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位于重慶市東南部,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是出渝達鄂、湘、黔的重要門戶,素有“渝東南門戶、湘黔咽喉”之稱。
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以其雄奇的山川、旖旎的風光聞名遐邇,酉陽建縣州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曾是800多年的州府所在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生活在酉水河畔的土家、苗族人民更是繼承和發展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
一起來看看酉陽名列第1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4大最美古村落,你去過幾個?
1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蒼嶺鎮大河口村
名列第1批中國傳統村落。以石泉古苗寨聞名遐邇,古寨位于酉陽縣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核心區蒼嶺鎮大河口村阿蓬江畔,又名“火燒溪”。有渝東南第一苗寨之稱。
古寒分上中下3寨,全是石姓,寨上有128棟木質民居,有138戶500多村民。古寨被1000多棵古樹,500多丘梯田和滿山翠竹緊緊圍繞,是重慶市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苗寨。
古苗寨依山而建,占據了一個形似半島的山腰,形如一把坐北朝南的椅子。整個寨子里有8孔山泉,這8孔山泉不僅清冽甘甜,四季不干,而且冬暖夏涼。整個寨子梯田層疊,竹林環繞,郁郁蔥蔥,美不勝收。古樸的木屋、明亮的石板、流淌的溪水、別致的木橋、高聳的古樹連為一體。
古苗寨清一色的石姓人家,因而被稱為石泉,“石泉苗寨”也由此得名。另有傳言,這里過去常有猛獸毒蛇出沒,無人敢居住,后來,石氏祖先來到這里,放火燒山,燒走猛獸毒蛇后定居下來,故“石泉苗寨”小地名又為“火燒溪苗寨”。
據《石氏族譜》記載,酉陽石姓一世祖石宦曹系北宋開國元勛石守信六世孫石士器后裔。石泉石姓從“才”字輩傳至“世”字輩,迄今已有15代。石姓人素來尚武,故人多高大,性格粗獷豪爽,明清出了兩個武秀才。后來隨著漢文化的滲透,逐漸重視文化和教育,清末即有石昌熙中舉、石宗俊中秀才。
石泉古苗寨中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木質瓦房。有的是吊腳樓,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3間正房,有的是5間正房,有的除了正房還有轉角加廂房。走在整個村落里,苗寨風情撲面而來,別有風情。
2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水河鎮河灣村
酉水河鎮河灣村,名列第1批中國傳統村落。因位于酉水河河灣處而得名,距今已有600余年,是土家文化重要的匯聚地和傳承區。有著“中國最美土家山寨”之稱的河灣山寨正是在此,寨后山勢磅礴,寨前水流蜿蜒。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土家人的勤勞聰慧,將山、寨、水融為一體,古老的土家族傳統文化在這方少為世人所打擾的桃源之地完好保存下來。
3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水河鎮后溪村
酉水河鎮后溪村,名列第1批中國傳統村落,又稱后溪古鎮。是重慶市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是土家擺手舞的發源地,是土家文化的發祥地,享有“中國最美土家村寨”、“巴渝水鄉勝地”的美譽。
后溪的居民以移民為主,形成了田、彭、白三大姓。村內至今還保存完好的水巷子白家祠堂、新寨白家祠堂和彭家祠堂,建造年代在咸豐至光緒年間。白家祠堂還保存有于光緒二十五年刻立的石碑,上面刻有嚴格的宗族家規和道德標準,是研究宗族祠堂文化的寶貴資料。
該村文物十分豐富,地面文物點計60余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近10處,重要的文物景點有后溪懸棺葬、土司白總管將軍墓、龔氏節孝坊、后溪萬壽宮等。此外,后溪老街老街的歷史文化景點還有洋屋樓和曾家印子屋,保存完好值得一看。
4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鄉南界村
南腰界鄉南界村,名列第1批中國傳統村落。這里的南腰界老街又名“紅軍街”聞名遐邇。
街道兩旁傳統建筑分布密集,臨街面石木鑲嵌。1934年賀龍率紅三軍進駐南腰界,將街上的余家桶子設為司令部,紅三軍在此建立了以司令部為核心的南腰界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紅軍在此地學習、工作、戰斗和生活的痕跡清晰可見,是重慶市唯一的革命老根據地。
南腰境內仍完好保存有數十處紅軍戰斗遺跡和紅軍烈士墓,包括紅二、六軍團會師大會會址,八一軍民會址,大壩場祠堂紅軍政治部舊址,還有紅軍大學、紅軍醫院、十大政綱等56處文物景點,為研究我國GM史和軍事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僅用于古村古鎮文化公益傳播用途,如有涉及明顯獨創性攝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權的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