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能產1200枚鵝蛋,高峰期能到2000枚!現在一枚鵝蛋接近6元,一天就能收入7200元,利潤相當可觀。到20號以后能漲到每枚8元,最高賣到過一枚15元!”王浩這一番“養鵝經”,聽得記者眼睛瞪得老大,直呼“這鵝蛋怕不是成金蛋了”。操著一口純正海蠣子味的大連話,瓦房店市老虎屯鎮芙蓉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浩,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吆喝鵝蛋,帶著農戶走上增收路。
駐村第一書記成了“鵝倌兒”
在王浩的推動下,自去年開始,芙蓉村多戶村民發展家庭農場,引進種蛋鵝養殖。王浩每天都要走進農場,指導農戶養殖和銷售,儼然成為了一名深通鵝性的“鵝倌兒”。
5月14日上午,在芙蓉村的家庭農場里,王浩穿著藍色工作服、腳蹬綠色膠鞋,在鵝舍忙得腳不沾地。倒飼料、推推車、喂大鵝,3000多只大鵝圍著他嗄嘎叫,不知情的還以為他就是地道農戶。
王浩對養鵝那叫一個門兒清:“早上七點半把鵝放出來,下午三點半趕進避光大棚。光照時間長,鵝就發情抱窩,影響產蛋量,想多產蛋,就得縮短光照!”這些實用經驗,都是他一點點摸索出來的。
這并不是王浩第一次當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4月,他首次被選派到瓦房店市閻店鄉左屯村任黨總支第一書記,一駐就是三年零四個月。在左屯村,他在黨組織建設、村集體經濟增收、脫貧攻堅等方面成績亮眼,連續三年考核“優秀”,還先后獲得“大連市優秀共青團干部”“遼寧省優秀共青團干部”,2020年更是獲評“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當年遼寧駐村團干部獨一份)。期滿回原單位工作兩年后,他割舍不下駐村工作,再次報名。
2024年3月1日,王浩來到芙蓉村,面對著全新的工作,他立即全身心投入其中。
“這次的壓力比上次大,因為被關注,所以一定要做出更多的成績。”王浩講出自己“成名”后的感受。從去年7月起,在他的推動下,芙蓉村養鵝的家庭農場多了起來。如今養的三花品種鵝,下的都是受精蛋,能送孵化場。他還分享養鵝小竅門:“母鵝和公鵝按1:5搭配,公鵝多了會為爭母鵝打架!”按中等規模養殖場一天產1200枚蛋、一枚6元錢算,一天就能收入7200元,利潤相當可觀。
引進水果新品種,準備再創佳績
作為大連唯一獲國家級榮譽的駐村第一書記,王浩信心滿滿:“我就想接著奮斗,再做出點兒成績。”
芙蓉村有386戶村民,主要靠大棚蔬菜、桃子、外出打工和養豬等掙錢,年均收入1.6萬元左右。王浩來了后,一門心思為大伙找項目、引進新品種。
除了養鵝,王浩還有“新戰場”。他從新疆引進了藥食同源的水果新品種,他和記者賣起了關子:正在試驗田里精心培育62株果樹。這念頭源于在新疆種了200畝該水果、賺得盆滿缽滿的親戚。今年春天剛開始行動,他也不著急:“農業得小火慢燉,今年就盼著有幾株結果,嘗嘗口感,好吃還愁賣?”
此外,王浩把在閻店培育成功的地瓜新品種也在芙蓉村開始了實驗種植。他發現芙蓉村的土質不是沙土地,可以保濕,抗澇抗旱。他已經種下了八畝地瓜新品種。他望著用薄膜覆蓋的瓜苗說:“這種地瓜一斤能賣5元錢,吃過的都是回頭客。”
王浩還計劃在旅順找地方建水果新品種實驗基地,準備引進二三百棵樹,調研工作也在同步推進。
整日在農田里奔波,王浩腰間盤膨出的老毛病一個月前復發了,但他愣是輕傷不下火線,照舊在地里忙活。看著試驗田里的果樹,他對未來滿是憧憬:“要是成功了,一棵樹能產100多斤,一等果一斤二三十塊,二等果十多塊,到時候推廣開,村民都能受益。”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張錫明 攝影記者范佳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