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有一個刻板的印象,好像幾千年前,是阿拉伯人趕走了猶太人,導致猶太人失去家園,在世界各地流浪。所以,這兩個民族的恩怨,已經有數千年的時間。
實際上,我們說的巴勒斯坦地區,是一塊非常古老的土地,很多民族都曾經生活在這里。最早是公元前20世紀,也就是4000多年前,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在此定居。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閃米特族。他們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游牧民族。傳說,在上帝的指引下,諾亞建造了諾亞方舟。諾亞的大兒子叫閃,就是閃米特族的祖先。
這里多說一句,無論是基督教、猶太教,還是伊斯蘭教,都有所謂“大洪水”的故事。上帝認為,當時的世界充滿罪惡,所以制造了一場大洪水,只讓諾亞一家人(包括閃),以及每個物種的一對,能在方舟之中活下來。
話說回來,閃米特族有多個分支。除了最早在巴勒斯坦定居的迦南人,還有腓尼基人、希伯來人和阿拉伯人。
公元前13世紀,也就是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700多年以后,腓尼基人來到這里建立起了國家。
猶太人王國
公元前12世紀,希伯來人來到這里,并在前11世紀建立起了國家。希伯來人是猶太人的祖先,他們建立的國家就是以色列王國。
公元前607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將以色列國王約雅斤和大多數貴族擄到了巴比倫。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滅掉了巴比倫,并允許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此后的約600年時間里,猶太人建立的王國不復存在,先后成為波斯、希臘和羅馬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
公元66年,猶太人發動起義,試圖推翻羅馬的統治,卻遭到羅馬大軍的圍困,長達4個月的時間。耶路撒冷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大批的猶太人餓死,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為了懲戒猶太人,羅馬皇帝摧毀了耶路撒冷,并禁止猶太人居住在這一地區。此后,猶太人流落在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復國。
我們可以做一個小結,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立王國的時間,大概是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世紀,猶太人雖然沒有了自己的國家,但仍然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受到其他帝國的統治。
阿拉伯人的到來
與猶太人一樣,阿拉伯人也是閃米特族的分支。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阿拉伯人開始轉信伊斯蘭教,并迅速從阿拉伯半島向外擴張。公元638年,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軍隊占領耶路撒冷。他們不僅消滅了波斯帝國,還重創了東羅馬帝國。
691年,阿拉伯人在圣殿山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不久,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開始向巴勒斯坦地區大規模移民。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在阿拉伯人的影響下,他們開始阿拉伯化,并且轉信伊斯蘭教。從此,巴勒斯坦地區變成阿拉伯人的聚居區。
我們再來做個小結,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都不是巴勒斯坦地區最初的原住民。最初的原住民是迦南人。只不過,猶太人生活在這一區域的時間,要比阿拉伯人更早。
公元1世紀,大多數猶太人就被迫離開了巴勒斯坦地區。他們是被羅馬帝國趕走的。直到公元7世紀,也就是600多年后,阿拉伯人才來到這里。所以,數千年前,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這兩個民族并沒有任何的交集,自然也就談不上什么恩怨。
恩怨的開始
一方面,從被趕走的公元1世紀開始,猶太人就沒有放棄過“復國運動”。他們流落到世界各地,遭到各國的嫌棄和區別對待,但依舊堅守著猶太人的語言、文化和宗教。可能也就只有流落到中國唐朝的那批猶太人,境遇稍微好一點,有點“樂不思蜀”的感覺,所以很早就被漢化了,放棄了原先的文化和宗教。
但總的來看,絕大多數的猶太人,都被深深地烙上了復國的民族基因,做夢都想要回到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屬于自己的以色列國。
另一方面,自從7世紀開始,阿拉伯人一直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到現在已經1400多年了。對于阿拉伯人來說,巴勒斯坦也是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更是伊斯蘭教文化的重要區域。比如耶路撒冷,就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圣城,是所謂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方。
18世紀開始,猶太人出現了幾波小的回歸潮,每次有數百人或上千人。根據奧斯曼帝國的統計資料,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人口約有30萬人。其中,穆斯林約占87%,基督徒約占10%,猶太人則是3%。
猶太人的第一次大規模歸回浪潮開始于1881年。他們主要來自東歐地區。當時,東歐的猶太人遭到了越來越嚴重的迫害。出生于匈牙利的猶太作家赫茨爾提出錫安主義,也就是猶太復國主義,號召全世界的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區,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第一屆錫安主義代表大會
1897年,赫茨爾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屆錫安主義代表大會,正式提出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國家”。
這一波回歸浪潮持續了22年的時間。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后,從阿拉伯人的手中購買土地,并逐漸形成了28個較大的定居點,使得這一地區的猶太人口增加了2.9萬人。
第二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從1904年到1914年,使得猶太人口新增了4萬人,總數達到了9.4萬人,占到巴勒斯坦地區人口的13%。此時,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相處是比較和諧的,極少發生沖突。一些猶太人在回歸定居的過程中,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幫助。
恩怨的死結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局勢急轉直下。原本控制著巴勒斯坦地區的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巴勒斯坦成為了英國的托管地。
一戰結束后,到二戰初期的1939年,猶太人又進行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分別使得猶太人口新增了4萬人、8萬人、30萬人。1940年,猶太人占巴勒斯坦地區的人口比已經達到了30%。
猶太恐怖組織伊爾貢制造的襲擊
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大規模沖突,開始于1937年。激進派的錫安主義者多次發動針對阿拉伯平民的襲擊,作為反擊,阿拉伯人亦發動多次暴動,導致數以千計的猶太人傷亡。
在二戰期間,趁著世界大亂,猶太人回歸的腳步越來越快。到了1947年,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口已經達到了63萬人,占總人口的約三分之一,但擁有的土地僅有6%。占人口大多數的阿拉伯人擁有約20%的土地。另外超過70%的土地歸屬于英國或者其他國家。
盡管,英國是二戰的戰勝國,但國力大幅削弱,無法繼續統治巴勒斯坦地區。更重要的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都想要成立自己的國家。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第二天,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組成阿拉伯聯軍進入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軍隊爆發戰爭。
戰爭持續9個多月的時間,造成以色列方面4000多名軍人、2400多名平民死亡,阿拉伯方面7000多名軍人、1.3萬名平民死亡。
到了這個時候,無論是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都形成了激進派,而且勢力都不小。所謂激進派,就是要通過武力的方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單民族國家,完全消滅對方的民族。所以,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恩怨已經變成了死結,再也不可能解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