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著油紙傘……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br/>
這首《雨巷》可以說和徐志摩《再別康橋》是流傳最廣的兩首現代詩,而就如同徐志摩沒能打動林徽因的心,《雨巷》的作者戴望舒也沒能打動“丁香姑娘”的心,從熾熱到冷寂,他用了8年的時間。
戴望舒
癡戀好友妹妹,情詩錯投雜志社
戴望舒心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名叫施絳年,是戴望舒好友施蟄存的大妹。
因為志趣相投,戴望舒在學生時代就和施蟄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直到兩人畢業后也經常三五好友坐而論道,討論文學的話題,當時的戴望舒創辦過文學刊物,發表過多首現代詩,以詩人的身份小有名氣了。
但美中不足的是,凡是詩人都有一個自己心中的繆斯,可戴望舒卻一直沒能尋到這樣的一位女神,除了緣分未到,這也與戴望舒的外表不無關系。
年少時的戴望舒生過天花,在那個醫學不發達的年代,他雖然比大部分幸運挺了過來,但不幸的是留下了一臉的痘印不甚雅觀,身邊的朋友沒少拿這事和他開玩笑。
戴望舒常以男子漢不應以外貌來評價進行自我安慰,但詩人天性敏感,他不可能不為此感傷,所以即便遇到心儀的姑娘,也只好把這份愛藏在心底。
施絳年
直到施絳年的出現。
戴望舒遇到施絳年時23歲,施絳年則年方十八,不知在戴望舒看到施絳年時是否真的聞到了丁香花香,但他的心卻是就這么被勾走了。
鮮與女性打交道的戴望舒不敢當面表達自己的愛慕,于是他把這份熾熱的感情,都寫進了詩中。
《我底記憶》是戴望舒的第一本詩集,戴望舒在書的扉頁中就大膽向施絳年表白,之后的《雨巷》《煩憂》等詩歌也都是為施絳年所作,甚至還鬧出過把寫給施絳年的情詩錯寄給編輯部的笑話。
戴望舒如此浪漫且大膽地示愛,有贏得美人心么?可惜,施絳年感受到的,只有尷尬。
施絳年會有這樣的感受不難理解,試想若你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女,一位哥哥的朋友經常出入你的家中,你們的交情也無非是見面時的點頭之交,可忽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這位哥哥的朋友寫詩向你表白了,你會作何感想?
戴望舒(左一)
戴望舒可以發掘生活中的美,卻不懂少女的心思,他偏執的認為,之所以施絳年還不肯接受他,是因為自己誠意不夠,得再接再厲,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頻頻示愛,以至于以死相逼。
1931年戴望舒向相識3年的施絳年求婚,或者說逼婚,戴望舒給了施絳年兩個選擇,要么接受他的愛,要么接受他就這樣死在面前。
這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這是以“求婚”為名的逼婚。
其實這幾年戴望舒的求愛,讓施家兄妹都不堪其擾,但為了維系這段友誼,不好撕破了臉。
施蟄存知道自己的妹妹對戴望舒沒有那種意思,可沒想到的是,其實這是一部“三個人的電影”,那時的施絳年正戀著一個名叫周知禮的人。
施蟄存
遠渡重洋求學,只能登報官宣分手
周知禮,人如其名,出生于書香門第,還跟戴望舒同是復旦大學的校友,而跟施絳年則是同事關系,之后兩人發展成戀人關系,只是有第三個人不答應,不是戴望舒,而是周知禮的妻子。
是的,周知禮是結了婚的,就在戴望舒認識施絳年的第二年,戴望舒愛著一個無法給他回應的人,施絳年又何嘗不是?
所以后來施絳年答應了戴望舒的求婚,除了戴望舒的以死相逼外,恐怕也是想借此結束掉這段不倫的關系。
在施絳年答應求婚后,戴望舒怕夜長夢多,趕忙讓自己的父母從老家把親事定下來。
結婚講究的是一個你情我愿,只要如此,一無所有也能跟你天涯海角,如果不情愿,那是半步也難從。
施絳年
施絳年不過是把戴望舒當成了類似于現代的“備胎”,可真要結婚,就打起退堂鼓了,可求婚已經答應下來了,現在要反悔也來不及了,怎么辦呢?施絳年想了個緩兵之計。
施絳年借口說男人應該以事業為重,學業為重,戴望舒現在的事業正在上升期,精力應該放在提升自己,充實自己上,所以她要求戴望舒去法國留學,學成歸來才能與他完婚。
以當時戴望舒的經濟現狀,出去留學實在不是一個明智之舉,但為了抱得美人歸,戴望舒還是答應了。
在戴望舒遠渡重洋之時,施絳年也表現得依依不舍,畢竟兩人還是有些感情的,只不過沒到要以身相許的份上。
后來戴望舒在《航海日記》中這樣回憶那次的分別:
……最難堪的時候是船快開的時候,絳年哭了,我在船舷上,丟下了一張字條去,說:“絳,不要哭?!蹦菑堊謼l隨風落到江里去,絳年趕上去已來不及了。
……飯后把絳年給我的項圈戴上了,這算是我的心愿的證物:永遠愛她,永遠系念著她。
戴望舒(右)和友人
戴望舒到了法國以后也一直給施絳年寫信,內容也是情意纏綿,弄得哥哥施蟄存都有些尷尬,提醒戴望舒寄信時以示區分,不至于讓他讀錯了信。
這樣的熱情,施絳年只維持了大約半年的時間,之后也就懶得給戴望舒回信了。
從1934年10月5日,施蟄存給戴望舒的回信中可知,當時兩人的關系已經在破裂的邊緣,而哥哥也已經不想當和事佬,默認了這樣的局面。
1935年4月戴望舒回國后,兩個人正式分手,并登報官宣此事。
兩段婚姻,最終孤家寡人
施絳年在與戴望舒分手后不久也是守得云開見月明,周知禮離婚了,兩人結合后又一起去了臺灣,一直在那邊生活到老。
施絳年
戴望舒也沒閑著,很快又有了新的戀情,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朋友的妹妹,不過不同的是,這次是朋友自己主動介紹的。
在得知戴望舒分手的消息后,好友穆時英對他說:“施絳年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我把妹妹穆麗娟介紹給你,她可比施絳年美上10倍!”
當時穆麗娟只有16歲,比初見施絳年時還小2歲,而戴望舒已經是28歲。
不知穆麗娟是真的比施絳年美上10倍,還是戴望舒急于療傷,總之兩人很快就確立了關系,半年后就訂了婚。
婚后的戴望舒,也是滿眼都是自己的妻子,在《眼》一詩中,兩人更是愛得仿佛要融化成一個肉體:
戴望舒和穆麗娟的結婚照
“……我是你的每一條動脈,每一條靜脈,每一個微血管中的血液,我是你的睫毛,是的,你的睫毛,你的睫毛……”
只是,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柴米油鹽奶粉尿布,逃不過雞毛蒜皮。
在度過了詩情畫意的蜜月期后,兩個人的矛盾開始爆發。
穆麗娟把矛盾的根源歸結于戴望舒從來就沒有愛過她,在他的心中,依舊只有不曾真正得到的施絳年。
因為戴望舒當年的高調,穆麗娟很難不知道他與施絳年糾葛的一些細節,但年幼的穆麗娟愛戴望舒的熾烈,她覺得只要假以時日,戴望舒的熾烈也會傾注在她的身上,可最終等來的卻是熾烈且無止境的爭吵。
1940年,穆麗娟向戴望舒提出了離婚,而戴望舒則又一次提到了死。
穆麗娟
當初,他在向施絳年求婚時,以死相逼,如今,在穆麗娟提出離婚時,他又以死相逼,寫下《絕命書》:
“幻想毀滅了,我選擇了死,離婚的要求我拒絕,因為朵朵(大女兒戴詠素)已經5歲了,我們不能讓孩子苦惱......”
而施絳年和穆麗娟這兩個女人都懷有同一種絕望,而這種絕望,讓兩人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施絳年因為對周知禮的絕望,選擇了接受,穆麗娟因為對戴望舒的絕望,堅持離婚。
穆麗娟離開了,戴望舒當然也沒有真的死。
有人說生命是一個輪回,婚姻又何嘗不是,如果你愛錯了一個人,很可能會錯愛了第二個。
戴望舒為了療愈第一段感情的傷,與穆麗娟閃婚,而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并沒有讓戴望舒從中學到什么教訓。
戴望舒和穆麗娟
1942年,也就是戴望舒與穆麗娟離婚兩年后,戴望舒認識了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楊靜。
詩人的目光永遠在找尋,從一件事物上找尋出另一件事的美,當初戴望舒試圖從16歲的穆麗娟身上找尋到施絳年18歲時的影子,而16歲的楊靜又讓戴望舒看到了初見時的穆麗娟。
這種時空的交錯,可以成就詩歌的夢幻,也為生活的麻煩埋下隱患。
但總之,戴望舒與楊靜,又毫無新意的墜入了愛河,同一個悲劇,在同一個人身上第三次上演。
楊靜愛戴望舒,愛這個年長她21歲,足以做她父親的男人,可是這種愛里又不能不摻雜著盲目,連當事人也不知,她愛的究竟是自己美好的幻想,還是站在自己眼前活生生的人。
當初的戴望舒沒想明白這個問題,現在的楊靜也沒有想明白,但這不要緊,生活會給出它的答案。
戴望舒和楊靜一家人
楊靜為自己擁有了一位詩人男友感到很開心,仿佛自己的人生從此也要鑲上金邊,可是在楊靜父母的眼中,戴望舒只不過是一個離異帶著個7歲女娃娃的中年男人,自己的女兒如果跟這樣的人結合,這就意味著才結婚,就要做人家的后媽。
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他們明白,女兒楊靜只是一時頭腦發昏,她愛上的是一位“詩人”,而不是戴望舒這個人,是夢,就會有醒的一天。
如果沒有家人的反對和重重阻撓,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否也可以不用殉情,而是和多數情侶那樣,擁吻、爭執然后很不體面的分手呢?
父母的反對,反而觸發了楊靜的叛逆,她把父母的體貼當成了迂腐,父母認為她不懂生活,而她認為父母不懂愛情。
就這樣,父母的一致反對,反而是把楊靜趕進了戴望舒的懷抱。
楊靜
也就在1942年年底,楊靜與戴望舒完婚,此時距離兩個人相識還不足一年的時間。
結婚后最初的幾年,兩人確實過得很幸福,戴望舒此時已經不是當年的窮文人,能給楊靜不錯的物質生活,那時的私家車可是稀罕玩意,而戴望舒就已經讓楊靜過上了有車一族的生活。
戴望舒依舊為愛人寫詩,這首《贈內》就是為楊靜所作:
“即使清麗的詞華,也會消失它的光鮮,恰如你鬢邊憔悴的花,映著明媚的朱顏。不如寂寂地過一世,受著你光彩的熏沐,一旦為后人說起時,但叫人說往昔某人最幸福。”
兩年后兩個人迎來了第一個孩子,也就是戴望舒的二女兒詠絮。
相戀與相守,是兩回事,相戀時,看到的都是對方最好的一面,所以決定能不能在一起的,是兩個人的優點。
相守時,真實的一面才顯現,所以決定能不能走下去的,是兩個人的缺點。
優點與缺點之間的落差有多大,一段感情的崩潰就有多快,戴望舒與楊靜的崩潰,發生在婚后的第六年。
1948年,楊靜移情別戀了,她戀上了一位姓蔡的年輕人。
這真的是一個輪回,戴望舒在23歲時愛上了施絳年,而楊靜也在23歲時愛上她的男神,而這兩次觸電,最后受傷的都是戴望舒。
楊靜對戴望舒的感情,開始得濃烈,結束得也干脆,她并沒有想著要東食西宿,享受著戴望舒給她的物質條件,又享受著年輕人的愛。
發現自己愛情轉移后,楊靜很快就向戴望舒提出了離婚的要求,或許是因為上次穆麗娟的決絕,沒給戴望舒的以死相逼留下發揮的空間,所以這一次戴望舒也沒太為難楊靜。
也或許是戴望舒心里也明白兩個人并不匹配,妻子愛上另外的男青年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此時兩人已經生育了兩個女兒,婚后各自撫養一個。
戴望舒和女兒朵朵
這就是詩人戴望舒的三個感情故事,或者說,事故。
錢鐘書曾說,雞蛋好吃何必要認識下蛋的母雞?意思是說,讀者應該要把作者和作品分開來看待,喜歡作品沒必要非得愛屋及烏。
最浪漫的詩,最不浪漫的是詩人。
施絳年之所以始終沒能真正接受戴望舒,不僅僅是因為她愛著周知禮,也是因為她明白,戴望舒的這種愛,是不真切的。
戴望舒真正愛的,是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而施絳年很明白自己并不是這樣的姑娘。戴望舒不過是把這種美好的想象投射到了施絳年的身上,自顧自的愛戀著。
之后他又“故技重施”將這個丁香姑娘換成了穆麗娟,換成了楊靜,而朝夕相處的生活也讓戴望舒明白,穆麗娟和楊靜到底都不是丁香姑娘。
圖片來源網絡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而裝睡的人也是最痛苦的,夢醒時分,只剩下婚姻的一地雞毛。
愛具體的人,而不是愛抽象的人,生活需要詩意的裝點,但不能失明,以致看不清眼前活生生的人。
參考文獻:
史詩茶座:《戴望舒與施絳年的一段往事》 劉軍
人物春秋:《“雨巷詩人”戴望舒的三段戀情》徐延華
文史博覽《寄錯情書抱得美人歸》王吳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