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記者張鑫
從產業一線到汽車行業標桿,用創新實踐詮釋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躍遷——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時代領航卡車工廠首席技師王浩名。
“現在這個狀態沒有明顯的燒灼痕跡,但是MOS管卻被燒掉了。從我們分析和檢測結果來看,有可能是用戶維修過程中,蓄電池有被反接的情況。”記者見到王浩名時,他正在跟同事們對一臺出現故障的商用車整車控制器進行拆解分析。
據王浩名介紹,像這種拆解分析,每個月他們都要做十幾次。如果細化到每一顆螺絲,一臺整車大概有1萬多個零部件,王浩名的工作,就是要在復雜的設備零部件中排除故障,提出汽車質量檢測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在北汽福田的15年時間里,他從一名試車員到技術骨干,帶領團隊突破145項技術難題,創造了2000萬元的經濟效益。
全國勞動模范、北汽福田時代事業部采購質量工程副總監王浩名告訴記者:“零部件質量問題占整車的大概60%-70%,我們對于零部件的鑄造注塑,包括鉛焊的這些相關制造工藝也進行了細化,以支撐產品關鍵特性,從而持續給主機廠輸出合格產品。”
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在國六卡車產品投放初期,王浩名就成為推動行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此前尿素結晶問題是困擾汽車行業的普遍難題,王浩名主動請纓,帶領團隊模擬工況場景,對故障件進行拆解分析,鎖定問題根源,成功優化尿素噴嘴和混合腔結構,確保了新產品按時投放市場,每年為企業減少260萬元質量損失。
王浩名說:“我們聯合研究院開發了排放預警模型,主要針對售前、售中和售后產品交付的全過程管理,實現從逆向改進向正向預防的管理轉變。同時,對于維修技術及市場的響應支持體系,也有大幅提升。”
基于此理念,王浩名帶領團隊開發并應用國六產品排放預警模型,將質量問題解決端口前移60%,使故障響應速度提升50%,客戶滿意度提高15個百分點,由他主導成立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聯盟,打破產學研壁壘,促成17項高效成果轉化,形成需求識別、聯合研發、產業應用的創新生態鏈。為加快鍛造新質生產力人才矩陣,王浩名創新構建四位一體培養機制,將傳統師徒制與現代項目管理深度融合,累計培養高技能人才200多人,團隊發明專利轉化率高達25%。
“我們今年啟動了工匠攀登計劃,重點培養主攻智能網聯技術研發、線控底盤控制系統創新領域人才,來突破汽車新式化轉型中的關鍵技術瓶頸,為中國商用車自主創新邁向高端提供技術支撐。”提及今年工作計劃,王浩名這樣說。
1 條記錄 1/1 頁
編輯:岳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