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劉青山死后多年,他的三個兒子找到舉報者李克才:請為我父親平反
劉青山的三個兒子,帶著厚厚一摞材料,找到當年的舉報者李克才,態度懇切地說:“請為我父親平反。”
李克才已經是滿頭白發,長嘆一聲,緩緩說道:“孩子們,你們的父親沒有冤屈。”
怎么會走到這一步?
1952年初春,天津的街頭彌漫著肅殺的氣息。
劉青山和張子善,這兩位曾經的開國功臣,在廣場上被執行槍決。
人群沉默地圍觀,沒有歡呼,也沒有哭泣,更多的是復雜難言的神情。
這兩個人,曾經是戰場上的英雄,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帶著百姓浴血奮戰,死里逃生無數次。
可誰能想到,和平年代到來后,他們卻成了貪污腐敗的典型,最終死在了自己曾經誓死捍衛的政權手里。
他們的死,震動了全國,也在無數官員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革命的功勞簿,不能當作貪腐的護身符。
事情要從1949年說起。
劉青山被任命為天津地委書記,張子善擔任天津地區財委主任。
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國家財政緊張,每一分錢都要掰開花。
可他們倆呢?卻把手伸進了公家的口袋。
一開始,他們的借口是“改善生活條件”。
工作辛苦,吃點好的是應該的吧?住得舒服點,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對吧?于是,他們住進了天津最豪華的別墅,家具、地毯、瓷器,全是進口的。
請客吃飯,桌上擺滿了當時普通老百姓連見都沒見過的珍饈佳肴。
可“改善生活”只是個開始,胃口一旦被撐大,就很難再收回來。
最離譜的一件事是,1950年天津遭遇特大水災,災民無家可歸,靠政府發放的救濟糧活命。
可劉青山和張子善,卻私自挪用了救災款,把原本應該送到災區的糧食,倒手賣給了商人,從中牟取暴利。
災民們吃著發霉的米,喝著渾濁的水,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
而他們卻在寬敞的餐廳里,享受著精致的西餐。
這還不算完,他們還倒賣國家物資,把銀行貸款裝進自己的腰包,甚至連公款都敢直接挪用。
到被查處時,貪污金額高達171億舊人民幣,相當于當時全國財政收入的相當一部分。
這可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大貪污案,性質極其惡劣,影響極其深遠。
事情敗露后,調查組進駐天津,查賬、取證、審訊,一切證據都指向了劉青山和張子善。
可他們并不覺得自己有錯,甚至還覺得自己是“革命功臣”,黨不會對他們怎么樣。
面對調查人員,他們態度傲慢:“新中國已經成立,我們這些老干部,總該享受一點吧?”
可他們忘了,革命不是為了讓功臣變成特權階級,而是為了讓所有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最終,毛主席拍板:“這兩個人,必須槍斃。”
天津市委召開黨員大會,552名黨員投票,結果幾乎全票通過——槍決劉青山、張子善。
槍響之后,劉青山的三個孩子成了孤兒。
國家沒有為難他們,反而給予了資助,讓他們能夠正常生活、讀書成長。
李克才,那個當年揭發劉青山罪行的人,也沒有對他們心存怨恨,反而時常給予幫助。
可孩子們長大后,心里始終有個結。
他們不相信父親會是貪官,他們只記得,父親曾經是個英勇的抗日英雄。
于是,他們找到了李克才,希望能為父親平反。
李克才看著眼前的年輕人,眼眶微微泛紅。
他緩緩說道:“你們的父親,曾經是個英雄,可他后來犯下的錯,也是實實在在的。
他沒有冤屈,只有遺憾。”
屋子里,沉默良久。
歷史有時候很殘酷,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過去而抹去他的錯誤。
劉青山的故事,是一出典型的“英雄變罪人”的悲劇。
他曾經在戰火中奮不顧身,也曾在金錢面前迷失自我。
有人說,革命年代的英雄,不一定是建設年代的好官。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握不好,就會割傷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