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雖然是亞洲的一部分,但地理分界線讓整個南亞次大陸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要么是群山環抱,要么是瀕臨海洋。
這樣的地形讓南亞大陸上的國家似乎可以高枕無憂,免受異族的入侵。
可濕婆大神似乎沒有那么眷顧南亞大陸上的人,在大陸的西北處留了一道不大不小的缺口,恰好夠外來文明長驅直入,攻擊印度。
也是在這個缺口的作用下,印度在數千年的時間先后亡國了8次。
可他們依然不吸取教訓,繼續放任這個是缺口存在,缺乏中國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氣與智慧。
現在這個缺口依然直挺挺的矗立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邊境之間,這里就是開伯爾山口,一條最窄處只有15米的狹長通道。
世界上最好的地緣環境莫過于澳洲的澳大利亞,一個國家獨占一片大洲,外來者想要實施侵略難度可想而知。
退而求印度同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南亞大陸雖然與亞洲板塊接連在一起,但地理條件又讓南亞大陸與亞洲似乎相去甚遠。
大陸的北邊有喜馬拉雅山脈,這是人類難逾越的天塹;西部又有伊朗高原橫亙在旁,使得外來者難以翻越。
至于東部則與緬甸的群山、熱帶雨林相交接,翻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于南部都是一望無垠的印度洋。
四面八方為南亞大陸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屏障,古印度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誕生并延續下來的。
再加上南亞大陸上的平原條件,密集的水網,適宜的氣候,讓這片土地孕育出了古文明,并養育了印度人。
老話說的好,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那一定會給你打開一扇窗,開伯爾山口就是這扇小窗戶。
南亞大陸西北方向,現如今的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邊境處,一條不起眼的狹長通道見證了古印度王國的歷史。
這個山口是興都庫什山的延續,或許是造物主的有益調侃,開伯爾山口只有53公里長,平均寬度在600米,最窄的地方小到了15米。
這樣一條路竟然掐住了古印度文明生存的脖頸。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就是通過這條通道進入了南亞,他們仿佛來到了“世外桃源”,對南亞大陸上的所有情景“厭惡不已”。
經雅利安人的改造,印度的種姓制度形成了,社會發展模式也穩定下來,第一階段的文明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雅利安化的印度文明。
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也尋著這一個山口攻進了印度。古印度的西北部淪落到了波斯帝國的掌控當中,印度文明在波斯帝國面前名存實亡。
時間來到公元前4世紀的時候,亞歷山大也是走了同樣的路進入南亞大陸,成功將古印度納入到了,帝國的統治范圍內,印度人再一次淪為了帝國的下等公民。
悲慘的命運僅僅是開始,在以后的歲月里,大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紛紛借著這個通道來到了南亞大陸上。
這片土地上建立的王國一次又一次死在了外來人手中,哪怕是強盛的孔雀王朝也沒有挺過去。
最后存在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莫臥兒帝國,還是由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爾建立的。
此時的古印度文明早已經消失在歷史歷史的長河里,剩下的不過是外來人柔合而成的文明而已。
既然開伯爾山口對于古印度如此重要,有如門栓一樣的地位,可古印度人竟然選擇無視,不筑城、不駐兵,放任外來者進出自由。
這就不得不提印度的歷史和理念了。南亞大陸這片土地對于古印度來講實在太大了,縱觀印度的歷史,從來沒有形成過一個統一的政權。
大大小小的王朝全部屬于茍延殘喘的姿態,要想從印度河、恒河核心區域向開伯爾山口派駐士兵,遠超2000公里的后勤保障就會要了“帝國”的命。
強大的孔雀王朝尚且做不到,更不用說其他王朝了,甚至落后的印度文明知不知道開伯爾山口的存在都是一個問題。
除了沒有統一強大的中央政權以外,印度人的治國理念也讓人啼笑皆非。
在印度人的觀念里,南亞大陸已經是世界上最廣闊的土地了,無論哪個國家想要侵占南亞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所以他們有了空間理論,就是用廣袤的南亞土地去換取侵略者的自我崩潰。
印度人從核心地區向開伯爾山口有2000公里的距離,同樣侵略者也要承擔這一遠征的代價,放著山口不管也是對侵略者的一種折磨。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印度先后滅亡了8次,直到英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開伯爾山口的命運。
因為,英國人是坐著船從海上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