的網,讓人甘愿沉溺其中。
本期江蘇文脈開啟“讀城·詩詞里的江蘇”系列報道來到揚州,在假期到來之前,規劃一場揚州游,學古人“騎鶴”的從容,在瓊花影里、明月橋頭,將日子過成一首“揚州慢”。
“慢”游揚州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如果說江南是一首婉約的詞,揚州便是詞中最動人的韻腳。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橋一柳,皆浸潤著千年詩情。
從李白筆下“煙花三月”的爛漫,到姜夔“冷月無聲”的蒼涼,揚州以“慢”為骨,在時光的長卷中鋪陳出一場永不散場的風雅。
“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南宋詞人趙以夫在《揚州慢》中,以瓊花為引,將揚州春色比作天宮仙景。
如今,何園、個園中瓊花依舊,若逢雨后,花瓣凝露如碎玉成球,恰似詞中“看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的凈潔之美。靜立花下,方知揚州之慢,是草木有靈,歲月無聲。
三月揚州,瓊花似雪,柳絮如煙,正是“煙花”二字最貼切的注腳。
漫步瘦西湖畔,看五亭橋倒映碧波,恍若杜牧筆下“春風十里揚州路”的繁華重現。
古人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而今日的揚州,只需一雙布鞋、一顆閑心,便能攬盡“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溫柔。
“慢”憶揚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揚州的“慢”憶,始于二十四橋的月影。唐人徐凝曾擲筆長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而杜牧更在橋邊埋下伏筆:“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千年后,橋畔紅藥依舊年年生發,恰如姜夔筆下“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的詰問。揚州人把歲月釀成慢曲,教游人沿著平山堂的碑刻,讀歐陽修“手種堂前垂柳”的太守風流。
“慢”憶揚州,終要觸碰歷史的痂。文天祥過廣陵時悲吟“千載英雄淚,如今況楚囚”,史可法殉城前疾書“書至此,肝腸寸斷矣”,如此慷慨赴義,墨跡點點,也是血跡斑斑……
但這座城總能在傷口上種出花來——梅花嶺的寒香暗合了“數點梅花亡國淚”的忠烈,揚州的筋骨,從來柔中帶剛。
“慢”憶揚州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誰說江蘇沒有“夜生活”的?揚州人首先就不同意。
穿越到千年前的大唐,在明月夜,揚州人張若虛會帶你來到江邊,賞那“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絕佳夜景。
一輪明月在浪潮翻涌間冉冉升起,雄渾壯闊之景躍然眼前。
江水蜿蜒曲折,繞著繁花似錦的原野流淌。月光傾瀉而下,灑在花樹上,晶瑩閃爍,宛如細密的雪珠簌簌飄落,整個世界仿佛沉浸在一片銀白的朦朧之中……誰看了不得說一句美!
《江蘇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副主編、南京大學資深教授莫礪鋒,曾在江蘇文脈大講堂上介紹,“孤篇橫絕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從題名到詩句,共寫了13次“江”字,這里的“江”就是長江。
莫礪鋒說,在《春江花月夜》誕生的初唐時期,揚州是長江入海處,因此成為觀濤的勝地。去揚州看廣陵濤、廣陵潮,就像今天去看錢塘潮一樣熱門。“張若虛觀看長江,應該就在現在揚州西南方向一個叫三江營的地方。”
揚州的夜景,既有空靈幽靜的自然之美,也有繁華熱鬧的城市之美。
作為漕運路上的節點城市,大唐揚州是當時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都會。
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李紳,曾乘船來到揚州,還被這里“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的繁華夜景驚到了。
唐代大詩人王建更是到揚州最繁華的市集夜游,看“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
你看,原來揚州才是真·大唐不夜城。
“慢”賞揚州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揚州依江伴山,景致自不用說。王安石當年泊船于此,眼見“春風又綠江南岸”,卻問“明月何時照我還”,大約也是被這慢吞吞的景致“絆住了”。
揚州的山水,不以險峻取勝,然而正是這江南風韻、溫吞如水的格局,偏生能留住過客的魂魄。
鄭板橋筆下"畫舫乘春破曉煙"的景致,便是這般慢條斯理地展開——畫舫是慢的,曉煙是慢的,連那滿城絲管聲,也必得慢悠悠地拂過榆錢,才算得揚州風味。
這等山水間孕育出的揚州人,自然文藝范十足。鄭板橋說“十里栽花算種田”,生生將泥土味的田園歌寫出了花香。
如今的瘦西湖畔,游人如織。他們舉著相機,匆匆掠過五亭橋,又急急奔向二十四橋。殊不知揚州的山水,原是要用慢火煨著看的。
杜牧說“十年一覺揚州夢”,連李白那般豪放的人,說到揚州,也得嘆一句“煙花三月下揚州”。
慢賞揚州山水,其實是在賞一種消磨時光的智慧。這智慧藏在瓜洲的明月里,躲在邵伯湖的微雨中,最終化作詞人頭上的白發,與酒暖香溫時的那一縷悄然。
夏日燦爛,揚州慢慢,這座城固執地守著張若虛春江畔的那輪月亮,等每一個狂奔的現代人,找“滟滟隨波千萬里”的心跳。
還有哪些關于揚州的好詩好詞,歡迎評論區互動~
文 |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宋經緯 張文穎
圖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莊劍翔
視頻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錢念秋
部分詩詞來自《江蘇最美詩詞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