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個不速之客來到山西趙城,稍作停留便打著考察的名義直奔城外的廣勝寺而去。
此人是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成員,他向廣勝寺主持開出22萬銀元的高價收買《趙城金藏》,遭到了斷然拒絕。
據史書記載,《趙城金藏》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木刻大藏經,是關于佛教的百科全書。相比于許多被歲月蠶食,損壞原貌的藏經,廣勝寺的這部《趙城金藏》憑著它古樸的字跡清晰可辨成為了稀世孤本,珍貴異常。
自從《趙城金藏》入了日本人的眼,廣勝寺就再也沒有清靜過。多批日本僧人先后竄入寺廟要收買金藏,均未得逞,在數次拒絕的過程中,廣勝寺主持力空法師內心升起了無限的不安。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有了這種強烈的不安后,力空法師便召集寺里眾僧將《趙城金藏》從霍山南麓的下寺搬到了山頂的上寺,并吊裝進了13級飛虹塔的最高層,用磚石封死。
抗戰爆發,蔣介石想到了《趙城金藏》,他特命駐扎在南晉的第14軍軍長李默庵去將其取出運往西安。
蔣介石的軍隊秉性,力空法師早有所聞,他擔心在搬運途中經卷遭到士兵哄搶,便與李默庵說中華瑰寶,私人作不了主,任由李默庵如何力爭也未能搬走。
然而這事還沒完。
1938年2月,閻錫山又派手下來到廣勝寺,想把金藏轉移到山西吉縣。力空法師以路途遙遠,辛苦士兵且不安全為由再次拒絕,還好這位手下不是難纏之人,被法師說服了,金藏最終得以留在廣勝寺。
然而沒過幾天,趙城淪陷了,廣勝寺正好就在日軍的占領區內。
力空法師坐立不安,憑著日本人曾多次對《趙城金藏》的覬覦,這一次他們只會明搶。
果不其然,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里,日冠多次來到廣勝寺詢問金藏的下落,力空法師都說被李默庵運走了。但是日冠并沒有因此死心,反而一直在暗中打探金藏的下落。
1941年底,駐扎在山西臨汾的日軍隊伍里迎來一名叫馬殿俊的新成員。日軍視他為“得力助手”,實際他是我軍打入敵營的特工。
1942年春天,力空法師收到了據點日軍的通知,說他們日本東方文化考察團要到廣勝寺考察,并要站在飛虹塔頂一覽趙城風光。
力空法師感覺他擔心的事情終于來了,這幫強盜絕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金藏”。
“一定要保護經藏!”法師心急如焚,他突然想到了常來寺里的縣長楊澤生,他常和八路軍一起抗日,要是讓他請八路軍將經卷運走,尚且有保存下來的希望。
想到這里,力空法師做好了“為佛法舍身”的準備,連夜趕去了10里開外的縣城,將事情報與了楊澤生。楊澤生聽后也覺事關重大,立即上報了太岳軍區,軍區隨即報與了中央。
這時,黨中央同時又收到了另外一個人的情報,那就是馬殿俊。他在潛伏過程中意外得知日軍要秘密掠奪國寶《趙城金藏》,遂將消息送了出來。
兩條消息匯聚一起,事態自是嚴重,中央電令必須全力從虎口奪經。
借著夜色,我軍游擊隊共百名戰士悄悄穿過日軍駐防區,來到了廣勝寺。他們在力空法師和寺內僧人的配合下,將《趙城金藏》從飛虹塔內取出,靠著人力,經過4個小時終于將4000多卷經書轉移到了離廣勝寺70公里遠的亢驛村。
在敵人沒有絲毫察覺下,經卷就這樣被轉走了。
日冠“考察團”如期登臨廣勝寺,寺里早已人去樓空,眾僧侶已然轉了地點,力空法師浪跡天涯而去。打開空空如也的飛虹塔,日冠氣得咆哮不止。
為了給我軍以沉重打擊,日軍發動了“五一”大掃蕩。在這樣的形勢下,徒手轉移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更不要說帶著經卷轉移的戰士們了。
在馬嶺、澤泉一帶的崇山峻嶺中,我軍戰士將經卷背在身上,與敵人周旋,靠著人力最終把經卷運到了深山中,將其藏于一處廢棄的石窯里。
在這里,專門留有戰士駐守,定期將經卷搬出晾曬,防潮。在此期間,守經的戰士也有遇到侵擾的日軍,他們會將敵人引向金藏的其它方向,直到犧牲。
在這樣的保護下,經卷度過了安穩的三個月。
三個月后,日軍調集了3萬多人對我根據地進行拉網式掃蕩,經卷不得不再次轉移。
山西棉上縣地勢險要,周圍皆是叢山峻嶺。在大山深處,有一處廢棄很久的煤窯,便是經卷的歸宿,它們一直安全地藏在這里,直到抗戰結束。
1949年北平解放后,第一件事就是讓《趙城金藏》重見天日。經過一系列保護性運輸,《趙城金藏》平安抵達北平,收藏于北平圖書館,后來成為國圖的鎮館之寶。
時間回到金代,一個名叫崔發珍的山西民女許下一個宏偉的愿望,她要造刻大藏經。
這個愿望豈是一說就能干成的,其間的艱難困苦無以言表。
為了刻經,崔發珍曾斷臂募緣。許多佛教信徒被她的決心所感動,紛紛傾囊捐贈,而且勸募者遍布各州縣。終于在金熙宗皇統九年,大藏經開啟了刻造之路。
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歷經了近30年的時間,《趙城金藏》大功告成。崔發珍授比丘尼戒,被封為“宏教大師”。從此,這部百科式的佛教全書就珍藏于趙城縣廣勝寺。
朝代更替,歲月變遷。許多類似于《趙城金藏》的珍品被蠶食殆盡,只剩下這一部金藏經過戰火和歲月的洗禮還喪存完好,不得不說是中華文化的幸事。
這部幸存的典籍,不僅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感謝我們的八路軍戰士,在那樣艱苦的戰火歲月里,從虎口里將《趙城金藏》奪了回來,并先后六次轉移,讓它完好地步入新中國。
其間,為了保護金藏,許多戰士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這里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內容素材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