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張自忠唯一妻子,比丈夫大一歲,典型姐弟戀。
得知張自忠殉國的消息,她說:我不難過。
但7日后她氣絕身亡。
子孫后代今何在?
01
李敏慧于1890年出生于臨清縣的一個官員家庭,他的父親李化南是臨清縣咨議局議員。
所謂的咨議局議員就是清廷在各省咨議局設立的職務,主要職責是:彈劾官吏、參政收支等方面的工作。
雖然父親也大小是個官員,卻沒有重視過李敏慧讀書識字,或者父親本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思想,17歲時她就嫁給了比自己小一歲的張自忠。
此時的張自忠還在讀書,張母之所以讓兒子盡早結婚,就是失去丈夫寡居的她想讓兒子有擔當一點,挑起張家大梁。
李敏慧雖然沒讀過書,卻明是非曲直。
自與張自忠結婚后,她一直以賢惠自居。
張自忠一生只有一任妻子就是李敏慧,就算是后來他成為國民黨內的高級將領,很多官員都是妻妾成群,他也只有李敏慧一任妻子。
或許是受父親去世的打擊,或許是與李敏慧結婚后確實懂得了責任二字的意義,婚后張自忠不僅學習刻苦,而且沒有以前的一些偷懶貪玩的小毛病。
婚后第二年,他便考入了臨清高等小學堂,相當于現在的中學。
兩年后他從高小畢業(yè)后,妻子李敏慧也為他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張廉珍。
面對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初為人父的張自忠激動不已。
但男兒志在四方,夫妻短暫的甜蜜后,張自忠又考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學習,李敏慧只能忍受著與丈夫異地分居的相思之情,獨自撫養(yǎng)幼子,讓張自忠可以后顧無憂的安心學習。
北洋法政學堂被稱為當時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在北洋法政學堂的張自忠第一次接觸到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并且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母親的本意是讓張自忠子承父志,從政耀門。
沒想到事與愿違,從北洋法政學堂畢業(yè)后,他的同鄉(xiāng)好友將他推薦給了馮玉祥從了軍。
但李敏慧始終是張自忠堅強的后盾,她從來都是張自忠忠實的支持者。
圖|張自忠與李敏慧
為了避免兩地分居,李敏慧帶著孩子來到部隊,過了一段勝新婚的幸福生活。
但很快,她就跟著丈夫張自忠過上了漂泊不定的隨軍生活,從南苑至張家口,再到集寧、包頭、太原、西安、開封、鄭州一帶。
她不僅要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還要想辦法在漂泊的生活中將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她與張自忠的感情算不上轟轟烈烈,就是這種平平淡淡中相互扶持。
張自忠也暗自決心,要讓李敏慧母子過上安定的生活。
直到1931年,張自忠成為29軍第38師的師長,在北京府右街買了大宅院,一家人終于有了安定的住所,這也是李敏慧與丈夫張自忠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02
為了彌補之前對李敏慧母子的虧欠,張自忠還每逢閑暇,都要帶著妻子李敏慧與孩子到中山公園游玩,教孩子們打球,看京劇,去登香山。
此時的張自忠事業(yè)家庭雙豐收,志得意滿,結交了不少達官顯貴。
但李敏慧也會時常鞭策他,即便日子越來越好,也要憶苦思甜。
因此,張自忠從未忘記那些曾經與自己共患難的朋友,還常帶著孩子去看望他們。
不過幸福總是短暫的。
1937年,自“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大舉逼進北平。
當時平津,也就是北平與天津由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和張自忠據守,可以說二十九軍是一支有名的抗日軍隊,為什么這么說呢?
圖|張自忠
因為二十九軍曾在“長城抗戰(zhàn)”中就獲得了喜峰口大捷,但宋哲元與張自忠也有軍閥思想,試圖與日本親善來保住自己在平津的地盤。
直到日軍進逼北平后,宋哲元帶著大部隊先行撤退,張自忠才意識到自己要當漢奸了。
張自忠因兵力不足,放棄抵抗,使得日軍沒有費一槍一彈,進入了北平城。
自此,謾罵張自忠的報紙漫天卷來,全民罵他是賣了骨頭的漢奸。
為了平民憤,張自忠被撤職查辦。
李敏慧也得到了消息,盡管不清楚真相,但她堅信丈夫不是漢奸。
這年9月,張自忠愁容滿面地回到家中,李敏慧覺察到他有心事。
丈夫不肯說,她也沒有問,只是默默地幫他收拾好衣衫,為他做了頓可口的飯菜。
短暫相聚后,張自忠趁著暮色再次離去,李敏慧將他送到門口,張自忠回頭望了她一眼,沒有說一句話。她默默望著丈夫遠去的背影,淚如雨下。
一個人只要做一件錯事,就要做好多件好事去救贖。
李宗仁等人向蔣介石血書求情,張自忠再次回到部隊,代理第五十九軍的軍長。
為了洗脫漢奸的罪名,張自忠?guī)е迨跑婇_始了“自我救贖式”的戰(zhàn)斗。
臨沂戰(zhàn)役中,他不計前嫌支援差點要了自己命的寵炳勛,血戰(zhàn)七個晝夜,擊退了號稱是日軍“鐵軍”的第五師團,這一仗讓日軍見識了中國軍人的血性,洗去了他漢奸的罵名。
03
自此后,張自忠的處分也被取消,并且他升任為二十七軍軍團長。
徐州會戰(zhàn),張自忠一改割據稱雄的軍閥思想,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增援,目標只有一個:向國人證明張自忠是抗日的!
并且每次出戰(zhàn),他都寫下遺書,活著回來就將遺書燒掉。
1939年,張自忠大小戰(zhàn)役參加了多次,從無敗績,也讓日軍記住了一個強勁對手的名字:張自忠。
張自忠也由軍團長升任為第五戰(zhàn)區(qū)的總司令。
李敏慧得知后,喜憂參半,她太了解丈夫的為人了,他將軍人的榮譽看得比命更重,為了洗雪罵名,他會不惜戰(zhàn)死沙場。
1939年,李敏慧被查出子宮癌,她不得不帶著全家遷居上海,在上海的醫(yī)院接受治療。
為了不影響丈夫,李敏慧從未將自己患癌的事情告訴丈夫張自忠。
原本作為總司令沒有必要親自上戰(zhàn)場,張自忠卻每次親力親為。
他確實如李敏慧所料,是做好了以死來洗刷恥辱的準備。
1940年棗宜會戰(zhàn),張自忠奉命截擊日軍,在這次戰(zhàn)役中,因為集團軍總部無線電通信過于頻繁,使得日軍偵聽到了電臺的準確位置。
當日軍得知是張自忠所率領的集團軍司令部時,他們糾集了5000多人的兵力,包圍了僅有1500多人的張自忠集團軍司令部。
面對日軍的突然襲擊,張自忠本可以選擇突圍,但這次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決定死守。
最后的結果是:張自忠與集團軍司令部全體成員全部殉國,張自忠全身重傷八處,血盡氣絕。
他的死訊很會傳到了蔣介石處,也傳到了各大報紙,傳到了他的家人耳中。
據她的女兒回憶,在得知父親的死訊后,她們起先是瞞著她的,直到母親病情惡化,叔叔張自明才將真相告訴了母親。
圖|蔣介石參加張自忠的葬禮
得知張自忠以身殉國的消息后,她泣不成聲,但她仍然說她不難國,并為有這樣的丈夫而驕傲。
但在得知張自忠去世的消息7日后,她便氣絕身亡。
有人說她是絕食七日而死,當然她一方面是病重,一方面也有絕食的原因。
她病逝時,她最小的兒子張衛(wèi)國年僅6歲,因為他的父親張息忠是抗日英雄,作為對烈士后代的撫恤和保護,他被周總理送往蘇聯學習。
在李敏慧與丈夫張自忠的言傳身教下,他們的子孫后代八人分布在各行各業(yè),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長子張廉珍,供職于財政機關,他有七個兒子,其中五位在崗位上擔任要職。
大兒子張慶宜在經委工作;二兒子張慶安從事科研工作;三兒子張慶隆是教授;四兒子張紀祖在上海打拼;五兒子張慶范是教授;
三子張衛(wèi)國,從蘇聯回來后一直為祖國做貢獻直至退休。
女兒張廉云,任北京政協副主席。
正是張自忠與李敏慧這種舍身衛(wèi)國,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影響著子孫后代。
這種家國情懷早已融入民族血脈,成為華夏子孫的精神基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