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排洪,下游撿魚!
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夏日里的一道風景線。
2025年5月21日,IP顯示為廣西桂林的視頻博主@航拍興安曬出了當地五里峽排洪現場的視頻,現場聚集著不少老鄉,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沖著水里的大魚來的。
想要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撿到大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河道中央立著的一道神秘“魚墻”,卻讓這些順流而下的大魚在此停下了腳步,老鄉們則趁機將這些大魚收入囊中。
有了這道“魚墻”的助力,老鄉們撈起魚來也是方便了不少,就算沒帶抄網也能輕松撿到大魚。
不過這道“攔魚裝置”也是引起了網友們的不滿,甚至有人覺得這東西太“缺德”,這是為啥呢?
有網友認為這道“魚墻”留下了很多縫隙,但是魚類在水流的沖擊下,很難精準地從縫隙中游過,游不過的后果自然就是死亡,這樣大魚小魚都不放過的方式,對環境的破壞性可不比一些捕魚行為小。
平日里我們常說電魚的危害很大,因為這種捕魚方法幾乎可以把水里的魚兒一網打盡,但是在看到這條視頻之后,也有網友覺得這種抓魚的方式簡直比電魚還厲害,并且還忍不住夸獎勞動人民的智慧真偉大。
也有網友表示自己已經很多年沒見過這樣撿魚的場景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小時候才體驗過這種樂趣。看得出來,如果有機會的話,這位網友肯定想去現場回憶一下童年,就像釣魚人一樣,圖的是那個過程,并不是想要撿多少魚回家。
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視頻里的魚幾乎全是鰱鳙,不管是撿幾條魚就回家,還是撿了上百斤魚的老鄉,在他們的手里都沒見著草魚、青魚等淡水魚,為啥上游泄洪時“受傷”的總是鰱鳙?
水流中的“憨憨”:鰱鳙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靠鰓耙過濾浮游生物為生。它們天生喜歡頂水上游,遇到急流反而會拼命往上游擠,結果一頭撞進魚梁的“死亡陷阱”。
相比之下,草魚、青魚更機警,遇到障礙物會繞道或潛伏水底,逃生概率高得多。
水庫的“工具魚”:五里峽這類大型水庫通常會投放鰱鳙來控制藻類暴發。這些魚從魚苗期就活在靜水中,突然被泄洪的激流裹挾,根本來不及適應環境變化,只能隨波逐流。
這條視頻既勾起了大家對童年時光的回憶,同時也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爭論,大家的焦點全在那道“魚墻”上。
有眼尖的網友認出,這裝置其實是傳統漁業工具“魚梁”的改良版,古人用竹木編成漏斗狀陷阱,借水流將魚群引入死胡同,如今換成了鋼筋漁網,效率更高,但也更“狠”。
支持者認為:“老祖宗的智慧憑啥不能用?魚本來就是水庫養的,泄洪沖走也是浪費!”反對者卻怒斥:“鰱鳙能凈化水質,如果全撈光了誰來治藻類?再說這裝置堵在河道中央,萬一發洪水沖垮了,下游村莊怎么辦?”
《詩經》里早有“毋逝我梁,毋發我笱”的記載,古人用魚梁捕魚時還會避開產卵期??涩F代鋼筋漁網不分季節、大小通吃,早把“留一線”的智慧拋諸腦后。
2016年湖南某地就因類似裝置阻礙行洪,引發局部潰壩;2020年某水庫因過度捕撈鰱鳙,藍藻爆發導致自來水廠停產三天。鰱鳙銳減就像推倒多米諾骨牌,藻類失控、水質惡化、其他魚類遭殃……
“老一輩覺得‘水里游的就是無主貨’,但現代漁業得算生態賬?!币晃凰a專家坦言,“魚梁也不是不可以保留,但得加逃逸孔、限捕撈季節,否則就是殺雞取卵。”
網友們的說法都很在理,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大家覺得我們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